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要樊於期的人头(怎样说服樊於期甘心自刎)

2024-04-25 03:00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要樊於期的人头(怎样说服樊於期甘心自刎)

樊於(wu)期主动献出自己的人头,客观上是帮助荆轲刺秦王,主观上是报答燕太子丹,他是真的不怕死!

大家都熟悉一句俗语,“士为知己者死”,这里的“士”在古代,和战士、勇士、博士里的士并不是一个意思,而是特指贵族中最低的一个阶层。

周朝时,最高的统治者为天子。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自家亲戚和功臣,并授予他们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的爵位,这些人不论爵位高低和封地大小,统称为“诸侯”,他们所在的封地统称为“诸侯国”。

诸侯在各自的诸侯国内会再进行分封,将土地分给自己的臣属,但是诸侯无权给予爵位,获得封地的臣属统称为“卿大夫”,他们的封地称为“采邑”。

以此类推,卿大夫也会再次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就称为“士”,封地称“食地”。士就没有资格再进行分封了,因为到了他们这一级,得到的土地已经太小了。

士,是贵族中最低层,他们只对分封给他们土地的卿大夫效忠,而不对任何人负责,包括本国诸侯和周天子。

而士人往下,就是平民了,是指生活在城市中的国民。平民再往下,就是野人,是指生活在野外的人,是被完全统治的,抓回来就是奴隶。这些知识点和本文关系不大,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士人有“食地”,可以不劳而获,吃穿不愁,而且可以接受教育,他们成年之后,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家臣,或担任一般官职,总之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但到了春秋中后期,礼乐崩坏,士人作为最低层的贵族首先受到了冲击,很多士人失去了“食地”,变得一无所有,但在失去“铁饭碗”的同时,也摆脱了宗法制的束缚,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

随着各国之间争战的不断加剧,士人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反而成了各国争抢的“人才”。其中一部分进入各国中枢机构担任官职,就称为“士大夫”,还有一部分人蛰伏不出,等待能够赏识他的贵人出现,就称为“寒士”或者“寒人”。

看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古代等级划分了吧,像我们常说的“寒门学子”,其实并不是指的普通老百姓,而是贵族中的“寒士”,可能他很穷,但是人家是贵族。

你再有钱,那也是平民。隋唐以前,不知有多少发了财的商人,甘愿献出家产,就为了能成为一个贵族,就这样还抢不到名额。直到隋唐时科举制度的兴起之后,贵族的名额才渐渐不再那么抢手。

在《荆轲刺秦王》中,樊於期的身份就是“士”,只不过他的具体情况稍微有点复杂。

樊於期本是秦国的将军,我们都知道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平民凭借军功就可以获得爵位,成为贵族,樊於期能够做到将军的位置,肯定是有军功的。

同时,《史记》中并未交待樊於期有任何背景,也未记载其任何亲人的情况,说明其家族地位并不显赫。因此,综合判断,我们推断樊於期的身份是“士人”。

公元前240年,秦国的君主是秦王嬴政,掌权的是尚父吕不韦,这一年秦国大举进攻赵国,指挥作战的是秦国名将蒙骜,共五万人。

嬴政的弟弟成蟜(jiao,三声)作为后继部队,同样也是率领五万人,樊於期就是成蟜的部下。

蒙骜进攻赵国的进程不太顺利,人马折损较多,就派人到成蟜这里取兵,成蟜就跟樊於期商量,结果樊於期对成蟜说,现在的秦王并非先王的骨肉,而是吕不韦的私生子,您才是先王的嫡子啊!现在您手握重兵,只要传檄各地,天下都会奉您为秦王的。

成蟜毕竟年轻,被樊於期说动了,就准备造反。结果这事被嬴政知道了,大怒,就派王翦带十万人去征剿。成蟜害怕,就地投降了赵国,而樊於期则逃亡去了燕国。

这个时候,樊於期的爵位肯定是被削掉了,但他的身份仍然是贵族,而逃亡的日子里也肯定是衣食无着,一无所有,所以可以定为“寒士”。

作为一名寒士,樊於期还是很有名气的,毕竟是曾经做过秦国将军的人嘛。在燕国,樊於期也碰到了赏识他的贵人,那就是燕国的太子丹。太子丹极力举荐樊於期,燕王最后拜樊於期为燕国大将军。这个消息传到秦国,嬴政下令诛杀了樊於期的所有亲人。

到这里不妨提醒一下各位,樊於期是受到燕太子丹赏识的寒士,而太子丹就是那个“知己者”。

按照当时的观念,樊於期是要忠于太子丹的,这不是高尚或者愚蠢的问题,而是当时人们的价值观、社会观就是这么认为的。

在他们看来,为“知己者”尽忠是光荣且天经地义的,自己的生命反而要排在后面,至于金钱、权势这些就更靠后了。

这一点和现代人大大不同,我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贵族和一个现代人同时在路上看到一个弱女子被恶霸欺凌,可能两个人都没有出手帮忙,不同的是。

这个现代人会认为理所当然,他选择报警已经尽到了自己的义务,而那个贵族会在事后感到十分羞愧,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而自杀。

总之,对樊於期来说,前期他对成蟜尽忠,后期那就是对太子丹尽忠,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两个阶段,都值得樊於期献出生命。

当公元前227年,秦国灭赵国以后兵至燕国南界,太子丹知道燕国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于是暗中准备派荆轲去刺杀秦王。

荆轲表示,就算我答应你,我也无法靠近秦王的身边,除非你把樊於期的人头给我,这样我才能取得秦王的信任,接近他,然后一剑刺死他。

太子丹不忍心,便拒绝了,荆轲于是直接去找樊於期,说明了来意。荆轲说,只要我得到将军的头颅,然后去献给秦王,秦王肯定会很高兴地见我。我就左手抓他的袖子,右手刺他的胸,这样将军报了仇,燕国被凌辱的仇也报了。

樊於期想到自己宗亲被秦王嬴政杀光的深仇大恨,便卷起袖子,露出右臂,说道,“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而恨其无策,今乃得明教。” 遂自刎而死。

所谓荆轲刺秦王,其实参与者并非荆轲一人,樊於期也是,只不过可惜的是,他的头颅在秦国朝堂之上,亲眼目睹了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全过程。

樊於期面对生死抉择时,舍生取义,大义凛然,从容赴死,后人一直给予同情和赞美,将其作为轻生重义的代表人物反复提及。

然而,在我看来,樊於期的所作所为在当时来说,并不如何惊艳,毕竟你翻开《东周列国志》《战国策》这些史书,像樊於期的例子比比皆是。

仅仅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田光就因为不泄露刺秦的秘密而自杀,更不用说去咸阳刺杀秦王的荆轲了,这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愿,来报答他们的“知己者”太子丹的。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性命并不重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惜乎!现代人多只知荆轲,不知樊於期,只懂明哲保身,不知轻生重义,洁身自好已经成为道德的底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