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生活 > 正文

​黑龙江虎头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之战发生地

2024-11-06 04:39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黑龙江虎头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之战发生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理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但仍有近1500名残余日军在黑龙江虎林负隅顽抗,直到8月26日才被彻底歼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在中国虎头落下帷幕。

这场战役,打得艰苦卓绝,世所罕见。前后耗时17天,包括苏联维诺格拉格夫少将在内的493名苏军官兵献出了命,占苏军解放东北中牺牲人数的18.6%。而阵亡的中国东北抗日联军,至今也无法统计清楚。

虎头要塞,号称“世界上最为坚固、最具规模的地下军事要塞”,自1934年开始修筑,由10万中国劳工和被俘战士历经7年建成。日本花费10亿美金,集结了4万兵力,部署了当时世界最大口径的大炮,射程达20公里,有“东方的马奇诺防线”之称。

2020年8月15日,作为中国东部最早见到阳光的地方,虎林大地骄阳似火,我们顶着烈日造访了虎头地下军事要塞博物馆。

虎头,中俄边境重镇,位于完达山余脉与乌苏里江畔之间。周围遍布着原始森林、湿地湖泊、和广袤的国营农场和国营林场。

虎头地下军事要塞区域,覆盖着沿乌苏里江16公里,纵深10余公里范围,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等五个阵地组成。其中猛虎山阵地最大,距离虎头镇一两公里,是整个要塞的核心,如同一座地下城市,曾是整个要塞的指挥中心。目前开放的就是的猛虎山地下要塞。

在博物馆参观后,可以直接从二楼进入山体的军事工事中。沿着狭窄陡峭的山洞拾级而下,浑身上下陡生寒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笔者吕航曾随单位团建来过这里,当时虎头要塞的状态比现在略好,至少不似如今这样潮湿——地下渗水在洞内四处淤积漫流,又潮湿又寒冷,散发着霉味儿,令人一刻也不想多呆,看着就是“地道战”的效果。

事实上,当年日军修筑的地下工事,施工技术在当时是世界最先进的。混凝土灌注的要塞墙壁均厚达3~4米,个别主体工事墙壁厚6米以上,隔墙可以听到墙体里哗哗的排水声。因为设计了换气孔、通风孔和排水系统,整个地下工事冬暖夏凉,不会觉得潮湿,也不觉得缺氧胸闷。

地下设有指挥所、将校休息室、无线电信室、电台总机室、通讯所、兵舍、医院、伙房、浴池、发电所、粮库、水房、上下水道等等,应有尽有。我们在当年浴池的位置,还可以看到地面和墙壁镶嵌过的白瓷砖,在手术室的位置看得出手术台的位置。地下共分上、中、下三层,日军及军官家属在里边生活,就像一座地下城市。

以日本人的精细,当年的地下工事墙体,都挖有整齐的线槽,不会像现在看到的这样,管线随便裸露着耷拉在外。像现在这副水牢的样子,怎么能想象日本人当年准备坚壁清野,在地下生存三个月以上?

受不了地下的潮气,迅速从通道中钻出地面,是被森林覆盖的山坡,当年这座山上到处都是隐匿的射击孔、暗道、竖井、暗堡。绵延的群山,遍布着纵横蜿蜒各山岗的公路及通往后方的铁路,使整个虎头要塞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具有平面立体交叉火力网的强大军事工事,不论某一局部遭到破坏或受到进攻,都可迅速组织反击、阻击。

在山坡上走,经常看到深坑一般的被炸毁塌陷的地道和壕沟。地下工事的地图,经过很多年才被专家们复原。当年参与修筑的中国劳工,在工事竣工后悉数被杀。据说,日军为永久封锁机密,以庆功宴为名,将劳工安排在山坳里吃饭,不等餐毕,四周山上的日军就开火扫射了,之后直接掘土掩埋。在绵延群山中留下了一个个“万人坑”。

从2000年开始,中日两国联合成立了“虎头地下军事要塞联合调查团”,展开了多次大规模调研,现地面机场、铁路运输线、炮台碉堡、交通渠道、出入口等军事设施基本查清,与原日军地面军事设施布局网络图完全吻合。地下设施已挖掘清理达2000多米长,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但不足要塞的十分之一。

快走回博物馆广场前,在山上看到了苏联红军纪念碑。

从虎头要塞博物馆离开,只有几分钟车程就到了乌苏里江边。

这里有一座著名的关帝庙,背山面水,因位于我国最东方,被誉为“东方第一庙”。附近有一块巨大岩石形似虎头,故该地得名虎头。当年,东北抗日联军在虎头的地下联络站就设在关帝庙,苏联宣布参战后,中苏情报人员在关帝庙转接文件及情报。

在附近,我们遇到一位年轻边防战士。他说,我边防军每年都与对岸的俄军会晤,双方多年来保持着频密的会晤机制。他指了指附近院子里的一个小楼,那就是会晤的地方,有时候是我方到对岸俄军驻地去。今年因疫情,会晤一直没能成行。

从1934年日军始建要塞的那天起,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红军默契地配合,不断地派遣情报人员,潜入要塞,破坏工程进展,为大规模消灭日军做准备。山里植被覆盖,树木茂密,若没有熟悉当地情况的抗联战士,苏军是很难一览要塞地貌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把战略重点放在南方战场,不断从东北关东军抽调兵力和武器,致使东北“边防”日渐空虚。在苏军进攻虎头之前,驻守虎头要塞的日本关东军第15国境守备队仅有兵员1400名和少量装备、弹药,战斗力呈下降阶段。

在我抗日联军长期侦察的基础上,苏军于1945年8月9日零时果断决定,派司令扎赫瓦塔耶夫中将指挥远东第一方面军第35集团军,强渡乌苏里江对虎头日军发起迅猛炮击。至凌晨2时,已切断虎头至内地的铁路和公路,虎头边境线已被苏军控制。

10日,苏军又调集100架飞机、200多门大炮开始轮番轰炸。为攻占虎头镇和码头发起了5次冲锋,双方展开殊死搏斗。虎北山阵地争夺战尤为激烈,两天之内,阵地九次易手,最后攻下虎头镇及码头。在苏军的毁灭性炮击之下,日军死伤惨重。

8月15日,在美、苏、中等多国强大攻势下,日本法西斯终于崩溃,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三 

日本投降的8月15日,苏军已占领了虎头镇近一半山顶,战局已经十分明显了。

那一天,盘踞在地下的日本关东军,按照军部命令,准时在中午收听东京广播。平素清晰的电台信号,在那一天模糊不清,天皇的声音断断续续,司令部官兵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以为是苏军的策反计策。

战斗司令官大木正怒道:巴嘎(混蛋),关掉收音机!哪里有什么陛下广播,分明是削弱日军战斗力的谋略。这句话,葬送了虎头要塞几乎所有日军官兵的性命!

18日,苏军向日军发出最后通牒,派员到要塞内日军守备队司令部劝降。但是,日军杀害了苏军军使,并通过喇叭喊话:大日本帝国军人宁死不屈!

这句话激恼了苏军,他们极为愤怒和震惊,当天就调集264师和35集团军配属的大炮400多门,向日军发起暴风骤雨般的炮击,引爆了几处日军存放弹药的地下掩体及布下的地雷,一时间,山坡砂石如浪击礁,山顶如火山爆发。

即便如此,日军仍选择顽抗到底,转入坑道继续作战。在一片硝烟当中,苏军遭到了日军近乎疯狂的抵抗。1万多名士兵在T34坦克的掩护下冲上日军阵地时,日军自杀队捆绑炸药包炸毁了多辆苏军坦克,还勇于与人高马大的苏军士兵展开惨烈的肉搏,致使一天之内,孔武有力的苏军竟伤亡了800多人。

苏军被迫采取逐个洞穴清理的战术。―周的时间里,广泛寻找井口、气口、烟囱和暗堡暗道,采用投放装满炸药的麻袋,和汽油浇灌焚烧坑道的办法,使要塞接连崩塌,陆续占据各山顶。直到8月27日,日军除53人不想战死出逃外,其余1380人全部被苏军击毙。

整整75年过去。

夕阳如画,山川静穆。傍晚时分,我们驱车驶离虎头镇。

虎头战役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梦想的彻底破灭,战役结束时为1945年8月26日,比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晚了整整11天。

因为负隅顽抗,拒不投降,虎头要塞遭到了苏军最猛烈的攻势,激战17天,山头险些被炸平。驻虎头日军被歼约1380人,军属、职员、开拓团移民约600人,死亡共计2000余人,俘虏53人被俘,“北满永久要塞”被全部摧毁。

那场惨烈的歼灭战役中,苏联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献出了493名将士的生命,伤亡人数达2000余人。

虎头要塞被中外学者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标志。虎头要塞遗址,已成世界上独有的重大历史遗产之一。

1945年l0月,由苏联驻军设计和指挥,当地居民出工,建成的苏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俗称“白塔”。2003年,虎林市政府在战役遗址修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园和纪念碑。

作者黑龙江之旅历史游记:

中俄边界兴凯湖,看似汪洋大海其实水深仅十米

五大连池是只能饮用的冷泉,“泡温泉”是电烧热水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世上70%的红松在我国,绿都的红松占我国七成

体验醉氧,伊春市区负氧离子每立方几万,北京只有几十

国家授予两个“生态旅游示范城市”,一是海口另一在东北

鸡西冷面,东北五线城市向冷面界贡献传奇和经典

钟美美视频中的教师形象,折射着病态社会肤浅人性的权力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