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杂谈 > 正文

​切·格瓦拉:那个被印在无数人T恤上的男人,那个狂热的革命者

2025-07-16 22:32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190

切·格瓦拉:那个被印在无数人T恤上的男人,那个狂热的革命者

切‧格瓦拉:“帝国主义不可信任。一刻也不能信任。绝不可以!”

1967年10月7日,一名格瓦拉游击队的逃兵,向玻利维亚当局告密,他详细通报了切·格瓦拉游击队的所在位置。玻利维亚政府军随即出动1800名士兵,包围了该地区。

毫不知情的切·格瓦拉带领仅剩的17名游击队员,想要穿过佑郎山沟前往智利,他们很快落入了玻利维亚军队的包围圈。战斗爆发,切·格瓦拉决定让5名伤病员先走,自己和其他队员留下来打掩护。

经过三个小时激战,游击队寡不敌众,切·格瓦拉本人腿部中弹,受伤被俘。5名伤病员,则在玻利维亚共产党和阿连德领导的智利组织帮助下,成功离开了玻利维亚。据其中一位幸存者回忆,切·格瓦拉本有逃生的机会,但他将机会让给了别人。

玻利维亚政府,不顾美国“将切·格瓦拉引渡到巴拿马接受审判”的建议,执意要“处决”他。10月9日,切·格瓦拉被玻利维亚政府残忍杀害,时年39岁。

90年代,香港文人梁文道曾评价道:如果切·格瓦拉活到今天,他应该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他永远年轻,他死在了浪漫的理想之中。时至今日,切·格瓦拉的肖像在全球流行,成为了共产主义革命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成为了理想主义者的标志。

本期带大家了解,切·格瓦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会被人们铭记。

拉丁美洲的革命

1928年,切·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的一户贵族人家。他父亲的家族在当地声名显赫,他的母亲也是贵族出身,祖上曾担任过西班牙驻秘鲁总督。中学毕业后,切·格瓦拉进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习医学。

1950年暑假时,切·格瓦拉游历了半个阿根廷。第二年,他又拉上了自己的好友,他们休学一年,开始环游南美洲。这次经历不仅让切·格瓦拉领略了南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也让他见识了南美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以及被美国剥削压榨的苦难。

为什么美国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南美财富?为什么靠出卖国家利益,统治阶层就可以衣食无忧?南美人民辛勤劳动,却要食不果腹?一连串的疑问,在切·格瓦拉心中反复回响,这段经历也让他逐渐产生了国际主义思想。

切·格瓦拉认识到,学医救不了南美人,要想改变这一切,只有通过革命。他在日记中写道: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

1953年大学毕业后,切·格瓦拉再一次环游南美。这一次,他见到了革命后的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的反帝革命

1952年,玻利维亚军政府受美国的指使,准备出兵3万人参加朝鲜战争,这一举动在玻利维亚招致了民愤。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开始发动群众,进行武装起义。在工农阶级的支持下,佩斯·埃斯登索罗推翻了军政府,夺取了国家政权。

新政权顶住美国的压力,实施了一系列偏社会主义的改革,包括保证妇女选举权、将美国企业收归国有,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印第安人重建村社等。一时间,玻利维亚欣欣向荣,展现出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社会风貌。这一切被切·格瓦拉看在眼里,切·格瓦拉更加坚定了推翻资本主义的想法。

1953年12月,切·格瓦拉来到拉丁美洲的危地马拉。此时,危地马拉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在那个年代,美国资本收买拉美国家总统搞政变,几乎是常态。借拉美政府之手,美国可以干涉拉美内政、改变法律、拿到特权。美国给亲美政权提供支持,亲美政权则帮助美国减免关税,镇压人民,两家狼狈为奸,玩的不亦乐乎。

唯一受苦的只有拉美人民,他们在美国资本控制的工厂、种植园里辛勤工作,收入也仅能果腹。工人们只要一起来反抗,便会遭到美国扶植的军政府镇压,军政府不听话的话,美国就换一个军政府。

1928年,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工人,在哥伦比亚发起了要求改善工作待遇的游行活动。在美国的授意下,哥伦比亚军政府对游行工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上千名工人被机枪射杀。

危地马拉的革命,正是在被美国资本压迫的环境下发生的。危地马拉在民选总统阿本斯的带领下,展开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危地马拉没收了联合果品公司的土地,分给贫民耕种,这让美国气愤不已,美国开始扶持阿本斯的政敌,攻击阿本斯政权。

切·格瓦拉在这里结识了众多反抗美国、反抗资本主义的革命者,包括他的第一任妻子,秘鲁女革命者伊尔达·加德里,他们一起投身到了保卫阿本斯政权的战斗中。切·格瓦拉在与家人的信中,坦率地承认了与危地马拉共产党人的关系,他也因此上了美国中情局的黑名单。

1954年,美国在洪都拉斯扶植了危地马拉军官阿玛斯,阿玛斯带领全副武装的雇佣军入侵危地马拉,危地马拉不敌,总统阿本斯被迫辞职,流亡海外。被通缉的切·格瓦拉也逃到了墨西哥,危地马拉革命宣告失败。

危地马拉市纪念阿本斯的涂鸦

讽刺的是,民选总统阿本斯被美国描绘成了“独裁者”。屠杀了9000名左翼人士,和上万名危地马拉人的阿玛斯,反而被美国称为“民主的胜利”。

古巴革命

危地马拉的失败让切·格瓦拉认识到,想要造福全人类,就必须发动一场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反动独裁,推翻资本主义,尤其是资本主义的轴心——美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边用学医的老本行赚钱,一边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

在墨西哥,切·格瓦拉结识了同样流亡于此,正在汇聚革命力量准备反攻的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罗兄弟。类似的经历和价值观,让切·格瓦拉和菲德尔·卡斯特罗迅速成为了好友。

彼时的古巴与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处在被美国扶植的军政府统治之下(古巴是巴蒂斯塔政府)。切·格瓦拉加入了卡斯特罗的“七·六二运动”组织,与他一同为古巴革命而奋斗。

1956年,切·格瓦拉、卡斯特罗等82名古巴战士,挤在一艘游艇上回到了古巴。在登陆后,他们遭到了巴蒂斯塔军政府的袭击,不得已,只得跑入山区打游击。在这次战斗中,游击队损失惨重,仅有12人逃出包围,身为军医的切·格瓦拉毅然扔掉了医药箱,扛起了钢枪,在那一刻,他从一名军医变成了一名战士。

切·格瓦拉拥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他对战友关切,对敌人冷酷,并且战斗技术高超,很快就得到了卡斯特罗的赏识,切·格瓦拉成为了卡斯特罗最得力的助手。

在游击队进入山区的日子里,卡斯特罗的革命思想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的拥护,社会主义的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随着游击队人数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巴蒂斯塔军政府开始难以招架。

1959年,卡斯特罗带领武装力量攻入了首都哈瓦那,巴蒂斯塔携款而逃,古巴革命取得了胜利。由于对革命事业的突出贡献,切·格瓦拉被授予古巴公民的身份,并在卡斯特罗政府里担任重要职位。

导弹危机

他对敌人毫不手软,在担任监狱检察长期间,切·格瓦拉一共处决了156名(一说600名)对古巴人民犯下罪行的战犯。他对共产主义事业毫不怀疑,在担任国家银行行长期间,切·格瓦拉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改造,他实施土地改革,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担任工业部长期间,切·格瓦拉顶着美国的封锁,与苏联签署了一系列合作贸易协定。切·格瓦拉也逐渐以对美国的强硬态度闻名于世。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这场危机最终以美苏互相妥协而收场,苏联撤走了部署在古巴的核导弹,美国也撤走了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双方可以说都达到了自己的预定目标,结局还算圆满。

唯一不满的便是古巴领导人,在整个导弹危机中,古巴都坚决反对撤出导弹。切·格瓦拉声称:如果核按钮在我手里,我将毫不犹豫地按下它,这样,我们就能摧毁美国这个资本主义核心,我们的革命就会走向胜利,即使这样做将付出千万人牺牲的代价。

切·格瓦拉也因为此番言论,也被很多人看作是带来战争的恶魔。

分道扬镳

导弹危机后,古巴的日子趋于平静。在古巴任职期间,切·格瓦拉生活节俭,没有任何官僚主义作风。他拒绝给自己加薪,他没有看过电影,没有享受过娱乐活动。同时,他还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与众多古巴人民一起工作、学习。

1964年,切·格瓦拉以古巴高官的身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之后,他相继访问了阿尔及利亚,刚果(金)等非洲国家。他还中断了非洲之行,第二次访问了中国。他来到这里是为了阐明古巴的立场,消除一些双方的分歧。因为当时的背景是中苏论战,卡斯特罗因为经济援助的原因,倒向了苏联(他们给的太多了)。

次年,切·格瓦拉回到了古巴,他与卡斯塔罗在诸多革命问题上开始产生分歧。卡斯塔罗只想建设古巴,而切·格瓦拉的理想是继续革命,解放全世界。他看到在和平的日子里,许多国家的革命者坐在豪车里,丧失了往日的锐气,他看到苏联单一的模式,开始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忧虑。

切·格瓦拉访问中国

切·格瓦拉无处安放的热情和理想,让他放弃了古巴优渥的生活,选择拿起枪继续战斗,为全世界的共产主义事业散播火种。不久后,切·格瓦拉辞去了所有职务,乘飞机来到了非洲。为了不连累到古巴,他还辞去了古巴公民的身份。

在跟卡斯特罗的道别信中,切·格瓦拉写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去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1965年4月,切·格瓦拉穿过坦桑尼亚来到了刚果,他开始在这里传播革命思想,教授起义军游击经验。切·格瓦拉希望可以将起义军,训练成骁勇善战的游击队,并带领他们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但大家都高看了非洲人的能力。切·格瓦拉的革命事业很不顺利,他在非洲丛林里艰难地斗争了7个月,甚至一度想过杀身成仁,为革命树立典范。但架不住战友的苦苦哀求,最终,切·格瓦拉带领仅剩的几名古巴战友离开了刚果。

美国中情局,以及刚果政府军在当地势力过大,并不是阻挠革命成功的主要因素。切·格瓦拉在日记中回忆:他们在刚果组织起来的人,愚昧、笨拙、纪律涣散、革命刚刚起步就开始搞内讧,无法形成战斗力,这是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

但很显然,周恩来总理的总结更为客观。周总理说,古巴革命的成功具有一定偶然性,游击战本身并不能给革命带来关键影响。星星之火之所以能够燎原,一定是那个地方具备了“燎原”的条件。切·格瓦拉没有认真总结经验,而是盲目地跑出去推销经验,以为任何地方都是“放一把火就能烧起来”。这种“脱离群众,不要党的领导,不建立根据地,不走长期武装斗争路线”的革命,是冒险主义和拼命主义。

卡斯特罗在得知切·格瓦拉的下落后,极力劝说他回到古巴。但切·格瓦拉回应,除非是为了筹备拉美地区的革命,否则他将永远不再踏足古巴。离开刚果后,切·格瓦拉辗转于坦桑尼亚、捷克和东德,他考察社会状态,研究经济学、哲学以及记载自己的战斗经历。

1966年,切·格瓦拉将下一次斗争的地点,选在了南美洲的玻利维亚。

命陨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是南美洲的内陆国家。之所以选择玻利维亚,是因为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身上看到了古巴革命的影子。

上面说到,1952年,佩斯·埃斯登索罗通过玻利维亚革命,推翻了军政府,并进行了一系列偏社会主义的改革。但到了50年代末期,玻利维亚领导层开始右倾,他们顶不住美国的经济制裁,便主张与美国结盟,建立资产阶级政府。后来,玻利维亚政府对外资进行赔偿,又引起了人民不满。

1964年,玻利维亚空军司令雷内·巴里恩托斯·奥图尼奥,在陆军司令以及一众寡头资本家的支持下,发动了军事政变,将埃斯登索罗赶下了台,终结了玻利维亚短暂的革命。

这场军事政变引发了民众的不满,罢工游行活动此起彼伏。对此,军政府用极为强硬的手段镇压,几年时间,就有近万人被害。

在切·格瓦拉看来,这与革命前,古巴的巴蒂斯塔政权十分相像。切·格瓦拉乐观的认为,如果能在这里复刻古巴革命,借着玻利维亚南美洲中心的位置,革命的火焰必将传播到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国家,说不定能引发整个拉丁美洲的变革。再加上美国此时深陷越战泥潭,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1966年7月,切·格瓦拉秘密返回古巴,卡斯塔罗顶着各方压力,给予了切·格瓦拉力所能及的支持。切·格瓦拉与妻儿见了最后一面后,便带领17名古巴游击队员前往了玻利维亚。

切·格瓦拉自认为已经吸取了刚果的教训,但事实证明,他对玻利维亚仍然是了解不足。玻利维亚的军政府,继承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大部分政策,比如土地改革和大型企业国有化。民众对新政府的反感程度,远远达不到古巴人民反感巴蒂斯塔政权的程度。罢工和游行也只是为了争取工人利益,并不是要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颠覆巴里恩托斯政权。

此时,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苏联,与美国达成了缓和政策,对于在南美洲开辟新战场兴趣不大。高度依赖苏联的古巴,不敢违背“老大哥”的意思,只能暗中给切·格瓦拉提供少量支持。而美国这边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家的后院,自然不会放任切·格瓦拉搞革命。美国与玻利维亚、巴西、阿根廷、秘鲁、巴拉圭等国家合作,誓要将切·格瓦拉消灭在玻利维亚。

难以得到民众和友军支持,加上敌众我寡,切·格瓦拉的玻利维亚之行,似乎早已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切·格瓦拉被玻利维亚军政府逮捕。政府军的一名中士,接受了处决切·格瓦拉的任务。中士颤抖着不敢开枪,切·格瓦拉却平静地对这名行刑者说,“开枪吧胆小鬼,你要杀的是一个男子汉”。

随着6声枪响,切·格瓦拉的生命定格在了39岁。

魔幻的是,这名杀害切·格瓦拉的刽子手,还在2007年被古巴的医疗福利治好了白内障。

理想主义者的象征

切·格瓦拉死后,为了让游击队“放弃幻想”,美国中情局将他的死讯公告天下,中情局长还经常拿着切·格瓦拉的私人物品,包括一块劳力士手表,在记者面前炫耀。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随着中情局的宣传,切·格瓦拉的事迹开始被人熟知。人们惊叹于他的精神,世界各地出现了颂扬他的文学作品,就连对切·格瓦拉理想持否定态度的西方“自由人士”,也对他的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表达了由衷的敬佩。仅仅几年时间,切·格瓦拉就成为了许多中东、西方年轻人的公众偶像。

1960年,切·格瓦拉还在古巴的时候,卡斯特罗的摄影师阿尔贝托·科尔达,为切·格瓦拉拍下了一张照片,并给照片取名为《英勇的游击队员》。切·格瓦拉死后,这张照片广为流传,迅速成为20世纪最知名的图像之一,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有魄力的照片”。

、以此照片为基础,爱尔兰艺术家创作出了切·格瓦拉的画像。如今,这幅出现在T恤衫上次数最多的画像,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它是共产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反全球化甚至是反叛精神的代名词,总是在有冲突的地方出现。

1997年,切·格瓦拉的遗体被运回了古巴。在卡斯特罗的授意下,古巴官方决定将切·格瓦拉的遗体,以国葬的规格安葬在圣克拉拉。

移葬当天,圣克拉拉数十万民众自发涌上街头,灵车所过之处被人们洒满了鲜花,古巴人民眼含泪水,为这位古巴革命的功臣送行。卡斯特罗发表讲话,赞扬切·格瓦拉的功绩和精神。“我们需要一个典范,一个万古流芳的典范,他就是切·格瓦拉”。

不要问篝火该不该燃烧,先问寒冷黑暗还在不在。不要问子弹该不该上膛,先问压迫剥削还在不在,不要问正义的事业有没有明天,先问人间不公今天还在不在。 ——切·格瓦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