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陈新甲:官至兵部尚书,为何背负千古骂名?

2023-08-06 11:56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陈新甲:官至兵部尚书,为何背负千古骂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心中藏不住秘密的人,凡事被他们得知后,往往不考虑事情的轻重,迫不及待就向周围人传播。对于这类人,我们称之为“大嘴巴”。有“大嘴巴”习惯的人往往不可靠,而“大嘴巴”本人也常因这个坏习惯吃亏。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大嘴巴”,他的名字叫陈新甲。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image.png

陈新甲是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的举人。按照当时不成文的规则,举人只能算“半拉子工程”,之后还要继续深造考上进士,才能算真正的学有所成。不过,陈新甲没有在科举之路上继续走下去,在获得举人功名后,他被朝廷任命为定州知州。

以举人身份出仕对大部分人来说并非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学历不够,所以往往很难得到提升的机会。陈新甲在知州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时间,期间既没得到褒奖,也没受到处罚,北京朝廷里面各种惊心动魄的变动都和他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官毫无关系。

崇祯元年(1628年),刚登基不久的崇祯皇帝打算起用一批资历丰富的地方官到京师各个衙门,陈新甲因此被调入刑部担任员外郎、郎中等职务,后又改任宁前道兵备佥事,前往山海关外的军营中任职。

陈新甲之前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都没有什么亮点,但想不到的是当他来到关外后,却表现很抢眼。无论是指挥士兵修筑城池,还是战场物资调配,陈新甲都完成的非常出色。

image.png

崇祯七年(1634年),陈新甲升任右佥都御史,与时任宣府、大同、山西三镇总督杨嗣昌一起共事。杨嗣昌很看重陈新甲的才能,于是有意对其进行栽培。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杨嗣昌的举荐下,陈新甲晋升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二镇。

崇祯皇帝对陈新甲非常器重,多次有意包庇陈新甲所犯的一些小过错。吏科给事中戴明说弹劾陈新甲玩忽职守,崇祯帝没有派人去核查此事,直接就把戴明说痛骂了一顿,理由是诽谤朝廷重臣。

崇祯十三年(1640年),兵部尚书傅宗龙因忤旨下狱,崇祯帝提拔陈新甲接任兵部尚书一职。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因为自从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工部尚书贾俊以后,就再也没有举人出身做到尚书职务的人,陈新甲算是这一百多年时间里的第一人。

陈新甲当上兵部尚书后,知道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于是极力向皇帝推荐被打入大狱的傅宗龙、孙传庭等人。由于当时明朝形势已到了病入膏肓阶段,陈新甲虽然向皇帝提出了不少建议,但对大局来说都于事无补。陈新甲意识到这样下去将是亡国之兆,于是向皇帝建议同关外的满清议和,把军事重心都投入到剿灭国内流寇上面。崇祯帝深知局势对大明王朝越来越不利,因此接受了陈新甲的建议。但崇祯帝知道陈新甲这个人有“大嘴巴”的毛病,因此再三嘱咐他切记不可把此事对外宣扬,而只能先安排人偷偷与满清接触,待到一切都商讨妥当后,再公布消息不迟。

陈新甲得到皇帝的肯定答复后,心中大喜,他认为只要北部战事平息,大明自然中兴有望。虽然皇帝嘱咐他不可将此事说出去,但他还是没能忍住,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好友傅宗龙,并嘱咐傅宗龙别告诉其他人。傅宗龙跟陈新甲一样,也是个“大嘴巴”,他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又偷偷告诉了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谢升,说完还不忘加一句“我告诉你,你可千万别告诉别人”。

不久后,有几位言官前去拜见谢升,向他求教当下国事该如何应对。谢升说:“皇上的意思是主张议和,希望你们不要多话。”言官们听闻此话后大为哗然,纷纷上书质问皇帝为何要同建虏(明朝人对满清的蔑称)议和。崇祯是个死要面子的皇帝,如今面对大批言官的质问,心中自然又羞又恼。但他又不好惩办陈新甲,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承认了确有此事。结果,崇祯皇帝以妄揣圣意为名,将谢升罢官赶回老家。言官们虽然怀疑此事和皇帝、陈新甲等人有关,但由于没掌握到什么确凿证据,也只好就此罢休。不过,明朝同满清议和的最佳时机却因此被耽搁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上来看,这一耽搁显然是非常致命的。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部队在“松锦之战”中损失殆尽,主帅洪承畴也遭清军俘虏。对于这样一场惨败,作为兵部尚书的陈新甲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言官弹劾陈新甲的上书像雪片般飞向崇祯皇帝的案头,但崇祯帝此时陷入无人可用的窘境,所以只好继续袒护陈新甲,没有对其做出处罚。

“松锦之战”失利后,大明王朝的形势已经非常恶劣了。因此崇祯皇帝和陈新甲经过商议后再次决定偷偷派人同满清议和。不过,由于此时明朝的“底牌”已经没多少可打了,议和的条件自然要比之前的苛刻很多,但也不是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过,这一次陈新甲又把差事办砸了。

当时陈新甲的密使和满清方面经过多次探讨,终于初步说好了议和条件。于是密使将议和密函发给了陈新甲。陈新甲在看完密函后随手放在了书房案头,和其他兵部塘报堆在一起。陈新甲的侍从进来收拾书房的时候不知内情,将密函和其他塘报一起发给各衙门传抄,结果秘密议和的事情就这样曝光了,明朝最后一次有可能挽救江山社稷的机会因此断送。

由于这一次言官们都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无论是崇祯皇帝,还是陈新甲都难逃干系。不过皇帝自然不会自己背锅,盛怒中的崇祯帝下令将陈新甲打入大狱,并严词拒绝任何人为其说情。陈新甲本是一位做事干练,通晓战事的人,结果却因管不住自己的“大嘴巴”以及关键时刻马虎大意,造成了误国误己的严重后果。

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二十二日,明朝原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斩于市。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