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什么是南北面官制?辽国为什么要一国两制?

2023-10-27 13:17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什么是南北面官制?辽国为什么要一国两制?

除开拓疆土之外,辽太宗对辽朝的贡献要数对政治制度的完善了。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辽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辽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image.png

辽代的北面官制

主管军政的机构为北、南枢密院,也称契丹、汉人枢密院。

北枢密院: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

北枢密院的组织结构为: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使事、北院枢密副使、知北院枢密副使事,同知北院枢密使事,签书北枢密院事等。还设有僚佐人员北院都承旨、北院副都承旨等。

北枢密院的隶属机关有北枢密院中丞司。

北枢密院因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因此有军政关决权。

《金史》卷75《左企弓传》:“辽故事,军政皆关决北枢密院,然后奏御”。

需要说明的是,在辽中央南北面官制中,只设契丹(北)枢密院,汉人(南)枢密院,而无《辽史·百官志》中所列的“契丹南枢密院”。据《辽史》卷81《萧孝忠传》:“国制,以契丹、汉人分北、南院枢密治之,孝忠奏日:一国二枢密,风俗所以不同。......”。

北、南宰相府

北、南宰相府与北、南枢密院同为皇帝的辅佐机关,其职掌:

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皇族四帐世予其选。”

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国舅五帐世予其选”。但据《辽史》中的各传记载,北府宰相多由萧氏(后族)担任,南府宰相多由皇族担任。

北、南宰相府的组织结构为:设北南府左、右宰相、总知军国事、知国事。

北、南大王院

北、南大王院初为迭剌部夷离堇,太祖分迭剌部为北、南院。太宗会同元年改夷离堇为大王。其职责为:“分掌部族军民之政”。均赋役、劝耕稼,并承担行宫斡鲁朵的马、衣等用品的贡赋。

其组织结构为,北、南大王院下领三司。

北南大王院设:北院大王、知北院大王事、北院太师、北院太保、北院司徒、北院司空、北院郎君。

下设三司为:北院都统军司。掌北院从军之政令。设北院统军使、北院副统军使、北院统军都监。

北院详稳司:掌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设北院详稳、北院都监、北院将军、北院小将军。

北院都部署司:掌北院部族军民之事。设北院都部署、北院副部署。

南大王院与北大王院的职掌与组织结构基本相同。

宣徽北、南院:为太宗会同元年设置。“掌北(南)院御前祗应之事”,是谓“宣徽视工部”。

夷离毕院:执掌刑狱,是谓“夷离毕视刑部”。

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设都林牙、林牙承旨等官。

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敌烈麻都视礼部”。

北面御帐官与诸帐官

北面御帐、诸帐官是由于辽的四时捺钵习俗而来。“辽之先世、未有城郭,沟池、宫室之固,毡车为营,硬寨为宫,御帐之官不得不谨”。其内部机构有侍卫司、近侍局、北南护卫

府、奉宸司、三班院、宿卫司、禁卫局、宿直司、硬寨司等机构。

image.png

南面官制

辽在中央设南面官制,“治汉人州县、租赋、兵马之事”。

《辽史·百官志》说:辽“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南面官的官吏任用,主要是汉人,也有契丹人。南面官是兼采唐宋官制而逐渐增置的。

三师府:下置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府:下置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与三师为荣誉称号,属虚职。

汉人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由辽太祖时的汉儿司演变而来。设枢密使、副使,知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等。

中书省:初名政事省,太祖时置官,兴宗重熙十三年(104年)改为中书省,设有中书令,大丞相,知中书省事等职。

门下省:设侍中、常侍、散骑常侍、给事中、门下侍郎。

东上阁门司:设东上阁门使、副使。

西上阁门司:设西上阁门使、副使。

通进司:设左、右通进。

登闻鼓院:设登闻鼓使。

尚书省:太祖时初设,置左、右尚书。其官职有尚书令。

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

六部:《辽史·百官志》中只罗列几个官职,具体的官职及六部机构的设置均未见记载。现据辽代碑刻、墓志铭补充如下:

吏部:设吏部尚书、令史、主事、郎中。

户部:设户部使、户部判官。此外,还设置四曹:一日户部;二日度支;三日金部;四曰仓部。

兵部:设兵部尚书、兵部侍郎。

工部:设工部尚书、工部侍郎。

刑部:设刑部尚书。

御史台:太宗会同元年(938年)置。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掌纠察百官。此外,北面官中的中丞司,也负有纠察百官之责。

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设翰林都林牙、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翰林祭酒等职。

国史院:掌修国史。设监修国史、史馆学士、史馆修撰、修国史等职。

宣徽院:掌御前祗应之事。此外,还设有宣政殿、观书殿、昭文馆、崇文馆、乾文阁等。

image.png

北面官制的汉化趋势

辽北面官制的汉化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央北面官的职掌与南面官趋于一致,二是在北面官制中设立了与南面官制相同的机构。

《辽史·百官志》说:“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议论以象公师。朝廷之上,事简职专,此辽所以兴也”。

这段话概括了辽北面官制的特点,以及北面官制在职掌方面的汉化趋势。其职掌基本上按照唐代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度中的六部职能发展而来,只是名称有所不同罢了。其中的北、南枢密院在上述各职司中的地位,尤其显得重要,是辽朝的宰辅机构。担任北、南枢密使的,有时亦兼任北、南府宰相,如圣宗朝的韩德让。

辽朝中、后期,打破了过去契丹人只能担任本族北面官,汉人只能担任南面官的现象,有为数众多的契丹人担任南枢密院(汉人枢密院)中的枢密使等职。而汉人在北枢密院中也有任职。如高正,任北枢密院副使。时值辽圣宗统和二十九年。说明北、南两套官制在共同治理辽朝内政外交的同时,也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辽北面官制已开始出现向汉化转变的趋势。

多元化的地方行政机构

辽朝采取“因俗而制”的方针,在契丹族、奚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采用部族制,而在汉人地区则实行州县制,辽灭亡渤海后,建东丹国,其官制沿袭渤海旧制。

辽代从初期的奴隶制,迅速地转型进入到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为了应对社会发展和政权的稳固,部分或全盘地接受了中原汉人政治体制,并灵活地运用于政治体制运作中。根据不同的种族、文化及时实施北、南面两种官制与地方行政机构。辽代统治者既借鉴了汉人的有益成果,又保留了契丹族的民族特性,最大程度的维护了两大主体民族的权益,巩固了政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