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诗人常建生平简介 塞下曲常建全文评鉴

2023-11-14 22:53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诗人常建生平简介 塞下曲常建全文评鉴

常建简介

常建这个人有些特殊,唐代人,有才华,写的诗文倒是不少,但他的字号却无法考证,生卒年月不详,甚至连他的家乡陕西长安到现在都有争议。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常建简介。

常建画像

常建画像

常建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时期的进士,和大诗人王昌龄同榜。天宝年间,在江苏当校尉,但是没过多久因为官场不得已,心情比较抑郁,就辞官不做了。他自己一个人走了还不算,又叫了好朋友王昌龄、张偾一起,到湖北武昌一代隐居去了。在此期间写了许多诗篇,现存57篇,部分被收录于《全唐诗》之内。

为什么说他的家乡有争议呢?在《唐才子传》一书中,说他是长安人。但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叫《落第长安》,是这么写的“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从这里看,好像又不是长安人。陕西自古以来都被成为“秦”,或许他连陕西人都不是。尤其是最后一句,说他只是在长安暂居而已。所以说,就目前的史料来看,他的籍贯确实存在疑问。

至于生卒年月,有人说他天宝年间就死了,又有人说他在大历年间还活着,到底孰是孰非,也难以考证。

常建善于写山水诗,主要描写山间景色、田园风光为主,偶尔也写一些边塞诗。他的诗文比较另类,立意和通俗的有些不同,如他的《塞下曲四首》等。且作诗语言比较简练,塑造意境有着其独到之处。在《全唐诗》中,收录他的诗歌15首,高于李白的13首。

塞下曲常建

常建的《塞下曲》写于唐玄宗的中晚期,背景是唐玄宗实施黩武政策,多次对边境的国家发动战争,导致无数战士战死边关,国家因此耗费了大量财力。这组《塞下曲》由四首单独的七言绝句组成,被收录于《全唐诗》之中。

常建《塞下曲》的词意图

常建《塞下曲》的词意图

其一: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大致意思是:乌孙国向大堂派来使者,携带着大量的贡品来朝觐大唐的皇帝。当他们离去的时候,依依不舍地回头望着长安,不愿离开。他们走后,表示愿意向大唐臣服,不再分庭抗礼。从此,边境开始安静下来,不再发生战争,原来战争的阴霾也开始散去,露出明亮的日月之光,一派和平的景象。

其二: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大致意思是:塞外北海阴风阵阵吹来,一片凄凉。在荒凉的原野上,只见到王昭君的祠堂,像是在遥望着长安的故乡。原来长城上战死的士兵,无处葬身,现在已经都化成了骷髅,在黄昏的狂风飞沙中,全部化为尘土。

其三: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余里,冤气苍茫成黑云。

大致意思是:战争已经结束,分出了胜负,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战死士兵的冤魂的哭声,像天崩地裂一样想,他们那是在怨恨着带他们出征的将军啊。黄河一直往北流去,直到一千余里之外,一路上,都是他们的冤魂在飘荡,像一片片黑云那样。

其四: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大致意思是:这首诗是咏叹王昭君的。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和亲的代表。她因为被皇帝指派,到匈奴去和亲,但是就算她远在天边,心里也是多么不甘心啊。她的家乡,离她所在的匈奴地界,足足有三千里那么远,埋葬着她死后的尸身的地方那是有多么荒凉,连她的坟墓周围,草木都生长不出来。

常建的这组《塞下曲》,和其他的边塞诗,风格上有着迥异的差别。他歌颂了朝廷的和亲政策,赞扬了为祖国的和平远赴异乡的像王昭君那样的人物,并为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士兵们感到惋惜。希望大唐和边境国家能永远保持和睦关系,不再有战争和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