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杂谈 > 正文

​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思考中美贸易战

2025-07-08 07:50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81

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思考中美贸易战

中美贸易战已上演了好几年了,对此各方声音,褒贬不一。回望历史,这百年来,美国发动了不少了贸易战,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四次: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斯姆特-霍利法案,博弈方为美国VS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美国将数千种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一口气提高50%以上,超过40个国家开启反制措施,最终让美国及各国加速了大萧条;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鸡肉贸易战,博弈方为美国VS意大利、德国等,西欧各国制裁北美廉价鸡肉,美国反制提高对西欧工农产品的进口关税,最终美国人因为鸡肉战争关上了汽车竞争的大门,丧失了汽车现代化转型机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美贸易战,美国对日本多个纺织、家电、汽车等多个行业加征高额关税,但并未能解决美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也导致日本经济由盛转衰;

21世纪初的钢铁关税战,博弈方是美国VS全球,美国加征钢铁保护性关税以帮助美国钢铁业脱困,引起了世界各国反倾销、加征关税、限制进口的连锁反应,欧洲的反应尤其强烈,害苦了美国的制造业,最终布什总统不得不取消钢铁保护关税。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链的逐渐完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中美贸易战本身是中国强大后难以避开的局面,但与其它贸易战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内生力量强劲,有较大的消费需求市场,对外在“一带一路”的国际市场空间和充足的外汇储备条件下,再结合“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轨道路中,美贸易战已开局,终局如何,拭目以待。

从上述经济发展中的历史来回顾一下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

自由贸易,自17世纪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后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个理论在自由贸易中时常被提起: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个国家哪怕生产两种产品都具有绝对劣势,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两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互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并且通过交换,贸易双方都受益。

在此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俄林提出了延伸的要素禀赋理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不仅是单个生产要素生产效率的国别比较基础之上的,而还需要考虑各国的资源条件和生产要素供给条件。

再到十九世纪90年代,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石理论”,主要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该理论指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四个:①要素禀赋: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建设;②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特性;③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这些产业和相关上下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④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企业如何构建、组织、管理的条件和国内竞争性质。

不论何种理论,贸易背后都是福利问题,来自贸易的福利实质是指交换的利益,国家或个人拥有不同禀赋的商品和不同的消费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贸易活动均可改善相互之间的福利。

贸易战的开展大多时候绕不开福利性的问题,但福利的效应在国家、企业和消费者来说三者直接影响通常是不一致的,例如:对于一个进口国家来说增加关税,导致商品价格增加,本国消费者在价格上的福利降低,本国生产企业和政府关税福利增加。

当然,这种情况下,也有可能保护了本国企业价格的竞争,从而增加效应,创造效应,对消费起到了正激励的作用,弱化了本国消费者在价格上福利的损失。

除了经济上的竞争外,在技术层面的强脖子问题,更是进一步激发了国家和企业铁了心地要夯实自身的核心技术,建筑起技术护城河。

因此,对于贸易战的思考,应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不应是教条式单一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