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清朝一年先后消灭了李自成和南明 最后统一全国为何那么慢

2024-04-30 08:46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清朝一年先后消灭了李自成和南明 最后统一全国为何那么慢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仅用一年就灭了李自成和南明弘光政权,统一全国为何这么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三月十九日,农民起义军领袖、大顺政权的创建者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然而,李自成还没来得及好好品尝胜利果实,盘踞在辽东的满清就带兵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建立了清王朝。

随后,清军先是西进,后又南下,以破竹之势一路推进,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攻灭了李自成和他的大顺政权,以及明朝宗室和遗老们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政权。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清朝统一全国将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事情。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清朝直至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才统一了整个大陆,而台湾则要到1683年(清朝康熙二十二年)才被收复。那么问题来了,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为什么会出现高开低走,越打越慢的局面呢?答案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政策失误

清军入关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就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正式下达剃发令和易服令。然而此举引起了京畿一带汉人官民的强烈抵制。多尔衮考虑到清军刚刚入关,立足未稳,应尽量减少汉人的抵触情绪,因此才撤回了这两项法令。

到了清军入关后的第二年,也就是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和南明弘光政权相继被灭,汉人军民如温顺的绵羊般逆来顺受,极少进行抵抗。多尔衮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再次颁布剃发令和易服令,而且规定对反对者杀无赦。

多尔衮以为汉人孱弱,如李自成和南明弘光政权也不过如此,所以剃发易服政策应该能很顺利地推行下去。可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此举在江南地区引发了极为强烈的抵抗。许多原本都已归顺清朝的城镇又重新竖起了反清复明大旗,南明轰轰烈烈地抗清斗争自此才真正拉开了帷幕。

二、满洲八旗兵损耗严重

满清的中坚力量就是满洲八旗兵。然而,满洲人口稀少,入关初期算上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在内,总兵力也就十万,真正能披甲出征的八旗满洲军士连七万都不到。

清军入关后,八旗兵屡经征战,战死和病死的人数大大超过新生人口的速度。虽然满洲八旗兵的战斗力毋庸置疑,可由于基本盘太小,打一点就少一点,根本经不起消耗。所以清军在后来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主要都是依靠投降的汉人军队。只有遇到特别难以攻克的目标时,满洲兵才会被派上战场进行攻坚作战。

此外,清初天花传播得很厉害。从亲王贝勒到普通士卒,许多人都死于天花病毒,这又进一步重创了满清的军事实力。

三、八旗兵丧失战斗意志

清军入关前,八旗兵生活在关外的苦寒之地,每次入关作战都成为他们改善生活,大发横财的绝佳机会,所以个个斗志昂扬。待到清军入关后,那些所谓从龙入关的普通八旗士卒也都赚得盆满钵满。人一旦有了钱,自然就开始惜命。所以八旗兵重上战场的动力变得不足,战斗意志也就随之衰落了。

四、有经验的统帅相继死去

清朝入关后不久,那批久经沙场的统帅就相继死去。如肃亲王豪格死于顺治五年,豫亲王多铎死于顺治六年,摄政王多尔衮死于顺治七年,英亲王阿济格死于顺治八年,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敬谨亲王尼堪死于顺治九年。他们的后辈大多都出生或成长于安逸的环境中,既缺乏带兵打仗的经验,也没有驰骋疆场的雄心,自然也就无法扛起父辈们的旗帜。

正是基于上述四方面原因,才造成了清军入关后虎头蛇尾的局面。换句话说,要不是南明诸个政权太拉跨,绝大多数君臣太无用。那么满清在入关之后能否坐稳江山,其实还是充满了变数。

参考文献:《明季南略》、《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