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杂谈 > 正文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来由)

2023-08-20 15:21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来由)

折腰也不是点头哈腰,是官场上下级见上级的一种礼节

起初,我以为五斗米少,后来知道不是少,而是多。五斗米是当时一个县太爷的月俸禄,也就是月薪,折算一下还挺丰厚,若在当今该是高薪了。

折腰也不是点头哈腰,向人屈服;而是行个礼,鞠个躬。这是官场上下级见上级的一种礼节。即使行了,也不算委屈,让人笑话;而不行,恰恰是失礼,会遭人诟病。陶渊明在为官期间,这种折腰肯定有过,且不止一次,也不多这一次。

那么陶渊明奈何此次老大不情愿,且挂印辞官,归隐园田了呢?《晋 宋书》里虽有记载,寥寥几语,也只述了个大概,至于深层的原因,则不了了之。

陶渊明为何不愿意向上级行礼

我揣想原因有四:

一是觉着升官无望。

眼见着过了四十,年华向老,没了前途。再徒留官场,多一年少一年,实在意义不大,不如早去为好。

二是官场有风险,且有很大的风险。

稍有不慎,会招来杀身之祸,丢了吃饭的家伙,自己倒没有什么,一家老小怎么办。这样的先例屡见不鲜,陶渊明见过,也一定触目惊心过。

三是受了些刺激。

他妹妹的死使他更觉得生死无常,也备加珍惜生命。那个年月,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已属风烛残年。悲观一点,已没有多少活头,何不安享晚年?至于陶渊明活到六十一岁,才“托体同山阿”,绝对算是长寿了。

四是离官时家中还算富足,日子绝对能过。

这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中便能找到根据,诸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都表明他家业已属中产阶级。

至于后来日子捉襟见肘,少酒,乃至断炊,完全是家中儿女多,开销大,又不擅持家,坐吃山空所致。加之陶渊明书生一个,又不会生产,或者疏于管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是一个例证。

说他“性本爱丘山”,也不假。可爱丘山,与做官并不矛盾,边为官边徜徉山水,寄情山水,像谢灵运那样,不也挺潇洒,挺滋润。只可惜谢灵运人在山水,心在朝政,后卷入宫廷争斗,落了个腰斩下场,真令人惋惜。

一种托词而已

想当年陶渊明因养家糊口而出仕,也没见得他有多气节。所以现在辞官归隐,也气节不到哪儿去。说他多崇高多伟大,显然有些勉强,是说者的一厢情愿,或后来者有意抬高和标榜。

即便如此,在仕途畅达时,也没有几个人愿意辞官退隐,总是到穷途末路时,非得如此不可了,还给自己找一个托词,往自己脸上贴一块金,这也是一种精神慰藉。

说穿了就是阿Q精神,中国人的阿Q精神真可谓源远流长。不过直到鲁迅时,才说明白了,说具体形象了,说得合乎众人心意了。即做到了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这也算是鲁迅的高明和伟大之处吧。

纵然陶渊明不崇高不伟大,但至少不庸俗,不卑鄙,不龌龊。我想,这也是做官为人的底线,干吗非得要崇高,去做千秋万代的楷模呢。

陶渊明活着时绝对没这么想过。硬把一个人捧出来当楷模,乃至做万世师表,实在是国人的一个坏毛病。且坏到如今,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