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嫡长子继承和立贤不立长制度哪个更适合封建王朝?

2024-04-22 07:17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嫡长子继承和立贤不立长制度哪个更适合封建王朝?

众所周知立太子是封建王朝里的头等大事,皇帝要决定哪个儿子继承皇位,那么嫡长子继承和立贤不立长制度哪个更适合封建王朝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这是历史上,各大王朝最喜欢的一种传位方式。为啥?因为稳定啊!儿子贤明与否,说实话,是很难看清楚的。哪怕是亲生父亲,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可是嫡长子这种事情,是无法更改的。一旦出生以后,基本上就彻底决定了这个孩子的命运了。不是嫡子,不是长子,再有才,在某些王朝也无法继承大位。如果是嫡子或者长子,哪怕是个傻子,不出意外,也能登上大位。

以嫡长子继承大位的王朝,主要有这么几个:

曹魏、晋朝、唐朝、明朝等。

第一,曹魏。

曹魏是三国时期的主要政权,也基本能够代表这个朝代。曹丕本来不是曹操的嫡子,但由于曹操的原配夫人和曹操离婚了,导致曹丕的母亲卞夫人成了正妻,这么一来曹丕就有了继承权。曹丕的大哥曹昂去世以后,曹丕成了正儿八经的嫡长子。

魏文帝曹丕去世之前,将大位也传给了自己的嫡长子曹叡。曹叡的母亲甄宓其实不是皇后,但她被曹丕赐死以后,曹丕将曹叡过继给了皇后郭女王。这么一来,曹叡就成了曹丕的嫡长子了。

第二,两晋。

晋朝就更有代表性了。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衷(他哥哥早夭),智力上有一定问题,因此司马炎一直犹豫要不要传位给司马衷。后来司马炎给司马衷娶了个聪明的老婆贾南风后,这才放心地把大位传给了司马衷。好家伙,只要是嫡长子,哪怕是傻子都能做皇位接班人。

此后,东晋王朝基本也是嫡长子继承大位。

晋明帝司马绍、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晋孝武帝司马曜、晋安帝司马德宗等,要么是嫡子,要么是长子,要么就是活着的儿子里最年长的。总之没有走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圈子。

第三,唐朝。

唐朝是个很有意思的王朝,因为他们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却往往会出现意外。

唐高祖李渊,本来打算把大位传给自己的嫡长子李建成。结果嫡次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夺取了储君之位。

唐太宗李世民,也打算把大位传给嫡长子李承乾。结果李承乾因为和魏王李泰争斗,索性发动政变。李世民无奈,只好把大位传给了嫡子中的老三李治。

唐高宗李治,原本立嫡长子李弘为太子,结果李弘早逝。他又改立嫡次子李贤为太子,结果李贤又被生母武则天给害了。无奈,李治只好立嫡子中的老三李显为太子。

武则天去世之前,还是将皇位还给了唐中宗李显。李显被毒杀后,李治的第四个嫡子李旦继承大位,也就是唐睿宗。

本身唐睿宗李旦,是打算立嫡长子李宪为太子的,毕竟人家的母亲刘氏是正儿八经的皇后。可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功劳实在是太大了,权力也很大。因此李宪只好把太子之位让给了李隆基。李宪死后,李隆基甚至追封李宪为让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子李琮、次子李瑛都去世以后,才考虑将第三子李亨立为太子。

此后的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等唐朝皇帝,基本也都是嫡长子。所以唐朝是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王朝。

第四,明朝。

明朝就更加明显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本打算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可很不巧,他的嫡长子朱标,居然在他前面去世了。

无奈之下,朱元璋就把大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允炆原本不是朱标的嫡子也不是长子,不过由于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早逝,朱标的原配常氏也早逝了。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得以扶正,这才让身为次子的朱允炆,成为了朱标的嫡长子。

即使如此,其实朱允炆也没能守住江山,他的皇位,还是被他的四叔朱棣给抢走了。此后的明朝,依旧还是延续祖制,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

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穆宗朱载坖、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等,都是嫡长子或者活着的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虽然不能保证后世之君个个都是明君,但至少能保证政体的稳定。

二、立贤不立长。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也很常见。毕竟贤能的后世之君,才能保证王朝正常延续下去。采用这种选拔继承人的方式,主要有这么几个王朝:

秦朝、汉朝、隋朝、宋朝、元朝、清朝。

第一,秦朝。

很多人认为秦朝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是因为秦始皇本打算把大位传给公子扶苏的。但秦始皇并没有建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制度,扶苏能入他的眼,也是因为扶苏贤能而已。

后来胡亥继位,也没有遭到多少人的反对。甚至公子扶苏丝毫没有怀疑这不是秦始皇的旨意。由此可见,秦朝是立贤不立长的。

第二,汉朝。

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本打算搞嫡长子继承制的。刘邦也的确把大位传给了自己的嫡长子刘盈。不过汉惠帝刘盈软弱无能,导致吕后掌权,继而导致了功臣集团诛灭了诸吕。汉惠帝的几个儿子,也都被功臣集团给诛杀了。

这么一来,皇位落在了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代王刘恒手里,刘恒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文帝。因此嫡长子继承制,从这儿开始就行不通了。

汉景帝刘启的确是嫡长子,但汉武帝刘彻却是汉景帝的第十子,汉昭帝刘弗陵则是汉武帝的第六子。由此可见,汉朝并不是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王朝,选贤与能,是汉朝皇帝选择接班人的重要准则。

第三,隋朝。

隋文帝杨坚,本来立嫡长子杨勇为太子,可嫡次子杨广能力很出众。在杨广的一番操作之下,隋文帝居然擅自废掉了嫡长子,改立杨广为太子。由此可见,隋朝也不是嫡长子继承制,否则不可能轻易废除嫡长子的储君之位。

第四,宋朝。

宋朝刚开局出了点意外,采用了兄终弟及的制度。不排除赵光义有篡位的嫌疑,但也有可能是宋朝高层担心出现五代幼子被篡夺江山的现象再次出现,所以才让年长的赵光义,成为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储君。

此后宋朝基本采取了立贤不立长的原则。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的第三子。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的第六子。宋英宗赵曙,是宋仁宗过继来的。宋神宗赵顼倒是宋英宗的长子,宋哲宗赵煦,是宋神宗的第六子。

由此可见,宋朝皇帝选择接班人的原则,绝对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看谁更有才能,或者看这些孩子的母亲是否更受宠。

第五,元朝。

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国,其实是采取了选举制来选择集团领袖的。他们一般都要通过各大贵族一起召开的忽里台大会,选举出新任领袖。

成吉思汗将大位传给了第三子窝阔台,窝阔台本打算传位给第三子阔出,结果阔出战死。因此窝阔台又打算把大位传给阔出的儿子失烈门。总之瞧不上自己的长子贵由。

不过窝阔台猝死以后,没留下遗诏。因此贵由在忽里台大会中,依旧被推举为新任大汗。贵由死后,大蒙古国的大汗,居然落在了托雷的儿子蒙哥手里。蒙哥依旧是通过忽里台大会继位的,由于蒙哥有强大的拔都支持,因此贵由汗的后代,一点儿机会都没有。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本打算传位给嫡长子真金,奈何真金早逝。这个时候忽必烈将大位传给了真金的第三子铁穆耳。元成宗铁穆耳是有两个活着的哥哥的,所以说,元朝刚开局,就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后面就更乱了。

第六,清朝。

这个大家就太熟悉了,毕竟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严格实行立贤不立长的王朝。

顺治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康熙是顺治的第三子,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子,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

道光倒是嘉庆的嫡长子,不过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嫡长子继承大位的皇帝。

咸丰是道光的第四子,同治是咸丰唯一的儿子。后来的就不是一脉相承了,所以说清朝的皇位继承人,一般都是选贤与能选出来的,因此昏君的概率比较小。

总结:禅让、兄终弟及,都是不正常的传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