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生活 > 正文

​火麒麟蝾螈是不是保护动物(火麒麟是什么样子的)

2024-01-18 12:56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火麒麟蝾螈是不是保护动物(火麒麟是什么样子的)

雨林水陆造景常见非水生活体之两栖动物

近年雨林水陆造景一步步的走进寻常玩家家中

不再是从前高不可攀的发烧级玩家的代表

既然想要给家人带来一份大自然的灵动气息

呢活体动物一定不能少

鱼虾螺类再寻常不过

想要贴近自然,雨林水陆造景中

两栖动物的点缀绝对是画龙点睛之笔

呢什么是两栖动物呢

两栖动物(学名:Amphibia)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一些蚓螈除外),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一生不能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它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现在大约有七千多种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冷血动物。两栖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又能游动于水中;与动物界中其他种类相比,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目前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4350种,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

不常见造景两栖动物

无足目

无足目或称蚓螈目通称为蚓螈,是现代两栖动物中最低等最奇特人们了解的最少的一类。蚓螈完全没有四肢,是现存唯一完全没有四肢的两栖动物,带骨退化,也基本无尾或仅有极短的尾,身体细长且身上有很多环褶,看起来极似蚯蚓,多数蚓螈也象蚯蚓一样穴居,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蚓螈的虽然有眼睛,但是比较退化,有些隐藏于皮下或被薄骨覆盖,而在鼻和眼之间有可以伸缩的触突,可能起到嗅觉的作用。一些蚓螈背面的环褶间有小的骨质真皮鳞,这是比添加图片较原始的特征,也是现代两栖动物中唯一有鳞的代表。所有的蚓螈都是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土壤中的蚯蚓和昆虫幼虫。不少蚓螈是卵胎生,但是也有一些是卵生。蚓螈共有160余种,分布于大多数热带地区,但是不出现于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和加勒比海诸岛,而在印度洋的塞舌尔群岛却有分布。蚓螈可以分成6个科。

常见造景两栖动物

无尾目

无尾目包括现代两栖动物中绝大多数的种类,也是两栖动物中唯一分布广泛的一类。无尾目的成员体型大体相似,而与其它动物均相差甚远,仅从外形上就不会与其它动物混淆。无尾目幼体和成体则区别甚大,幼体即蝌蚪有尾无足,成体无尾而具四肢,后肢长于前肢,不少种类善于跳跃。无尾目的成员统称蛙和蟾蜍,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说二者分别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员,但是无尾目远不止这两个科,而其成员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称呼,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实际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在描述无尾目的成员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无尾目历史悠久,三叠纪便已经出现,直到现代仍然繁盛,除了两极、大洋和极端干旱的沙漠以外,世界各地都能见到,但在在热带地区和南半球尤其是拉丁美洲最为丰富,其次是非洲。无尾目可分为原始的始蛙亚目和进步的新蛙亚目,或进一步将始蛙亚目划分为始蛙亚目、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对于科的划分也有很多不同意见。

有尾目

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终生有尾,多数有四肢,幼体与成体比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陆生和树栖的,有些水生成员还终生保持有体形态。有尾目成员中的个体差异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其中最大的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身长可达1.8米,而最小的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Thorius sp.身长不到3厘米。有尾目出现于侏罗纪,东亚和欧洲也有一定数量,南美洲只有少数成员,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大洋洲则没有分布。有尾目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红眼树蛙:

红眼树蛙红眼树蛙”(Agalychnis callidryas),其实是雨蛙的一种,属于雨蛙科。”红眼树蛙”这一名字实属误译。

红眼树蛙分布在以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为主的热带雨林中,南美洲北部也有少量分布,但体色略有不同。整体而言,因为族群数量都很庞大,所以并未受CITES保护。红眼树蛙与绝大多数的树栖蛙类一样属于完全夜行性的动物,体型也属于大型树栖蛙类,任何能够塞进口中的动物及昆虫它们都会吃,包括同类幼体在内。但都要是活体,不移动的食物它们是无法察觉的。

红眼树蛙 (Agalychnis callidryas) 是观赏性极高的品种。它们可以算是个彻底的色彩拼盘,猩红且充满活力的红色双眼,背部一片鲜艳的亮绿,再加上身体两侧那无比吸引人的

红眼树蛙 澄蓝色,以及橘红色的脚趾;这些色彩常常被称作”闪光色”,人们认为在红眼树蛙跳跃时,这些闪光色会吓走它们的天敌

在红眼树蛙的原产地,雨季时的湿度在 80% 左右 (12 月至 4月),旱季的湿度在 30% 至 50% 之间;你可以参考以上的数据来适当调整变化饲养箱的湿度。

适合红眼树蛙生长的日间温度在24-30摄氏度之间;夜间在18-24摄氏度之间。通常给红眼树蛙采用的加热设备包括低瓦数的白织灯或者在饲养箱底部放入加热垫。由于蛙类对温度相对敏感,确保饲养环境内安装温度计并时常检查温度是必须要做的功课。一但温度持续过高,红眼树蛙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

通常成年红眼树蛙每次喂食 3-5 只中等大小的蟋蟀即可,每周喂食 2-3 次;如果是幼蛙,尽量选择体型较小的蟋蟀个体;喂食前,尽量多给蟋蟀喂一些营养较丰富的蔬菜和谷类,比如胡萝卜,这将有助树蛙保持色彩鲜艳;另外将蟋蟀沾入钙粉以及维他命粉中,建议使用 70% 的 Rep-Cal 维他命及 30% 的 Rap-Cal 钙粉,每周一次即刻。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适当喂一些果蝇来变换下营养结构。记得每次喂食后将剩余的食物去取出,这样不会败坏饲养环境中的水质。

箭毒蛙:

箭毒蛙(poison dart frog, poison arrow frog)毫无疑问是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蛙类,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属于世界上毒性最大的动物之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们拥有非常鲜艳的警戒色,是蛙中最漂亮的成员。箭毒蛙科的成员并非全部有毒和色彩鲜艳,有毒的成员彼此之间的毒性也有差异,其中毒性大的种类一只所具有的毒素就足以杀死两万只老鼠。箭毒蛙多数体型很小,最小的仅1.5厘米,但也有少数成员可以达到6厘米

许多箭毒蛙的表皮颜色鲜亮,多半带有红色、黄色或黑色的斑纹。这些颜色在动物界常被用作一种动物向其他动物发出的警告:它们是不宜吃的。这些颜色使箭毒蛙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它们不需要躲避敌人,因为攻击者不敢接近它们。最致命的毒素来自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产的科可蛙,只需0.0003克就足以毒死一个人。

箭毒蛙的食物以残翅果蝇蚂蚁和蟋蟀为主,所以食物的准备并不困难,箭毒蛙的毒性主要来自它们的天然食物,主要是蜘蛛类,蜘蛛的毒性会被箭毒蛙吸收转化为自身的毒液,所以最好不要饲养野生的个体,毒性很强。虽然不会致人于死,但是潜在的危险性还是很高。不过在饲养六个月以后也会逐渐失去毒性。而人工繁殖的个体就不会有毒性,至少不会影响人体。特别要注意的是切勿把野生个体与人工繁殖个体混养,因为野生个体的毒性会导致人工个体中毒致死。

饲养箭毒蛙的环境以潮湿的环境为主,缸壁最好贴上吸水的材料如树皮,棕梠纤维或蛇木片等,上面再种上凤梨科植物,地面上布置小水洼和落叶或棕梠纤维,并种上植物,湿度保持80-100%,最好装设自动喷雾器,早晚喷雾一次,温度保持24-30度间,夜间可以降低3度左右以产生温差,由于箭毒蛙也常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山丘地带,所以不适合高于30度的高温,在夏天必须注意通风与降温。值得注意的是箭毒蛙并不适于群养,如果多只成体同养在狭小的空间中,雌蛙会互相打斗致死,特别是有雄蛙在场时。初学者最好单独饲养或成对饲养。如果是幼蛙就比较没有这种问题。由于箭毒蛙的脚趾上有吸盘,所以很善于攀爬,虽不至于爬上玻璃表面,但是粗糙表面都可以轻易爬上去,所以饲养缸必须加盖以防止脱逃

东方蝾螈:

东方蝾螈(学名:Cynops orientalis),也叫中国火龙,为两栖动物蝾螈科的一种。其上皮呈黑色凸起,下皮呈橘红色,有黑色斑点。多数为观赏性蝾螈,因其含河豚素,禁止食用及喂食。其中躯体较小,泄殖腔孔隆起,孔裂缝长,内侧可看见明显的绒毛状突起的是雄蝾螈,而躯体较大,腹部肥大,泄殖腔孔平伏,孔裂较短,内侧没有突起的是雌蝾螈。该物种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可以放在大的玻璃鱼缸内饲养,便于观察其活动。缸底铺些洗净的沙砾碎石,注入30厘米深的潭水或井水,并投入少量金鱼藻等水草,布置成与捕捉场所相似的生态环境。沙石有吸附污物的作用;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并供蝾螈产卵用。 饲养用水以清洁的池水为好,井水也适用。如果用自来水的话,放置3-5天后才可使用,否则自来水中殖留的氯气会导致蝾螈中毒死亡。换水是一项经常的管理工作。保持水质新鲜清洁,有利于蝾螈正常生活。冬季每2-3周换水一次,其他季节每3-5天换水一次。 蝾螈喜食活的小动物。水蚯蚓是较理想的饲料,可隔日投入少许;也可以将水蚯蚓放入单层纱布内包裹,用绳悬挂水中,水蚯蚓会从纱布空隙中伸出部分身体,蝾螈会游去捕食。此外,孑孓、水蚤等,也是蝾螈喜爱的食物。在缺乏活动的小动物时,也可将瘦猪肉切成小块喂饲。但应注意投食不可过多,以无残食为宜,防止食物腐烂而影响水质。

红瘰疣螈:

红瘰疣螈(学名: Tylototriton shanjing)为蝾螈科两栖动物。雄螈全长136毫米~150毫米,雌螈147毫米~170毫米。头部平扁,两侧脊棱显著隆起,无唇褶,体两侧各有1排球形瘰粒14~16粒。彼此分界明显。指4,趾5。尾较弱而侧扁,鳍褶较低。背面棕黑色;头部、四肢、尾部以及背脊棱和瘰疣部位均为棕红色或棕黄色。捕食蚯蚓、蜈蚣、步行虫、蜗牛等。 在云南西部分布较广,数量也较多,但因其去内脏的干制品而被捕捉;又以其色斑艳丽,活体也被出售供饲养观赏,数量急剧减少。加以人口增长,开发山区,栖息环境日益缩小,也影响其数量,需加以保护。

红瘰疣螈是卵生动物,常栖息在阴湿环境中,5~6月为繁殖季节,多在静水凼、水内配对产卵。雌螈产卵75粒左右,卵单粒或连成单行,分散附着在水草上。卵径2.5毫米~3毫米,动物极浅棕灰色,植物极乳黄色。幼体在水域内生长发育,长大后转为陆栖生活。

红瘰疣螈俗称金麒麟

贵州蝾螈俗称火麒麟

细痣疣螈俗称黑麒麟

最后为大家分享一些两栖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