云谬生活 > 杂谈 > 正文

​朱熹是什么代理学家(朱熹代理学家是什么)

2023-10-28 21:02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朱熹是什么代理学家(朱熹代理学家是什么)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一的先贤,他是当之无愧的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宋代理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一个流派,这个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是善的本性。人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心,偏离了天道,这就是俗人无法成为圣人的原因。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必有"理",“理”是可以通过认真的研究(格物),来认清“理”的本质的。

(朱熹)

理学是儒家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影响至深至远。而理学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便是朱熹。他总结了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在元、明、清三朝,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也是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朱熹对理学的贡献,是他总结了“理”、“欲”之争的焦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朱熹是儒学之集大成者,在他的哲学体系中,道德伦理学占重要地位。的道德伦理基本上是围绕着“天理”与“人欲”这一对范畴展开的。在他看来 “存天理 灭人欲”是道德的理想境界。

“理”是朱熹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朱熹把它当作最高本体——天地万物的本源。他说 “熹窃谓天, 地生物,本乎一源,人与禽兽草木之生,莫不具有此理。”但是光有“理”也不能产生万物,它需要借助“气”来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所谓的“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者也,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二者相结合而成的。人做为万物的一种,也是理气的产物。但是人与其他生物不同,因为人的禀气要高于万物,所以人的“理”和万物是不同的。

就是人与人之间,“理”也不一样。“禀得气厚者,则福厚;气薄者,则福薄。”朱熹的这种观点现在看起来当然是不科学的,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但是他强调人与物之间、与其他人之间的虽然存在差异,但天地万物都是受气而生,都有共同的一个基础,这又有一些唯物主义的色彩。

在朱熹理的理论中,把人的本体之心称为“道心”;把发用流行之心称为“人心”。“道心”根源于天理,并体现天理,是纯粹至善、不需改变的;“人心”根源于人欲,并体现人欲,是可善可恶的,是需要变恶为善的。

朱熹的天理论是一种试图解释的根源和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哲学。天理是道德本质、社会伦理规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仁义礼都是天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与人伦五常紧密联系的。人伦五常又是依靠天理相互贯通,所以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互敬,都是符合天理的,是“真”、是“善”的。“人欲”则是与天理相对的,是违背礼义规范的欲望,是对天理的背逆。 “一言、一语、一动、一坐、一立、一饮、一食,都有是非。是便是天理,非便是人欲。”

为什么宇宙中存在“人欲”这种反天理的东西?那是因为人心被外来的诱惑所屏蔽住了,“一齐昏了”。好在这种“昏了”是可以修复的,修复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穷理,并且要穷究到极限。格物是以致知为目的的,通过格物是可以实现致知的。格物是一条向外求知的方法,致知则是一条向内求和的方法,格物与致知放在一起,便是通过穷客观事物之理来验证人心固有之理。

在格物的过程中,还要时常省察克治,自我反省,检查天理有没有因为“人欲”而遭到破坏。人心本明,只是被“私欲”所蒙蔽,犹如明亮的镜子上积满尘垢,只有经常把尘垢拂拭掉,镜子才能恢复光亮。省察和克治就是拂拭镜子上尘垢的功夫。

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劳动产品有限,在被统治阶级剥削之后,社会上的产品并不都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如果整个社会都无限制的追求物质利益,都充满着对物质的欲望,那么社会矛盾将会不可调和。而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一方面将天理同公,人欲同私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了“公”抛却“私”,减少欲望,其最终目的仍旧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等级制度,使每个人安于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欲望控制在一个一定的范围,防止因为欲望而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动摇封建统治。

朱熹学说的一个先进方面是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所约束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也包括统治者本身在内。这就是程朱理学对统治者的一种约束作用。但是它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朱熹的理学,将“理”看成宇宙万物的主宰和根源和衡量事物的标准和认识、修养的目的,要求一切从“理”出发,用“理”去剪裁一切事物,这其实是一种理学的教条主义。它的表现就是政治上要求从封建纲常出发,以封建纲常为衡量事物的尺度和是非的标准;思想上崇拜儒家圣人,迷信儒家经典,以圣人之言做为判断是非的依据,抹杀了对事物客观规律性的研究,阻碍人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探讨客观事物,探索客观真理。

另外,天理人欲的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最高统治者的极端奢侈纵欲也是“存天理”,而一个普通劳动者稍微改善一下生活也有可能被指责是背离了天理,这就是朱熹的“天理人欲,同行异情”。这明摆着是一个双重标准,即可以为统治者的行为辩解,又压制了人民群众合理的物质追求,带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程朱理学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秩序,他们的“天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是要极力维护的。任何违背这个天理的,都是万恶的“人欲”,是要打倒在地,踩上一万只脚的。这就为封建统治对劳动人民的压迫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专制和压迫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是政治专制和文化专制,也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最根本的原因。

正因为朱熹的理学成为了地主阶级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工具,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把理学当成维护统治的治国之宝,控制了中国人将近千年。

朱熹的理学即使是在封建社会,也受到过很多人的批判,朱熹的同乡戴震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戴震认为程朱理学“截然分理欲为二”,是绝人之情,灭人之欲,以“理”杀人那把不见血的刀。他主张“理存乎欲,达情遂欲”,认为人欲是人的本能,来源于天,统治者应该体察民情,遂民之欲。因为“理存乎欲,无欲焉有理哉!”

(戴震)

戴震对朱熹理学的批判虽然符合客观真理,但明显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所以他的批判声音微弱,根本不足以撼动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自元朝开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历代统治者也对朱熹不啻赞美之辞,康熙便称朱熹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的圣人,朱熹的官方评价始终都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因此说他是理学集大成者,一点也没有问题。

参考资料:王育济《天理与人欲》、张立文《朱子思想研究》

【1】朱熹不但全面系统整理宋代理学,而且,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同列为儒学必修。此后千年时间内,朱熹的《四书集注》一直是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2】朱熹拥有广博的学问和探究事理的“穷理”精神。他不仅总结了北宋以来各派学说并融会贯通,同时也吸取改造了某些唯物主义思想。

【3】朱熹对佛、道思想也是剔除其有悖于封建伦理的观念,吸取其哲理的部分;对自然科学知识也表示了一定的尊重,认为它虽是“小道”,却不是“异端”。朱熹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理学家中是无人能及的。

【4】朱熹的学说可以说集理学之大成。他一生著作丰富,对理学的基本问题几乎都有论述,他是理学的最后完成者,也是孔子以后对儒学贡献最大的思想家,他创立了一整套完整、精密、独特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了元、明、清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