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朱元璋一辈子都想迁都,背后究竟什么原因?

2023-08-22 17:10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朱元璋一辈子都想迁都,背后究竟什么原因?

朱元璋一辈子都想迁都,背后究竟什么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368年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在“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以是年为洪武元年。”明朝自此肇始。令人疑惑的是他对首都只字未提。朱元璋曾说:“朕惟建邦基以成大业,兴王之根本为先,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国之规模最重。”既然他那么看重首都,明初选择定都南京,难道还有什么隐情吗?

朱元璋的矛盾心态

image.png

事实上,南京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他刚进入南京,听取了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低调发展自己的实力。击败陈友谅后,元朝派人许以高官厚禄,借机拉拢朱元璋。名儒叶兑得知后,写信给他,分析时局,权衡利弊,认为:“定都建康,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称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借其兵力资财,以攻则克,以守则固。”为此,朱元璋着手加固南京城防。

尽管如此,南京仍然存在着不可控制的“硬伤”。朱元璋深知南京位置偏安一隅,紧靠长江南岸,缺少战略纵深,不利于对全国的控制。对外“去中原颇远,控制北方良难”,对内“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当地的宫殿是填湖而建的,地基不稳,下陷严重。朱元璋对此十分不满,意欲另觅新都。

1367年是个关键年份。这一年,朱元璋在南方战胜了张士诚,由起义首领变成割据势力,又派徐达和常遇春率军北伐,计划剿灭北方的残元势力,全面胜利指日可待。形势的变化,使他对首都有了新的想法。

朱元璋的矛盾心态

image.png

事实上,南京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他刚进入南京,听取了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低调发展自己的实力。击败陈友谅后,元朝派人许以高官厚禄,借机拉拢朱元璋。名儒叶兑得知后,写信给他,分析时局,权衡利弊,认为:“定都建康,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称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借其兵力资财,以攻则克,以守则固。”为此,朱元璋着手加固南京城防。

尽管如此,南京仍然存在着不可控制的“硬伤”。朱元璋深知南京位置偏安一隅,紧靠长江南岸,缺少战略纵深,不利于对全国的控制。对外“去中原颇远,控制北方良难”,对内“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当地的宫殿是填湖而建的,地基不稳,下陷严重。朱元璋对此十分不满,意欲另觅新都。

1367年是个关键年份。这一年,朱元璋在南方战胜了张士诚,由起义首领变成割据势力,又派徐达和常遇春率军北伐,计划剿灭北方的残元势力,全面胜利指日可待。形势的变化,使他对首都有了新的想法。

半途而废的凤阳

爱折腾的朱元璋并未就此罢手。定都南京后不久,他又计划迁都凤阳。与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传统都城相比,凤阳显得特立独行。凤阳地处淮河中游南岸,“南是山,北是湾,中间丘陵夹平川”,属于典型的江淮丘陵地带。当地“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有一定的建都条件。此外,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凤阳建都如期开工,城墙“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墙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朱元璋要求在城墙关键部位注入铁水,砖瓦采用实名制,以便出现质量问题追查具体工匠。

遗憾的是朱元璋未能如愿迁都凤阳。凤阳施工六年后,朱元璋前往视察,发现殿脊上隐约有人持刀打仗。《明史》称:“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有厌镇法。”朱元璋一怒之下杀死所有参与施工的工匠。从官宣看,凤阳建都工期紧,报酬少,个别工匠企图用“厌镇法”实施报复。其实,这一说法不过是遮人耳目的说辞。在凤阳施工的过程中,淮西旧部沆瀣一气,鱼肉乡里,朱元璋发现后,果断中止了迁都凤阳的计划。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和群臣再次讨论定都事宜,洛阳,长安,汴梁,北京成为热门备选城市,他最后总结:“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苏息……重劳其民,若就北平,宫室不能无更,亦未易也!”意思是说长安、洛阳、汴京是不错的选择,只是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应该爱惜民力,如果选择北京,要重新规划宫殿,也不容易。明朝迁都的计划暂时搁置了。

改变历史的西安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以徐达为首的西征军,重创盘踞在西北的残元王保保。朱元璋大喜,下令将奉元路改为西安府,奉元重镇长安,随之改名为西安。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下令在西安建造钟鼓楼,采用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最高等级,钟鼓楼高36米,比天安门还高1.3米。通过这一建筑,足以证明朱元璋对其的青睐有加。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疏陈言:“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这封奏疏戳中了朱元璋的痒痒肉。他和太子朱标商议之后,对迁都西安达成了一致。

八月,朱标受命对西安进行深入考察。返京之后,朱标向朱元璋汇报了西安的详情,并且献上陕西地图。第二年五月,年仅38岁的朱标因旅途劳累感染风寒病逝。痛失太子的朱元璋悲痛不已,全力以赴培养朱标次子朱允炆,将他作为自己的政治接班人,直到自己病逝再未提起过迁都之事。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作为嫡长子的朱标“仁慈天性”,与四弟朱棣均由马皇后抚养,两人拜名士宋濂为师,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如果朱标顺利即位,即便进行削藩,朱棣出于“立嫡立长”和私人感情的约束,只能乖乖就范,否则他将失去政治和道义的制高点。所以说,一次远赴西安的出差改变了明朝的发展轨迹。

朱标病逝后不久,朱元璋在《祭光禄寺灶神文》中悲痛地陈词:“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疲。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其中透露出对迁都未成的无奈,也有对江山社稷的忧虑。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这一结果并不是朱元璋想要的最佳方案,令人爱恨交织的明朝翻开了新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