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出自什么(论语经典名句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什么(论语经典名句德不孤必有邻)
【共读内容】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导读学者】
任大援:北京外国语大学 教授
韩 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教授
【共读笔记】
柳慧:
【論語晨讀】第730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丙申年十一月二十 2016年12月19日星期一
崔圣:
这周有任大援、韩星老师为我们导读,欢迎二位老师:
韩星:
任老师讲的很好,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
道德、品德、还有德行,更强调践行
在历史上西周开始大讲德,而到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的同时德方面也是道德堕落,这章显然是针对都是社会人们缺乏道德而言的,借以借以弟子们。
希望弟子们修德友邻。美德为人所仰慕,一定会有许多人来尊崇追随。哪怕社会黑暗,或者你所处的地方偏僻,你所处的人群不友好,你也要相信道德的力量,会让你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任大援:
这一章,理解上并不难。德字,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在这一章,是.道德、品德的意思。《论语·述而》中说: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里把德与学并列,是将修德与知识学习,看成人生的两件最重要的事情。《周易·乾卦》说:“君子進德脩業。”这里的修业,比学的范围更宽一些。修业,既可以包括学习,也可以包括事业。《三字经》中说,首孝弟,次见闻。德,是第一位的。
但是,德是务虚,有时是看不见的,例如,你会背一首诗,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你的德性,有时不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是看不出来,所以,修德,有时是看不见,摸不着。
如果在社会或周围条件不够好的情况下,能否坚持修德,是对一个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这段话的背景。
我们再说到德,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指修德,一种指有德。。如果从修德来理解,人不能獨修成德,必求師友来辅助、帮助,所以说德不孤。另外一种指有德。
有德之人即使处于衰亂之世,也不孤立,必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鄰,如孔子之有七十二弟子。多数人采用 后一种理解。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先生說:“有德之人,決不會孤立,必然有來親近他的志同道合者。”
韩星:
《易 坤 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言內外皆有所立。故德不孤。不孤者,言非一德也。
还有《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何晏《论语集解》:“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
任大援:
我们说志同道合,也是因德而聚。
韩星:
德有自然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
任大援:
我们说德高望重,也是说望德而聚、望德而归。
韩星:
德是火、德是光、德是温暖,能够吸引和相互吸引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
朱熹《论语集注》:“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任大援:
现在人们在使用“德高望重”一词,往往是在称赞老年人时这样说,实际上,德高,和年龄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德高,才能聚集更多的志同道合者。
韩星:
是的
崔圣:
@韩星 老师“希望弟子们修德友邻。美德为人所仰慕,一定会有许多人来尊崇追随。哪怕社会黑暗,或者你所处的地方偏僻,你所处的人群不友好,你也要相信道德的力量,会让你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段讲得很好!中国历史有过多次灾难、社会动荡、朝代更迭,但只要有德的积淀、践行,就会有同道的朋友临近你。
任大援: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张小军:
《易 坤 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言內外皆有所立。故德不孤。不孤者,言非一德也。
还有《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何晏《论语集解》:“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
朱熹《论语集注》:“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任大援: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在孔子的时代,“德”所有缺失,所以孔子说德不孤这样的话。孔子还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雍也》
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韩星:
此章关键字是“孤”和“邻”。“孤”意味着孤独、孤立,缺乏志同道合的的朋友,缺乏气味相投的人们,意味着生存的道德环境不好。“邻”可以具体地指邻居、附近的人,这比如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孩子找个好邻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现在买房子也都很重视小区和邻里。
任大援:
讲德,是人的一种责任。所以孔子也用“徙义”一语来表述。例如“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张小军: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之德?的要义该怎样把握?
@任教授
任大援:
@小军,是说中庸作为德。
中庸是德的最高表现。
韩星:
“邻”也可以有抽象地理解,以德为邻,也许距离很近,也许距离很远,但我们有交流渠道,有心灵共鸣,天涯若比邻,感到有生存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
任大援:
在论语中,有时谈到德与学的关系。例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德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实践。所以用“修德”这样的词。
韩星:
所以不要悲观失望,不要忧虑痛苦,做一个有德的人,同时乐观地活着,随时都会碰到有德者,
任大援:
在孔子弟子中,孔子说颜回在德行方面做得最好。
张小军:
做一个有德的人,同时乐观地活着
韩星:
@任大援 是的,我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德”是德行,不像西方以知识为美德
任大援:
在现代社会中,有德的人也常常感到孤立。论语中的这段话,也是一个鼓励。
韩星:
苏格拉底就认为“美德就是知识”,他是用具有普遍的和一般的知识来规定道德的,因而德性之知不是本而是末;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知识先于道德而高于道德;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不懂得善的概念,也就不可能为善;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柏拉图也认为“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这样对善的发现,前提则是在于对真的发现,理性既是基础,又是价值评价的标准。
任大援:
孔子还说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宪问》,这是在德和力之间作比较。
韩星:
还有,孔子的德具体讲就是指仁德,所以这章与《论语》整体思想以仁为思想的核心之核心有关,有德者就是仁人、仁者
所以我们在担心上街碰到换人的同时还要相信我们也会碰到好人,相对来说好人还是多
崔圣:
我觉得春秋时代和我们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非常相似。经过西周时期的发展,经济、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变化,不像西周时期那么单纯、朴实。
又由于春秋时经济结构的变化、税制的改革、战争失去正义,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离德离仁,追求生存、利益是主体,故而使得礼崩乐坏,社会极度缺乏道德的支撑。故圣者仍然疾呼德的重要性。
李伟东:
天地万物致其中和者,为有德,而无论小草,亦或大树;
大树虽比小草高大,但德行未必比小草高尚...[抱拳]
任大援:
有德者还有正直的品格,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阳货》
@李伟东: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季氏》
刘国庆:
谢谢各位老师导读,我说几句自己的看法,请各位师友指正
这章的文字非常简短,只有简单的八个字,但意思却不是非常明确。关键是在“德不孤”这三个字上。“德”和 “不孤”之间是什么关系?“德”和“不孤”的关系,也影响到“德不孤”和“必有邻”的关系。
第一种理解,说有德者不会孤独、孤立,即,有德是“不孤”的条件,“不孤”是“有德”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德不孤”就是“必有邻”,两句分别是从正面、反面分别表达“德”和“不孤”,“有邻”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种解释比较主流,朱熹就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德不孤立,心有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有邻也。”
孔子认为“德”能聚人,在论语中还有不少地方。最典型的,是孔子听说季孙想讨伐颛臾时说的一段话: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的核心,在说明:“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德是“来远人”的条件,正是对本章的解释。
《为政》中有这样一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众星围绕北辰,则是对“德必有邻”的形象化表达。
孔子的“德”是与穷兵黩武相对的。“文德”就是相对于“攻伐”的。南宫适和孔子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第二种解释,是把“不孤”作为修德的条件,即孤立的个人,无法修德,德应该在与人的交往中修炼。元初人著作《四书辨疑》中说:
德不孤必有邻,盖言人之德业不能独成,必有德者居相邻近辅导之也。“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义与此同。
”德业不能独成”,其实是强调了德的公共属性而非孤立的属性。这点上,西方人也有很深的认识。记得弗朗西斯 培根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天使就是魔鬼”,反正不是人。在本章中的“德”,能有“有邻”,孔子所指的,也只能是公德,而不会是和他人无关的私德。既然公德是公共交往的规范,公德也只能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养成,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在《里仁》中,也强调了选择环境对于人格养成的重要性。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广为人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讲环境对人格养成的重要性,而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环境中的其他人。
在道德修养中,我们的行动取决于我们对他人行为的预期,对友善的的环境,我们自身也会采取友善的行为,因为友善的行为会带来良好的回报。在恶劣的环境中,我们自身也会首先防范他人,减少和他人的交往,因而形成孤僻生硬的性格。
刘春红:
知善知恶是良知 存善去恶是格物
馬震宇:
德是共识的体现 不会孤单的。
刘国庆:
第三种理解,是把“德不孤”当成“必有邻”的条件,就是说,只有形成了一个“德者”的群体,才能够吸引“邻者”,从而“必有邻”。单独的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德者”,只会“孤”,无法做到“有邻”。
半生远窜于湖南大山之中,不屈服于满清统治的王夫之,“孤德无邻”,对这段的理解也很深。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讨论本章,以水,火和湿、燥,比喻德者和邻写的关系,他说:
水无心而赴湿,湿亦无心而致水;火无心而趋燥,燥亦无心而延火。到此处说感应已差一层,故曰天理自然之合。乃近海之区,一勺之水亦自达于海;枯暵之侯,一星之火而焚林。
与夫黄河经万里坚燥之壤以赴海,通都大邑,火发既烈,则湿薪生刍亦不转盼而灰飞。
盖德之深浅与时之难易,亦天理自然之消息,而伯夷能得之,叔齐、季札不能得之,阖庐不足疑也,要其为德不孤之理,圣人则已洞见之矣。
王夫之认为有德者是否能够克服环境,是和有德者凝聚的力量和环境的污浊程度相关的。环境越差,越需要积累更多的力量。只有有德者团结起来,才能克服环境。他用“志”表示主观的努力,用“气”表示客观的环境和条件:
其为德先于天则志动气,其为德后于天则气动志,特不可为无德者道耳。
前者气动志,后者志动气,其归一也。
刘春红:
这个因果关系 但也可逆
刘国庆:
这三种理解,虽然各不相同,我却觉得都各有道理,都很宝贵。首先,道德,尤其是公德,必须在和其他人的互动中才能养成,而不能靠静坐读书养成,这和儒学重伦理,重交往的传统完全一致,其次,有德者之间通过交往,形成规则,达成团结,形成一个核心,才能对抗恶劣的环境,这也是很必要的。
第三,有了一定规模后,就可以带动环境,影响环境,“必有邻”,达到”良朋之来,所谓有邻也。至于天下归仁,是亦不孤而已矣。安有德立而无亲近之者乎?”
这章的意思既然已经清楚了,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对这个理论的真伪进行讨论。
《荀子•不苟》:君子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
《盐铁论•论诽》曰:檀柘而有乡,苇而有丛,言物类之相从也。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故汤兴而伊尹至,不仁者远矣,未有明君在上而乱臣在下也。
荀子用客观的“势”而非主观的“知”来论证“德不孤”的原因,盐铁论用“物类相从”来论证“必有邻”的原因,都是认为“德不孤,必有邻”是个客观规律。但在经历了宋元之变的元初人撰写的《四书辨疑》中,就对这个规律本身是否成立进行了探讨:
有德者固有类应相从之道,惟明治之世为可必也。若昏乱之世,乃小人类进之时,君子则各自韬晦远遁以避其害,则无类从不孤之理,“必”字于此不可解矣。
按照《四书辨疑》的观点,只有在“治世”,才会有“德不孤,必有邻”,乱世之中,有德者根本没有办法凝聚,没有办法自保,如何实现“必有邻”呢?
《四书辨疑》质疑“德不孤,必有邻”实际上是在质疑宋儒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路线。因为要“平天下”,必须要“聚德”,如果乱世有德之人无法凝聚,如何能够“平定天下”?
宋末元初,明末清初的士人,在经历了个人无力回天的家国巨变之后,都对“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深刻反思。相信经历过上世纪家国巨变的老舍,傅雷,以至于“乘桴浮于海”的胡适、雷震各位先生更是感慨万千吧?
这里的核心问题在于,在乱世之中,比如当今,有可能实现有德者的凝聚吗?能在一个局部建立良好的秩序吗?
儒家有两条路线实现秩序。第一条是孔子开创的。孔子本想在鲁国恢复周礼,但没有成功,于是就离开了鲁国,周游列国,寻求施展报复的机会。
子夏受魏文侯的聘请“西河设教”,为魏国变法培养了大批人才。孟轲也和孔子差不多,游说滕文公,梁惠王等等。走的都是政治路线,“得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不是着眼于局部的、本土的小环境建设,类似古公亶父那样筚路蓝缕,徐图发展的。后来的儒生,更是以“四海为家”,最典型的是曾做过东汉太傅的陈蕃“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的故事:
陈蕃家世代为官,但到他这一辈已经衰落了。陈蕃15岁时,曾经独处一个庭院习读诗书。一天,其父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知道此人虽年少却胸怀大志。感悟之余,劝道,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激励他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
第二条路线,是宋明理学开辟的乡村自治路线。即不是入朝为官,而是服务桑梓,在自己所在的小环境建立秩序。这条路线有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乱世之中,先求自保。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第二个环节,是形成一个有德者的凝聚核,换句话说,要主动寻求“仁者”而联合,做到“里仁为美”。我们看到,伊尹和商汤,姜太公和周文王,都是这样的合作关系。那么,是不是商汤一定会遇到伊尹,太公一定会遇到文王呢?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德不孤是从源头说起,朱子所谓以理言是也。唯有其理,斯有其事。不然,则古今俱为疑府,如之何孔子之门便有许多英才?事既良然,而所以然者不易知也,则惟德之不孤也。至于德之所以不孤,则除是孔子见得亲切,说得如此斩截,不但有上观千古、下观万年识量,而痛痒关心之际,直自血脉分明。”
王夫之夸奖孔子“德不孤,必有邻”,这个断言斩钉截铁,“上观千古,下观万年”,可以认为是儒家在社会自治领域的基本原理。
但王夫之没有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德者是否能够遇合不可必,第二,是邻者如何“有”的机制没有,他要求不能有心招致邻者。“邻者如居之有邻,偶然相遭而遂合,非有心招致之也。”那么,德者的秩序是否能够扩展开来,就要纯靠运气了。这大概也是王夫之一生窜于草莽,功业无成的根本原因吧。
其实这两个问题,论语中自身就有答案。整个一部论语,就是儒门实现自治的教科书,通过“明德修礼”的工夫,“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怀之以刑”,就可以造就君子,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德者的遇合;通过“怀之以惠”,就可以招致小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实现“富民”,从而让“小人”“有恒产者有恒心”,再“约之以礼”,就可以诱导“小人”“崇德修业”,一个良善的社会秩序就可以逐步扩展开来了。
刘春红:
理想主义者心向往之
丁跃伟:
中庸之为德。我以为,是德之用,是至德之后的表现。
《中庸》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极高明而后可中庸。子思深得孔子思想之精髓
刘春红:
@刘国庆 大家先聚集有德者住一个小区吧
看看效果[调皮]
刘国庆:
@刘春红 估计需要好好磨合呢
崔圣:
看儒佛今日之融洽,可知2500年前即已在同一时代不同空间有异名同工之妙!《大学》竟然道出了佛家的“静虑法门”。
汤兆宁:
“德不孤必有邻”,非常喜欢今天的这一章。这句话即是安慰,又是鼓励。也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规律,有德者不会孤独,必有同类来互相支持共进。也很喜欢韩星老师的那句话“德是火、德是光、德是温暖,能够吸引和相互吸引”。
资料编纂:【論語滙】志愿者
【论语集注】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鄰,猶親也。德不孤立,必以類應。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
【论语注疏】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方以類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鄰,是以不孤。【疏】「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表情]正義曰:此章勉人脩德也。有德則人所慕仰,居不孤特,必有同志相求與之為鄰也。[表情]注「方以」至「不孤」。[表情]正義曰:云「方以類聚」者,《周易上繫辭》文也。方,謂法術。性行各以類相聚也。云「同志相求」者,《周易乾卦文言》也。言志同者相求為朋友也。「故必有鄰,是以不孤」者,案《坤卦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言身有敬義以接於人,則人亦敬義以應之,是亦德不孤也。
【论语正義】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方以類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鄰,是以不孤。
o正義曰:張栻解云:“德立於己,則天下之善斯歸之,蓋不孤也。如善言之集,良朋之來,皆所謂‘有鄰’也。至於天下歸仁,亦不孤而已矣。”案:張解深合經旨。《易 坤 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言內外皆有所立。故德不孤。不孤者,言非一德也。《韓詩外傳》齊桓公遇麥丘之封人,謂其善祝曰:“至備不孤,善言必再。”又曰:“至備不孤,善言必三。”義猶明顯。“必有鄰”者,言己有德,則有德之人亦來歸也。《鹽鐵論 論誹篇》引此文說之云:“故湯興而伊尹至,不仁者遠矣。未有明君在上,而亂臣在下也。”《漢書 董仲舒傳》:“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書》曰:‘白魚人於王舟’云云,此蓋受命之符也。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皆積善累德之效也。”此引《論語》爲“人同心歸之”之證。積善累德,即釋不孤義也。皇疏:“又一云鄰,報也。言德行不孤矣,必爲人所報也。故殷仲堪曰:‘推誠相與,則殊類可親,以善接物,物亦不皆忘,以善應之,是以德不孤焉,必有鄰也。’”案:《說苑 複思篇》:“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夫施德者貴不德,受恩者尚必報。”是以“鄰”爲“報”,亦漢人舊誼,故並著之。
o注:“方以”至“不孤”。
o正義曰:邢疏云:“‘方以類聚’者,《周易上擊辭》文也。言謂法術性行,各以類相聚也。云:‘同志相求’者,《周易 乾卦 文言》也,言志同者相求爲朋友也。”
-
- 八年15次殷墟发掘: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石璋如……
-
2023-08-14 02:59:16
-
- 卫子夫是怎样一个人?草根皇后卫子夫的传奇一生
-
2023-08-14 02:57:01
-
- 汉朝几年,407年_曾是世界上开始进强盛的文化帝国
-
2023-08-14 02:54:46
-
- 狄仁杰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最高位居宰相_相当于总理
-
2023-08-14 02:52:31
-
- 薛姓发源和根源:造车鼻祖奚仲受封于薛地_以邑为姓
-
2023-08-14 02:50:16
-
- 项羽部下为什么背叛 尾随项羽没法展示才华_项羽刚一意孤行
-
2023-08-14 02:48:01
-
- 奚姓发源和根源:鼻祖是造车第一人奚仲_以奚地为姓
-
2023-08-14 02:45:46
-
- 莘姓发源和根源:与辛姓共属一家_源自旷古有莘氏
-
2023-08-14 02:43:31
-
- 明末清初画家朱耷_朱元璋的后裔八大山人是谁
-
2023-08-14 02:41:16
-
- 云姓发源和根源:回禄氏受封于郓罗地_以邑为姓
-
2023-08-13 21:55:23
-
- 上阳赋贺兰箴怎样死的 为救王儇支付本人性命_脆守信用
-
2023-08-13 21:53:08
-
- 六国本来被楚国灭了?秦朝被楚国消亡的缘故
-
2023-08-13 21:50:53
-
- 赵云的部分材料解密 赵云是个什么样的人
-
2023-08-13 21:48:39
-
- 荣姓发源和根源:周成王卿士受封于荣邑_以邑为姓
-
2023-08-13 21:46:24
-
- 吕后为什么没有杀刘胖 二人有母子之情_刘胖是吕后养大
-
2023-08-13 21:44:09
-
- 郦姓发源和根源:夏禹封黄帝后代于郦邑_以封地为姓
-
2023-08-13 21:41:54
-
- 冀姓发源和根源:唐尧后代受封于冀亭_以封地为姓
-
2023-08-13 21:39:39
-
- 昭和天皇和裕仁天皇是同一人吗:本名裕仁(是同一人)
-
2023-08-13 21:37:24
-
- 翁姓发源和根源:源自夏朝贵族翁雅乙_最陈旧翁姓鼻祖
-
2023-08-13 21:35:09
-
- 南越王赵佗上华文帝书籍道什么 重要说明什么原因
-
2023-08-13 16: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