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古代武将一言不合就单挑吗 打仗会因为两人单挑而结束吗

2024-04-27 00:14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古代武将一言不合就单挑吗 打仗会因为两人单挑而结束吗

还不了解:古代单挑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人为何都酷爱“单挑”?其实,真实情况跟你们想象的不一样。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大将阵前单挑的桥段。其情景就是:两军大将往往一言不合,就把大军扔在身后,找个地方单挑,看起来和市井小流氓没有差别。其实这不仅仅是《三国演义》里的虚构,很多历史演义中都有类似的情节。

像什么:“尔等鼠辈,谁敢出阵与吾交锋?”边叫边骂,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还有就是,一人立马在城墙之上答道:“汝是何人?速速报上名来,吾枪下不死无名之辈。”回答之人很是嚣张,这样的句子也让读者看着热血沸腾。

但,结果往往就是,一方的将领将另一方的将领斩于马下,这样另一方就灰溜溜的回去,宣告战争失败。可奇怪的是,这样的情节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似乎很可笑,几万人的打仗,难道就会因为两个人的“单挑”就这样草草的结束吗?

那么,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武将真的都是一言不合就撸袖子单挑吗?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单挑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候打仗往往以战车做主力,战车也成为衡量国力的标准,类似于今天原子武器的地位。

由于战车上所载三人的分工很严密,一人负责举盾牌防御,一人负责专心驾车,负责进攻的人只需要用长矛对准下面的敌人狂刺就好了,丝毫没有后顾之忧。因此,战车对步兵来说是不可阻挡的,往往交战时两军战车对战战车,不给战车进入步兵群中杀戮的机会。

更是由于古代战车的稀少,只有地位较高将军们才能登上战车。所以,战车与战车之间的对战在某种形式上也就是两军将领之间的单挑,将军(战车)胜则全军胜,将军(战车)败则全军败。

这便是后世武将单挑的最早起源。

随着后世作战武器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弓箭制作技术的进步,战车由于笨重且容易成为活靶子而被骑兵取代。主将在阵前单挑更要时刻冒着被放冷箭的风险,无疑将单挑变成了一种极为愚蠢的匹夫之勇。

实际上,古代战争作战的主要方式是骑兵冲锋,步兵扫荡。主帅坐镇中军被大批士兵包围保护指挥战斗。偶尔出现的阵前单挑也是下级军官出战,主帅是不可能扛着大刀和对方厮杀的。后世演义小说中大量的单挑情节,基本上都是为了吸引读者的趣味虚构情节罢了。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比如说在春秋时期,那时候的人打仗比我们现在礼貌多了。那时候大战双方对峙中,肯定会有两个人坐着战车互相喊话,一方说我为什么要打你,另一方问你为什么要打我,当然,最后互相如果有一方被问到了,那么,这个仗就不一定能打得起来。就算最终决定要打,也不是立马就打,而是约好一个时间,砸门明刀明枪的干,但这样的仗往往要不了多久就结束了。

但是,还有一个规定很有意思,那就是,一方失败之后,不能死追,大概就是50步左右,追出50步了就不能再追了,再追就坏了规矩,这样你再打下一场仗就不好打了,如果自己失败了,对方就会因为自己之前不讲规矩的这个举动死追往死里打。

其实,在宋之前,武将单挑的事情还是时长发生的。

当然,偶尔出现的将领在阵前单挑也有其好处,特别是在本方士气不振时。打群架式的古代战斗中,士气很多时候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有了一往无前的气势,士兵打起架来会兴奋,所以才会最大程度发挥自身潜能。如果将领能够在阵前万人瞩目的战斗中将敌将单挑于马下,无疑是对本方士气的极大激发,战争尚未真正开打本方就已经占据了优势。

还有就是,对于那些武艺高强艺高人胆大的将领来说,单挑的方式是他们很乐意接受的。可麻烦之处在于对方将领未必会理会你的挑战。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与刘邦对峙于广武涧,粮草将尽,为了速战速决,项羽向刘邦发出挑战:“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哪知刘邦狡黠之极,笑着回答道:“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有的将军深受演义小说的荼毒,第一次带兵上战场时满腔热血,心里想着一会一定要把对方主将斩于马下,立下大功。可演义小说娱乐着看也就罢了,太当真下场可是很悲惨的。

有这样一则故事,明代时侵略朝鲜的日本丰臣秀吉大军和明军李如松的辽东铁骑交战,还没有开打,日军中一个《三国演义》的铁杆粉丝将领哇哇怪叫着跑出来,大喊 :“你们谁敢和我单挑?”众多明军微微愣一下,主帅大手一挥,火枪手毫不客气地将这个神经病打成了筛子。

总之,在冷兵器时代,两军对阵单挑往小里说可鼓舞士气、满足将领的虚荣心,往大里说可出奇制胜,但是,将领冒的风险太大,实属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