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生活 > 正文

​调虎离山的故事(三十六计之调虎离山故事)

2024-01-02 13:09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调虎离山的故事(三十六计之调虎离山故事)

调虎离山

‖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译文‖

等待自然条件对敌人不利时再去围困敌人,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敌人,向前进攻有危险,那就想办法让敌人反过来攻我。

‖计名典故‖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孙策字伯符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

公元10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出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案例‖

姜维妙计退司马

姜维字伯约

司马昭为了实现统一华夏的宏图大略,集中雄厚兵力首先向蜀汉发动了全面攻势。其具体作战部署是:以征西将军邓艾率西路军进攻沓中,与姜维正面对峙,直接牵制蜀军主力;以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中路军进至阴平桥头,切断蜀军的东西联系;以钟会率东路军为主力部队,夺剑阁,直取成都。进攻发起后,钟会大军一举夺得汉中,又把进攻的矛头直指剑阁。远在沓水的姜维得讯大惊,他清楚地知道,剑阁是成都的门户,此处一失,成都便危在旦夕了,因此决定迅速驰援剑阁。然而此举并非易事,他不但要摆脱邓艾的追击,更难的是还得通过诸葛绪率重兵把守的桥头关卡。在这火烧眉毛的严重时刻,副将宁随急中生智,向姜维献了一条妙计:“魏兵断阴平桥头,雍州必然兵少,将军若从孔函谷径取雍州,诸葛绪必撤阴平之兵救雍州,将军却引兵奔剑阁守之,则汉中可复矣。”姜维听其计策,立即率军进入孔函谷,诈取雍州。头脑简单的诸葛绪果然上当,急忙撤军去救雍州,只留下少数兵力据守桥头。而姜维只向雍州方向行军三十里,料知魏兵已经起行,便虚晃一枪回兵,抢过桥头,直奔剑阁,挡住了钟会的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