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杂谈 > 正文

​阎振三如何去自杀?

2024-12-21 13:00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阎振三如何去自杀?

方西河

阎振三何许人也?一般人还真不知道。不过,只要是读过《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就一定对他还有印象。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被害。十六年后,他的女儿李星华写下了这篇回忆文章,后来编入人教版小学教材中。我小学时是否读过,没有印象了,但参加工作后,我教过不止一次,因此对课文特别熟悉。

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岳阳楼区开始使用语文版教材,直到2019年暑假结束。我们先后使用的语文A版和语文S版中都没有《十六年前的回忆》,因此我也就再没教过它了。2019年下学期我教四年级,这个学期教的六年级教材中正好有这篇课文,我才再一次读到它。

我有领到教材就通读的习惯,于是便用心地读起来,对于经典的篇目,我还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这篇课文有三版半,因为之前也熟悉,再说也是写作的经典,因此反复诵读,差不多都能背了。不过,在读第一遍时我便产生了疑惑。

课文的第13-16自然段是这样的: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

我读到“看好,别让他自杀!”时便疑惑起来。阎振三受过苦刑,胳膊上拴着绳子,还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他怎么去自杀呢?难道是去撞墙吗?再说,他为什么要自杀呢?我继续往后读,直到读完,发现还少了一个细节:李大钊的手枪呢?我明明记得他手上是拿着手枪的,后来被夺下了。也许你会说,我是不是记错了。不会的,这个细节我是刻骨铭心的,不信,请看我发表在《语文报·教师版》2006年2月10日头版头条的论文《由李政道的两份建议说开去》片断吧:

三是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强了以后,他们会提出很多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良莠不齐,常常有不少的“差问题”。教师要正确看待这些“差问题”,毕竟提问由“差”到“优”有一个过程,并且不同的学生表现不一样。同时,一些同学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这正是课堂生成的东西,是求之不得好的资源,教师要正确对待。有一位教师在上《十六年前的回忆》时,一位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李大钊明明有手枪,为什么他不开枪呢?”这个同学的问题其实不错,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形势的分析,对亲人的爱,因为,他开枪也无济于事,还可能伤至亲人。但是,这位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大吼一声:“坐好,难道李大钊就没有你聪明?”可以想象,这个同学乃至于整个班级的同学,还有哪位会大胆地提问呢?

这是怎么回事?总不会是教材出了问题吧,这可是全国都在使用的教材呀!再说也使用了好几年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给自己一个下台阶的理由:也许是手枪太过于恐怖,怕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吧。至于阎振三自杀的那处,我也没太放在心上。

30日就要上这篇课文了,我还是觉得这个理由不能完全说服我,作为一名老师,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一定要到位,不能想当然。于是,我在百度中搜索。真是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果然是教材出了问题。下班回到家,我翻出十多年用过的旧教材(一本是2001年4月第2版第13课,一本是2001年8月版第2课)核对,同样如此。现将节录对照如下:

原人教版第11自然段: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现统编版第11自然段: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原人教版第16自然段:“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现统编版第16自然段:“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

原人教版第17自然段: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现统编版第17自然段: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这时,我终于明白了,我最初的疑惑是对的。统编版教材的编者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删除了有关手枪的句子,但是删除时却出现了问题。“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他”指的是李大钊,但删除“先把手枪夺过来”后,给人的感觉是对阎振三说的,难怪我初读时会有那样的疑惑。

由此我也不免颇有感慨,作为全国通用教材的编者,在一篇老课文的编辑中出现这样的错误,确实不应该。同时,这也告诫我们一线老师,要相信教材但也不要迷信教材,遇到疑惑的事,还是要有较真的劲,切莫想当然,不然,到头来只会是害了学生,也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