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唐朝诗人孟郊生平 孟郊结局 孟郊子女 孟郊诗作

2024-03-09 00:15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唐朝诗人孟郊生平 孟郊结局 孟郊子女 孟郊诗作

白居易曾经在一首诗里怜悯卖炭翁,发出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祈盼,能让炭卖出个好价钱。而在他更早些时候的中国唐朝诗坛,一位名声显赫的诗人,却穷得连炭也烧不起。每日里只顾埋头苦读,发奋作文,家里的生计一塌糊涂,到了寒冬腊月,冻得手脚红肿,冻疮一片。好朋友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心疼不已,赶紧命人送了几百斤炭来。一时间,几块黑炭架起来,烧得炉火旺红,屋内方才有热气源源散出,渐渐地,“暖得曲身成直身”。乐得他又是欢喜又是笑,因为穷得无以为报,怀着一半感激,一半惭愧,写了一首《答友人赠炭》,聊表酬谢。
夜读唐诗,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文士命运多悲苦。高贵的诗歌文学遗产背后,常常是锥心泣血、不堪回首的辛酸与痛楚。这几乎让人有些泄气,但读至后来,渐渐也发现一个与之相伴的规律,越是身处逆境,诗人越能写出惊世骇俗的好作品来。他们大多人微言轻、身世坎坷,却又怀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位卑未敢忘忧国,屡遭穷愁困厄,痴心不改。这位穷得丁当响的诗人,就是被称做“诗囚”的孟郊。才华横溢,满腹文采,到头来连冬日取暖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得不到保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苦难从一开始,便袭向对生活与命运毫不设防的小孟郊。父亲早早撒手人寰,遮风避雨的大树訇然倒下,对于任何一颗幼小的心灵来说,都是没齿难忘的灰色记忆与心灵创伤。幸好,孟郊有一位慈爱可亲的母亲。天底下的每一个母亲,就是一颗太阳,以百般恩泽滋润着青青小草。若干年后,背负行囊,在外的求学、漫游、为官的日子里,孟郊仍然深深记挂着家中年迈的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一首《游子吟》,曲尽游子的思乡之愁和思亲之苦。从小丧父,隐居于嵩山一带,养成了“孤僻寡合”的性格,与一般人相处“少谐合”。但与母亲的相依为命的日子里,使得他在困厄艰难的岁月里,总能想起昔日慈母点点滴滴给予的温暖。孟郊的这番话,道出了所有游子的心声。当他考试名落孙山,徘徊在遥远的商州客舍里,想起母亲,一定总含着几许无奈,诚如他在《远游》中所述,“慈乌不远飞,孝子念先归。而我独何事,四时心有违”,发出了深深自责。奔波流浪,求取功名,也许是想更好地报答母亲的养育与教诲之恩。孟郊为了这个目标,苦苦奋斗了一辈子,也未能如愿。他的母亲,基本上可以确定,也是常年生活在贫困之中。
孟郊,字东野,少年便颇具才名,三十岁离开家乡,三十五岁抵达长安,开始踏上了漫长的求仕生涯。离开家乡,辞别母亲,抱得功名济百姓,衣锦还乡归故里,应是他当时最大的心愿。可是,即便他才华超群,仍然屡试屡败。不是文章与学问不好,“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依孟郊清高孤傲的性格,自然不会游走于官宦之门,因此屡试不中、频频落榜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一考,便是十一年。
直到四十六岁,才得以考中进士。这一回,对照榜文,看了又看,确凿无疑,金榜高中了,孟郊的欣喜若狂,应该是溢于言表。十多年的赶考,几乎使他丧失了信心,他为此写的失意诗,还有下第诗,诸如“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将自己比作一口卷口生锈的青锋剑,还有诸如无颜面对家中老母,“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等,文中露出的壮志难酬之窘态、怒态、怨态、悲态,实在是不忍卒读。科举制度所成就的幸运儿,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饱读诗书的书生秀才,却是在年复一年的落榜中失意东归,含恨离京。而他们所留下的大量落第诗,实在是哀婉悲凉,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