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军阀割据时期(中国历史上三个军阀割据时期是哪三个)

2023-08-16 22:29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军阀割据时期(中国历史上三个军阀割据时期是哪三个)

一、汉末三国

秦朝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初又糅合封国制,故谓郡国并行制。西汉中期后,封国势力日衰,郡县成为占绝大多数的地方行政机关。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刺史部,在郡县上加了一级监察机构。

184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东汉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和地方士族豪强自行招募军队。188年,依据刘焉的建议,中央政府又改刺史为州牧。昔日作为中央派出监察机构的刺史一跃成为手握地方行政、财政和军事大权的州牧。

自主募兵已经使得地方大族的军事实力大增,放权州牧更使得有实力和野心的宗室、豪强士族可以名正言顺地窃据地方权力。至此,割据已经事实形成,中央政府名存实亡,进入群雄逐鹿的时期。

二、唐末五代十国

唐睿宗时,为防止异族的进犯,唐朝廷扩充军镇,设立节度使。到玄宗时,天下共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各地的节度使手握重兵,同时也兼任其他职务,在地方往往还有财政,监察管内州县等权。节度使制度既是唐朝安疆拓边的利器,也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叛乱。在平叛以及之后的维稳过程中,中央政府越来越仰仗藩镇的力量,节度使、经略使、观察使越设越多,直至无地可设。藩镇之中有许多是忠于朝廷、接受中央人事任免的,但它们在内政事务上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更有一些以河北三镇为代表的藩镇,它们听调不听宣,甚至不服从唐廷的任命。

中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事实上已经形成。乾符二年,黄巢领导的农民战争遍及全国,唐朝廷建构的藩镇制约体系被打破。农民军攻入长安后,唐廷威望无存,各地势力肆意发展,很快进入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地方虽然初步形成了割据政权,但在这些政权的内部,武人思想盛行,军中往往还存在一些山头。这些政权大多短命,有不少就亡于内部的军事政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

三、清末民国

在民国政府作为中国(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的三十余年中,地方拥兵自重、自行其事的现象可以说是相伴始终。而这些现象的种子,则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种下的。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绿营和八旗不堪大用、无力镇压,清政府乃命令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武装。在镇压太平军及洋务运动期间,清廷又给予一些地方度支自便之权。这就为地方的分立提供了军事和经济条件。

这些地方实力派组织的团练军在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也天然具有以籍贯为纽带,保持内部团结的特点,如军号:湘军、淮军、楚军等,就有明显的地域性。后来,湘淮楚三军主要人物既治军务,又参与中央政事,有时又坐镇地方。这种类似“入而内相,出为外王”的关系十分微妙。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中,李鸿章(任两广总督)等人(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认为中国必败,为保全地方,竟然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对北方战事坐视不理。

事后,李鸿章又被清政府任命为谈判代表。不管李鸿章的初心如何,这些事件已经表明,清政府并非上下一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大大衰弱;清政府对地方和军方实力派并不信任,但又不得不倚重之。在大厦将倾的时代,这种不利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反而不断的加剧。日后民国的军阀割据混战,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甲午战争(1894年)后,清政府开始筹建新军。辛亥革命前,各省的新军相继筹建或建立。但在辛亥革命时,新军中既有追随革命者,又有效忠清廷、或是趁势投机者。其中,武昌新军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而以袁世凯为核心,驻守北方的北洋新军则是清政府与革命势力对峙和谈判的最大筹码。

袁世凯野心勃勃,趁机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此后数年,北洋势力不断谋求扩张、驻守各地的前清新军大多成为地方的实力派,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仍在南方活动。

袁世凯修约和称帝前后,一批爱国军人与公开袁世凯决裂,不再听其号令。1916年6月,袁死。北洋势力随即分裂为直、皖两系,张作霖领导的东北奉系也自成一家。三系矛盾日益激化,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北伐战争等大战接踵而至,较小规模的军阀混战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割据和争夺基本以省为单位进行。

1928年12月,奉系军阀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拥护南京国民政府。至此,北伐战争结束。北伐战争结束了北洋军阀时代,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但是,全国各地仍存在大大小小的军阀势力,民国进入新军阀混战的阶段。随着全面抗战爆发,各军阀才暂止争斗,共御外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