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曹魏灭蜀之后为何没有趁机攻打东吴 曹魏是打不过才没有动手的吗

2024-04-16 05:43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曹魏灭蜀之后为何没有趁机攻打东吴 曹魏是打不过才没有动手的吗

对三国时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蜀汉覆灭以后,魏为何没有乘胜进攻东吴?是因为打不过吗?

三国,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一个人才辈出的混乱时期,一个豪气干云的英雄时期。

因此这个三国时代不仅被历史所铭记,也被世人所熟知,更被文学创作者所喜爱。所谓三国,即魏、蜀、吴;

这三个国家最后都尽归司马家的晋朝所有,但是在整个灭亡的过程,让人有些难以捉摸,为什么魏国在灭了蜀汉之后,没有乘胜进攻东吴?有何难言之隐?

魏国为什么先灭蜀汉

曹魏作为三个国家中实力最强的存在,肯定会经过各种衡量,才会发动战争,所以先灭蜀汉,按常理推断,应该是因为灭蜀汉要容易些或者是灭蜀汉达到什么政治目的。为什么蜀汉这么容易被打败?

1,领导者的问题

一个领导者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一个国家即使军事实力差些,要是领导者很厉害,那也不是一个随意可捏的软柿子!

提起蜀汉领导者这个问题应该是最明显的,虽然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而且传递消息也非常慢,但是并没有消息闭塞,因此三国之间对于各自的情况都有很深的了解,特别是各自的国家领导者。

而当时的蜀汉国主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就是这个人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扶不起的阿斗!这个“阿斗”指的就是刘禅。

也许很多人会说刘禅曾经也留下过“乐不思蜀”的典故,可这也只能表明刘禅不是傻子,不代表刘禅他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主要是没有其他佐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同时与吴国当时的国主相比,更加显得刘禅有很大的差距。

东吴当时的国主是孙休,此人在位期间,还做了很多强国惠民的事情,直接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发展。陆机曾说:“景皇聿兴,虔修遗宪,政无大阙,守文之良主也。”

再看刘禅的手下在兵临城下时询问道:“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如此相较,高下立现!因此,魏国肯定首选蜀汉灭之。

2,实力问题

首先,在1700多年前的中国,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反而是人口数量。

因为那个时候,只有人口数量足够多,那么国家的军事、经济、等实力就肯定会比人少的要强大!

根据《三国志》的数据记载,蜀汉只有28万户共94万人口,这个数据只能算蜀汉官方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

因为这个数据完全不能支撑蜀汉的常规10万人的大军,所以根据各方面的数据研究和推算,总人口大概是400万左右,大军总人数是10万多点。

相比较,根据《三国志》的数据显示,东吴的总人口是230万左右,而大军总人数是23万左右,但是这个数据跟蜀汉一样,不能作准,因为在古代的“黑户”肯定有很多,所以现代学者保守估算550万左右。

其次,东吴地处中国如今的东南方,此地风调雨顺,土地肥沃,非常符合种植农作物,所以本身的粮食生产和收成都是占据上风。

这样一做比较,肯定是先选择攻打蜀汉,俗话说得好:柿子找软的捏!

3,驰援的问题

正所谓:唇亡齿寒!这个道理无论是东吴还是蜀汉都明白这个道理,因为魏国不管先攻打哪一个国,都会面临另一个国家大军的驰援,所以这个中间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即魏国能快速拿下的国家是哪一个?

因为如果不以最快速度歼灭目标国家,那么就会面临被两国包夹的局势,这样的局面是魏国最不能接受的,所以又回到前面两个因素,综合来看还是先灭蜀汉是最佳选择。

为什么没有趁胜灭掉东吴

1,内乱和局势不稳

魏国在司马昭的主持下,对蜀汉发动灭国军事行动,魏军主将钟会在蜀汉国主刘禅投降之后,钟会仗着自己灭蜀汉之功,有些得意忘形,暴露出自己的非分之想、有功高盖主之意,直接选择叛国之举,先是诬陷魏军另一位主将-邓艾,接着就继发动叛乱,欲以成都为基点称王称霸,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可是带来的后果是蜀汉的局势再次发生变化,因为在刘禅投降之后,蜀汉各地驻军守将没有投降的大有人在,本来观望不前的人,被钟会这一闹,反而看清楚局势,即魏国实际掌权者司马昭无法快速的稳定蜀汉的乱象。

但是司马昭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不可能丢弃不管,因此司马昭要部署如何稳定蜀汉局势,已无余力再战东吴。

2,出人意料,所以没有做好准备

魏国本来做好了在一定时间内进攻蜀汉的准备,但是没想到钟会、邓艾率领魏军在短短半年之间就把蜀汉政权给覆灭了。

这个灭掉蜀汉的速度,不在司马昭的预计之内,甚至这场仗赢得有些措手不及,因此也出乎司马昭之所料,加上本就没有立即转战灭东吴的准备,而是准备灭掉蜀汉三年之后再去灭东吴的,所以给了东吴继续延续的机会。

3,司马昭离世有些突然

公元265年8月,这位留下典故“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的司马昭突然病逝,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他在魏国的权位。

虽然司马炎继承了他老子的权位不代表就稳定了权位,而且司马家是掌控曹魏的最高权力,但不代表曹魏全在司马家的掌控之下。

更何况司马炎是初上位,因此司马炎面临的内部压力巨大,所以需要花时间去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无暇顾及东吴。

4,以晋代魏

司马家在魏国的权力经营已经达到一个顶峰,司马炎在稳定曹魏局势之后,最想做的事情,不是灭东吴,而是学曹魏建国君主曹丕行代魏之举,毕竟当司马家拼死拼活地争权夺利,最终目的是当皇帝。

因此司马炎在完成代魏之举后,又要做新一轮的权势稳固,更加没有精力去计划灭东吴的事情。

5,晋朝内部思想不一

关于是否灭东吴一事,在司马家的晋朝内部存在两个态度,一方以张华、羊祜为首的大臣赞成灭吴,而以贾充、荀勖为首的则反对灭吴之战,两个派系明争暗斗,互不相让。

其实这两个派系各自的缘由也非常简单,赞成的一方是寒门在朝堂的代表,而反对的一方是世家豪族在晋国的话事人,寒门代表是希望通过灭东吴而建立巨大功绩,至于世家话事人则是为了阻止寒门立下大功而凌驾于他们之上。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司马炎这位晋朝开国君主也是甚为头疼,所以也是犹豫不决。

6,来自少数民族的威胁

晋朝被后世称为西晋和东晋,之所以一分为二,是因为在西晋时期出现八王内乱,导致多个少数民族趁乱而起进攻西晋,导致西晋很快就被少数民族政权前赵所灭,而西晋政权残余势力在司马睿带领下南下重新建立了晋朝政权,史称东晋。

所以在晋朝建立之初,周边以鲜卑、匈奴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一直在晋朝边境侵扰,司马炎为了应对少数民族犯边的事情,安排重臣和大军去边境减除少数民族的威胁,就这样再一次暂缓了灭东吴的步伐。

7,东吴不易灭掉

根据前文对于东吴的军力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东吴的纸面实力远超蜀汉,因此晋朝想要灭东吴不是那么容易的。

其次,根据史料数据显示,当时东吴除了兵力二十三万之外,东吴军粮储备高达二百八十万斛,相比已灭的蜀汉要多七倍有余,由此可见东吴的军事后勤补给能力也是晋朝不能忽略的关键所在。

同时,在东吴过往的战史之中,一直居于不败地位,而且司马家对东吴在灭蜀之后有过两次试探性的交手,都没有占到丝毫便宜。

因此,晋朝在经过深度考虑后,一直在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东吴的灭亡之路

公元252年,三国时期与曹丕、刘备并列的一代东吴雄主孙权病死,由孙权年仅9岁儿子孙亮继位,正所谓:主少国疑。

年幼的孙亮没有独自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东吴朝堂发生了权臣与孙氏宗亲的权力斗争。

于公元253年,托孤大臣-诸葛恪因北伐失败而失去权势地位,立刻被孙氏宗亲孙峻取而代之,没过几年孙峻又死了,然后是孙峻之弟孙琳掌权。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国主孙亮已然长大,从而双方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国主孙亮欲先下手为强,但是被孙琳提前得知,反而被孙琳占据了先机,至此孙亮被废黜。

孙琳再立孙权的另一个儿子孙休登上大位,这位孙休是位有为君主,上位后立马借机铲除了孙琳,

可是这位被称为中兴之主的吴国英主生命有限,才短短几年就过世了,吴国内部再次陷入乱局,与此同时蜀汉又被灭了,吴国的掌权大臣们了解的立刻拥立新君,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但是他们看中了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

也许是命中注定要东吴灭在晋朝之手,这位新国主孙皓就是一位恶魔,上位之后一心贪恋酒色且残暴无比,在国内大肆残害忠良,任用奸佞,导致东吴进入苟延残喘的最后阶段。

因此最后晋朝灭吴之战,比灭蜀汉还要快,只花了三个月就灭掉了东吴。从此,三国时代结束,历史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

综上所述,掌控曹魏实际权力的司马家不是不想快速灭掉东吴,是因为东吴自身实力的确强大,而司马家源于各种因素一直没有做好一举歼灭东吴的准备,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司马家准备十几年之后,终于有了灭东吴的绝佳机会,所以最后较为轻松地灭掉了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