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的今天1985年9月24日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逝世

2024-06-04 16:43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历史上的今天1985年9月24日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逝世

文史公曰江苏江阴人,清华学堂毕业,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吴文藻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开创者之一,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一生致力于社会学研究和教育,桃李满天下;1958年被打右派;妻子冰心,有个不肖孙名山。

有人说:一个老师一辈子能培养出一位名师已属不易,如果能培养出一批名师来那就更是难得了。吴文藻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老师。他在有生之年培养了诸如费孝通、林耀华、瞿同祖、黄迪、李安宅、李有义、陈永龄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这不仅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颇为罕见,在整个中国甚至世界教育界也颇为罕见。

吴文藻1901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

1917年考入清华学堂。

1923年,冰心在燕大女校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斐托斐名誉学会”的金钥匙奖,并得到燕大女校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大学研究院的奖学金,赴美留学。吴文藻先生是192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学堂,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

8月中旬,吴文藻与冰心同时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留学。。将近半月的船上旅行生活,使他们俩建立起友谊。

1923年吴文藻进入达特茅斯学院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

1925年,吴文藻升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开始接触人类学专业。他曾旁听人类学系主任、美国历史学派创始人博厄斯(F. Boas)的“人类学”。在校期间,吴文藻先生和潘光旦先生同住一间宿舍,二人时常交流切磋,相互促进。

1928年冬,吴文藻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并荣获了校方颁发的“最近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状。

1925年夏,冰心与吴文藻同在康奈尔大学补习法语。相处之中,他表示愿与她终身相处,冰心经过一夜的反复考虑后,对吴文藻说:“我自己没有意见,但我不能最后决定,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才能最后定下来”。面对冰心谨慎的态度,吴文藻表示理解。

于是,吴文藻提笔写了一封有趣的求婚书,称“谢先生、谢太太启”。

1926年冰心于威尔利大学研究院毕业并取得文学硕士学位返国。

1929年6月,吴文藻回国。1929年6月15日,吴文藻与冰心于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了婚礼,婚礼由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主持,出席者都是同事和老同学。简朴的婚礼只花费了三十四块银圆。由于一时没找到合适住房,他们的新婚之夜是在北京西山的大觉寺度过的。

并任燕京大学教授。 著名学者费孝通、林耀华、黄华节、瞿同祖、黄迪、李有义、陈永龄均曾师从吴文藻先生。

1933年,吴文藻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吴文藻在燕大将近十年的工作主要是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讲课。用他学生的话说,就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使‘中国式的社会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上’”

第二件事是培养专业人才。请进外国的专家来讲学和指导研究生,派出优秀的研究生去各国留学,即“请进来”和“派出去”。比如,吴先生曾相继邀请拉德克里夫-布朗(A. R. Radcliffe-Brown)和罗伯特·派克(Robert Park)来华讲学,并大力培养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瞿同祖等后辈成材。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花在培养学生身上的精力和心思”,比花在他自己儿女身上的“多多了”。

第三件事是提倡社区研究,“用同一区位的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分头进行各种地域不同的社会研究”。

“七七事变”后,吴文藻随北大和清华南迁,在云南大学建立起社会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同时于1939年建立燕大和云大合作的实地调查工作站。

1940年底,吴文藻受邀到重庆的国防最高委员会担任参事,负责研究边疆的民族、宗教和教育问题。

1942年春的肺炎并没有让他停止工作。

1943年初,吴文藻参加了“中国访问印度教育代表团”去到印度,着重考察了印度的民族和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问题。同年6月,他又参加了“西北建设考察团”,担任以新疆民族为主的西北民族问题调查。

年底,他又参加了去到美国的“战时太平洋学会”,讨论各盟国战后对日处理方案。会后,他又访问了哈佛、耶鲁、芝加哥、普林斯顿各大学的研究中心,去了解他们战时和战后的研究计划和动态。

1946年初,吴文藻受邀担任中国驻日代表团的政治组长,兼任盟国对日委员会中国代表顾问,借机了解日本战后政局和重建的情况和形势,1950年辞职并回国。

吴文藻一生为之奋斗的社会学却与其吴文藻相关学科一样,遭遇了被取消的命运。

1953年10月,吴文藻先生被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担任教授,致力于研究国内少数民族情况。

他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让民族学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

1958年,吴文藻先生被错划为右派,撤销教职并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

1959年12月,右派分子帽子被摘。此后的吴文藻所从事的基本上是内部文字工作,其著作大部分没有发表,即使发表了也不署名。

从1959到1966年期间,吴文藻与费孝通(已先被划为右派)共同校订了少数民族史志的三套丛书,为中宣部提供的西方社会学新书名著,为《辞海》第一版民族类词目撰写的释文等,还多次为外交部交办的边界问题提供资料和意见,以及校订英文汉译的社会学名著工作。

此外,吴文藻还与费孝通共同搜集有关帕米尔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理、民族情况的英文参考资料等;可惜的是,在十年动乱中,这些资料全都散失了。

1966年,“文革”爆发,夫妻二人都靠边站,住牛棚。

1971年,为了准备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之行,吴文藻和冰心以及费孝通、邝平章等8人,被从下放劳动的沙洋干校调回北京民族学院,共同翻译校订了尼克松的《六次危机》的下半部分以及海斯·穆恩、韦兰合著的《世界史》。

最后又合译了英国大文豪韦尔斯著的《世界史纲》。

1979年,吴文藻重新工作。被聘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

社会学重建后,1979年3月,吴文藻先生参加了重建社会学会的座谈会,作了“社会学与现代化”的发言。当年秋季,他接受了带民族学专业研究生的任务,并在集体开设的“民族学基础”中分担了“英国社会人类学”的教学任务。

1980年被聘为第一届中国民族学学会顾问。

1981年底,他写了《战后西方民族学的变化》,介绍了西方民族学战后出现的流派及其理论,这是他最后发表的一篇文章.

1985年,在身体十分虚弱的情况下,吴文藻先生在坚持参加了学生毕业答辩会之后,1985年9月24日逝世。

根据吴文藻的遗嘱,没有进行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

冰心遵照丈夫遗嘱把三万元存款捐给中央民院的研究所,作为社会民族学研究生的奖学金。

1999年2月28日,冰心逝世,享年99岁,死后两人骨灰合葬。骨灰盒上并行写着:江阴吴文藻,长乐谢婉莹。生同眠,死同穴,这世界上再完美的爱情,不过如此。

冰心吴文藻夫妇共生育有三个孩子:

长子吴平——原名吴宗生,1931年生,北京市九三学社常委

长女吴冰——原名吴宗远,1935年生--2012年3月30日逝,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导、教授,美洲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次女吴青——原名吴宗黎,1937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吴文藻(1901年12月20日-1985年9月24日),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