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陕西省富平历史(陕西省富平县历史大事记)

2023-07-28 05:44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陕西省富平历史(陕西省富平县历史大事记)

富平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富平县因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黄帝就曾采首阳之铜铸鼎于县南荆山之巅,当大禹统理天下之后,又浇铸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于此,故富平自古即有“关中名邑”的美誉。富平县建制始于秦代,已有2400余年历史。1949年5月4日,富平解放。

陕西省富平历史(陕西省富平县历史大事记)(1)

陕西

富平县志:大事记

陕西省富平历史(陕西省富平县历史大事记)(2)

清代富平县城图

新石器时代

五六千年前,已有上古先民活动的踪迹。

夏、商时期

(约公元前21~前11世纪)

富平地属雍州。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富平地属京畿。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富平属秦国。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秦发兵护送晋公子重耳返国,途经频阳故境(今到贤镇)。

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在县境频山以南(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初置频阳县治。

战国时期

秦王政十年(前237)开凿郑国渠。流经富平境内的一段(绕汉太上皇陵东侧至今吕村 乡姚村),横穿石川河道,向东(经今东上官乡庙口村)出境。

二十三年(前224)秦王政使李信伐楚,败归。秦王政自驰至频阳,授兵60万于王翦,再伐楚,并亲送至灞上。二十四年(前223)遂灭楚。

西汉时期

高祖二年(前205) 于县境南另置怀德县(今华朱乡怀阳城附近),与频阳县并存,均属内史辖。

汉高祖十年(前197)葬太上皇刘执嘉于栎阳北原(今富平县荆山原),陵号“万年”。

文帝(前197~前157)自岔口至怀阳城凿文昌渠,引石川河水灌薄太后园。

武帝太始二年(前95)开凿白渠,北支(太白渠)与郑国渠并行,入县境经石川河东去。

更始三年(25)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帝刘玄逃奔高陵,随从官吏散入频阳山中。赤眉军占据频阳、怀德,并击败来攻之邓禹军。

东汉时期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并怀德县入频阳县,属左冯翊。

献帝建安十六年(211)九月,韩遂、马超起兵与曹操战于渭河两岸,兵勇抄掠,左冯翊深受其害。

西晋时期

西晋(265~316)

于频阳县境怀德故城处,另置富平县治,与频阳并存。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刘聪以呼延晏为前锋,自泥阳入洛川,攻耀州、频阳。

东晋十六国时期

明帝太宁三年(325),赵主刘曜屯于富平,为中山王岳声援。岳与后赵将石佗战于河滨(古县名,今榆林),斩之。后赵兵死者6000余人。

穆帝永和五年(349),后赵石虎以蒲洪为雍州刺史,池阳、泾阳、富平、频阳、同官、宜川均属雍州。后赵内乱,秦雍民拥立蒲洪为牧,洪自称秦王,改姓苻。永和七年,苻入长安,三辅降健。

前秦苻生寿光元年(355)二月,蝗虫为害,百草田禾被食尽。

前秦苻坚永兴二年(358) 于频山置土门护军。

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刘裕入长安,夏王赫连勃勃命其子璝率骑兵2万攻长安。傅弘击破璝兵,璝败屯频、耀山中。

南北朝时期

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魏攻伐夏国赫连昌,战于漆沮河上。

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撤土门护军,并其地入同官(今铜川市)。后又自泥阳迁徙北地郡于通川(今流曲镇一带),废泥阳入富平。

宣武帝景明元年(500),撤频阳县建制,析同官(今铜川市)之一部,设土门县(今薛镇土木坊),隶属北地郡。

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自怀德迁富平县治于石川河北岸(今城关乡古城村一带)。

大统十六年(550),贺兰祥将军征集武夫筑“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洛河,附近农田得以灌溉,当地民众建贺兰观纪念。

西魏恭帝三年(556)十月,葬北周文帝宇文泰于凤凰山南麓,称成陵。

北周孝闵帝二年(558),在中华原(今城关乡石佛原一带)设置中华郡,辖富平。

武帝建德四年(575),裁中华郡,富平改属冯翊郡。

建德六年(577)葬西魏文帝元宝炬于中华原(今留古乡何家村,习称大冢),称永陵。

隋朝时期

文帝开皇三年(583),富平改属京兆郡

炀帝大业二年(606),并土门入华原(今耀县),属京兆郡。

大业十三年(617),唐高祖入关,遣河东户曹任怀为招慰使,冯翊将孙华、土门将白元度迎降。

恭帝义宁二年(618),析华原一部,再置土门县,属宜君郡。

唐朝时期

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废土门县。

高宗咸亨二年(671),将富平、华原各一部,于土门县故址,另建美原县与富平县并立。

中宗景龙四年(710),葬中宗李显于龙泉山(凤凰山)中峰(今属宫里乡),称定陵。

玄宗开元元年(713),迁富平县治于义亭城(今华朱乡旧县一带),属京兆府。

肃宗至德元年(756),仆固怀恩从郭子仪、李嗣业大破归仁军于新店(今老庙乡)。

代宗广德二年(764)十一月,唐大将李光弼葬于觅子(今觅子乡别家堡附近)。

代宗大历元年(766)十二月,党项掠美原。同年,吐蕃由金锁关扰土门县境。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十一月,葬唐代宗李豫于檀山(属庄里乡),称元陵。

德宗建中元年(780)二月,党项攻掠富平,焚定陵寝殿。

德宗贞元四年(788)正月初一至初三,十八至十九,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日地震;二月又震;三月甲寅、乙未、庚午、辛未再震;五月丙寅、丁卯又震;八月甲午复震。同年,定富平为“赤县”,直属京畿。

宪宗元和元年(806)七月,葬唐顺宗李诵于金瓮山(今曹村乡虎山),称丰陵。

元和十一年(816)十一月,唐代宗元陵遭火焚。

大和八年(834),大雨、地震,定陵台阶下裂26步。

文宗开成五年(840)八月,葬唐文宗李昂于天乳山(今属齐村乡),称章陵。

僖宗乾符元年(874)二月,葬唐懿宗李漼于紫金山(今长春虎头山)。称简陵。

僖宗广明二年(881)黄巢占据长安。王铎为诸道行营都统,将山南、剑南各营兵屯灵感寺(今圣佛寺)。

哀帝天祐二年(905)十月,邠州杨崇本以凤翔、邠宁、泾、鄜、秦、陇兵五六万屯驻美原,列15寨,其势很盛。朱温遣同州节度使刘知俊、都将康怀英帅兵抵御,崇本兵败,退归邠州。

五代时期

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歧王李茂贞在华原、美原设置静胜军,以其义子温韬为节度使。温韬盗掘县境内诸唐陵。

北宋时期

太宗端拱二年(989),刘渥发兵千余人入据富平,以进攻京兆。同、鄜、坊、丹缘边都巡检使侯延广率骑兵数百,绕小道进击,至富平西15里处与渥激战,渥败遭擒。

哲宗元祐右三年(1088)富平、美原二县改属永兴路京兆府耀州。

南宋时期

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将讹果朵与兀术由朝邑、蒲城进攻富平,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率五路宋兵与金兵大战于富平北卤川(今军寨一带),史称“富平战役”。宋军丧师30万。此后,金兵再度进攻,陕西节制司兵官贺师范与金战于八公原,战败阵亡。

金朝时期

太宗天会九年(1131)六月,关陇六路被金国全部占领。十一月,金人将陕西包括富平、美原在内的地方赐予其傀儡“大齐”皇帝刘豫统辖。

熙宗天誊元年(1138)富平、美原归宋。三年后,金国再度占领。

熙宗皇统二年(1142)撤富平县治入美原县,属耀州。

哀宗天兴元年(1232)关中大饥,庄稼田禾被鸟、鼠、蛇、蛙食、践一光,民众多饿死。

元朝时期

蒙古世祖至元八年(1271),复设富平县,与美原同属耀州。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并美原入富平。(此后境内再无两县并存区划)。

惠宗至正年间(1341~1368),新野人王会任富平守御,领军民疏通永、润滨河各渠道灌田;教农民构筑堤堰,使山地梯田不被冲毁。

至正十七年(1357),韩林儿党白不信、李喜喜等率众进击关中,被李思齐等从高陵、富平等地击走。

明朝时期

太祖洪武二年(1369),元末守将张良弼(思道),将富平县治自义亭城(旧县一带)迁至窑桥寨(今老县城),据险守卫。明将徐达经略关中,良弼闻风,弃城而去。徐达即以窑桥寨为县治。

洪武三年(1370),美原设巡检司。15年后复裁巡检司。

洪武二十三年(1390),张得先为县令,创建招福、平皋、频阳、永润四乡社仓,以备民食之急。

成化二十三年(1487),七月二十八日,关中地震,声如雷,山崩塌,屋舍毁坏,富平伤亡严重。

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地震。

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将洪水、孙姜、永润、浮泽(今洪水、长春、 庄里、南社地区)四里的力役归耀州调用,版籍属富平,百姓颇受其苦。

嘉靖八年(1529),正定人杨时泰任县令,教农民用吊杆(桔槔)提水,并疏通渠道灌溉农田,抵御旱灾。

嘉靖九年(1530) 县令刘希简于连城创建新城书院。

嘉靖二十五年(1546) 安邑人胡志夔任富平县令,兴建美原、流曲、庄里、到贤、张桥五堡及各乡城堡,以防盗贼袭扰。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十二日夜,强烈地震,河水漫涨,泉水横溢,城垣、房屋震塌,死亡民众3万余人。震前将军山比宝鉴山高,震后两山等高。震属八级,震中在华县。

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本县张志达(字通甫),捐资疏通渠道,群众为纪念他,名该渠为“怀德渠” 。

隆庆二年(1568)四月十九日(公历5月15日),地震,声如雷鸣,灰尘蔽天,人畜伤亡很多。

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流曲里鸿胪寺序班李尽心,热心公益,创建北门外通济桥,横跨温泉河,便利交通。县令刘兑,在桥上凿石槽,引怀德渠水绕城环流,成带状,人称“玉带渠”。

万历八年(1580),全国田亩通行丈量。新安人刘兑任县令,带属员26人,亲临县境各处丈量土地,并实行均田。任内又兴办漆沮、赵氏、温泉等河水利设施,创建河渠7条,疏通12条,计灌田数千顷。

万历十年(1582),县内饥荒。饥民12支,多达千人,聚集频山,欲行抢掠。西安同知杨允中飞骑到美原调度防卫,平息了饥民。

万历十二年(1584),富平县第一部县志在县令刘兑主持下,由孙丕扬总纂付印

熹宗天启四年(1624),本县人周闇然、封蒲源倡导修东济桥(跨丰泉河),引玉带渠余水从桥上东流,使杜村东北直到焦村大片农田得以灌溉。至此,北门、东郭两桥上水声潺缓,波光潋滟,当时被誉为富平一景。

毅宗崇祯元年(1628),延安灾荒,府谷王嘉胤起义。十一月,白水王二联合王嘉胤军五六千人占领富平、蒲城、韩城,劫宜君县监狱。

崇祯二年(1629),陕西大旱,起义军来往于富平、耀州与金锁关间。正月,固原(军镇,明“九边”之一)逃兵劫掠泾阳、富平等地。四月,固原逃兵再度劫掠庄里镇,被明参政洪承畴击溃。

崇祯三年(1630),起义军横天一字王破金锁关。五月,抵富平。六月攻破蒲城后,抵达到贤、王寮等镇。

崇祯四年(1631),赵义军赵和尚等进入富平。宜君、洛川刘五、可天飞、混天猴、独行狼、王老虎、郝临庵、刘六等军数万人往来于富、蒲、韩各县之间。

崇祯七年(1634),张献忠、李自成自商雒突围后,攻陷澄城,围合阳后,再攻蒲城、富平。十月,明总兵左光先与李自成战于富平、高陵间。

崇祯八年(1635),起义军一斗谷部,由三原进至留古、军寨等地。

崇祯九年(1636),李自成部由蒲城、富平、耀州进击,攻陷绥德、延安。

崇祯十年(1637),李自成进军泾阳、三原、高陵、富平等县。

崇祯十三年(1640)六月,关中大饥荒,草木俱尽,人相食。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纪元“永昌”。任耿日霁为富平县令。

清朝时期

世祖顺治二年(1645),吴三桂兵入陕,与明总兵王永强战于县境流曲川,激战两天,永强败走,清军死伤以万计。

顺治五年(1648) 四月一日,地震,三日后再震。

顺治十一年(1654) 七月二十一日,地震。

圣祖康熙元年(1662) ,全县清查、丈量土地。按金、银、铜、锡、铁五等分类,最上乘为金地。全县共有耕地1271277顷,核定产量6003689石,额征银8099525两。

康熙三十一年(1692),县境大饥荒,瘟疫流行。

康熙五十二年(1713),修建老虎桥(今赵老峪乡蒋沟口)。

高宗乾隆三年(1738),知县乔履信于县城东南约一里处建南湖书院。后毁于兵火。

乾隆十二年(1747),丞署移驻美原镇。

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李世垣在流曲善凝寺建通川书院,在西魏村旧寺建西魏书院,在曹村旧寺建锦屏书院,在红雁村故寺建金粟书院,在张桥大安寺建东壁书院。

仁宗嘉庆五年(1800),秋季庄稼因旱灾减产五成,缺粮户达13765家,54539人。

嘉庆二十年(1815)九月二十日,地震。

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全境大饥荒。

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月十五日,雨雹袭击县境,禾苗大面积伤毁。

道光二十六年(1846),大旱,县境赤地无禾。

道光二十七年(1847)颗粒无收,全县大灾荒。卖儿、弃婴到处可见。

道光二十九年(1849),六月奇寒,出现冰冻。

道光三十年(1850),强梁原(县治以南,石川河畔)改名善良原。

文宗咸丰十年(1860),陕西大量种植鸦片,致使烟苗广植,无地不有,处处繁衍,人人癖嗜。

穆宗同治元年(1862),六月三十、七月初一,回民起义军数千人攻打县城。七月初九日午后,回民起义军由蒲城桥陵直入美原,与地方守军激战二日,相互死伤众多。八月三十日至闰八月初一,回民起义军两支,分别由东南及南乡入境。

闰八月初八夜,雷雨狂风挟冰雹突袭达两小时。北山各峪山洪爆发,石川河水猛涨,城郭玉带渠水直漫城脚,峪口、滩面岸上庄稼淹没,逃居北山穴洞、坡、崖的难民,多被大水淹死。闰八月十三日夜,风雨大作,考院西廊倾倒,避难的300余人被塌,其中117人受伤,170余人死亡。

当年闹饥荒,斗粮贵至5000文。县衙竟不恤民命,增捐加税。县令孙毓林以军需繁浩为由,令每石土粮出钱百文,年集钱4000贯以上;又令石川、温泉河域每斤大麻抽钱十文,以养兵勇。

同治二年(1863),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及翌年正月初一、初二,回民起义军先后于淡村至西上官村,北里村至秦家一带激战。

正月初四日,回民起义军马步军数百人围攻东上官村。富平团练、在籍户部外郎郭 濬等率练勇300余名,于黎明时驰奔该地与义军厮杀,起义军伤亡400余人。

正月初八日,回民起义军经金城、杜村、谢村,初九日至十一日又经庄里、绫李沟、岔口等地,十二日再至县城。

同治六年(1867)四至八月间,西捻军与回民起义军汇师入境。

同治七年(1868),江汇川任知县,湖山书院(今莲湖小学前身)建成。

同治十三年(1874),陕甘总督左宗棠刊印《种棉十要》、《棉书》,发行陕、甘各处,并“设局教学纺织”。此后,关中普遍种棉,富平是种棉最多的县份之一。

德宗光绪二年(1876),县令周曜东设留古镇义学,以该镇房租为义学资金。

光绪三至四年(1877~1878),连续三年干旱,六料不收,青壮四处逃亡,老弱饿死遍野,“人自相食、户绝什七” ;且鼠害严重,豺狼猖獗。四月,查明全县极贫30393户,计104286人。美原、流曲灾害尤重。县设赈局十余处,并设“乐善局”掩埋尸体。知县刘志同以“未能遵照巡抚批示计口授粮”被革职。

光绪六年(1880) 大灾后,地旷人稀,全县人口减少三分之二。县府招募客民开垦,四川、湖北籍客民纷纷而来,计口授田,与本地人同等对待。

光绪十一年(1885) 十月二十一日,流星如雨,从黄昏持续到第二天拂晓。

光绪十八年(1892) 四月二十日,冰雹严重,大者如桃。覆盖曹村到临潼康桥长70余里、宽10余里的地面。六月二十一日,同一地区又遭雹灾,禾苗全被伤毁。县令减免农税正银3000余两。

光绪二十六年(1900),渭北旱情严重,县境乡民食树皮、草根度日。同年,哥老会湖北某地首领向紫珊,以反清灭洋罪,发流富平囚禁。

光绪三十年(1904),富平设立邮寄代办所。

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东北乡3000多农民涌向县城“缴农”罢耕。

光绪三十三年(1907)腊月十九日,“缴农” 事件后,因县衙欺哄农民,激起八方农民手持农具,背负麦草向县城进发,声势浩大。知县李嘉绩闻农民要包围县城,火烧城门,吓得口吐白沫,气绝身亡。

宣统二年(1910)夏,本县早期同盟会员焦子静回县,联络哥老会、新军与刀客等,组织反清力量。

同年,创办女子学堂(老县城武庙)。并在县境内开展女子“天足”(不再裹足)运动。

宣统三年(1911)夏,胡景翼、魏琪等,由西安回富平,在庄里镇筹组“渭北复汉军”。九月初七日,在焦子静策动下,同盟会会员胡景翼、王绍猷、武观石、杨介石等会同哥老会员,举行反清起义,未动一刀一枪,俘获知县刘林立,一举推翻了清政府在富平的统治。当日夜,胡景翼等约集两千余人,聚耀县药王山起义,号称“渭北复汉军”,胡任标统(团长)。陕西军政府新任渭北民团使兼游击司令焦子静抵三原、富平策动渭北党人响应援助,促请向紫珊晋省并维持地方治安。

十月二十六日,向紫珊率“向字营”与清军升允战于长武县冉店桥,全营覆没。美原一带“刀客”分成东、西两派,相互残杀。

十一月十二日,各地开始改用公历。并定1912年1月1日为辛华民国元年元旦。

陕西省富平历史(陕西省富平县历史大事记)(3)

清代富平行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