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杂谈 > 正文

​年味是什么?古人最有发言权

2024-06-14 23:43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年味是什么?古人最有发言权

春幡春胜插满头,流苏锦帐挂香囊。对于中国人而言,迎新春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时刻。在古代,“岁朝”即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文人深谙节日仪式感,用盆景、插花、文玩、奇石为书房案头增添情致,描摹成《岁朝图》——事事(柿柿)如意、岁岁平(瓶)安都是古画里讨喜的新春“谐音梗”。

古人如何送腊迎春?花开富贵,无花不成年的年宵花习俗从何而来,有哪些兼具美感和寓意的讲究?贴春联、燃爆竹,这些习俗何以流传至今?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毛毅静

☞一起聊聊古人过新年的风雅习俗☜

毛毅静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系主任,研究聚焦美术馆教育、教育图像研究、教育影像研究、视觉文化研究、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

古人的过年仪式感有多足

@Puzz康:古人有什么现在已经失传了的,比较特别的过年习俗?

毛毅静:中国地广民族多,历来各地的民俗差异巨大。以长江中下游为例,有两部传统书籍的载录可以佐证旧时的岁时习俗。其中,南朝宗懊的《荆楚岁时记》是长江中游荆楚地区的岁时实录,清代顾禄的《清嘉录》则是记载清代长江下游苏州地区的岁时习俗。

以昨日立春为例,《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

《清嘉录》卷一:行春:行春之仪,附郭县官,督委坊甲,装扮社火。其中还用一个故事细节详细加以说明,“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騶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火,殿以春牛。观者如市,男妇争以手摸春牛,谓占新岁造化。”打春: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竞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球馈贻,预兆丰稔。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云宜田事。拜春:立春日为春朝,士庶相庆贺,谓之拜春。拈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案…《昆新合志》云立春日,绅士亦贺节,余则否。

@清叶色:古人过年时会穿什么衣服?女性会如何打扮自己呢?

毛毅静:宋代,《高阳台·除夜》一词有云:“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表述了邻居家的美娇娥在新的一年试穿新衣、佩戴新头饰展现出来的美感;到了清代,查慎行在《凤城新年辞》中也写道:“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即女子一年忙到头,到了春节,换上新衣服打扮好,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体现了中国人新年祈福的一种仪式感。

新年第七天为“人日”。古人自汉代庆祝“人日”的方式是戴“胜”,此习俗在唐代尤其流行。“胜”可以简单理解为头部的饰品。“人日”一般以人胜或花胜插在鬓间。人们或剪纸或用金箔制作,自己佩戴或者相互馈赠,实用又美观。唐代《人日剪彩》诗云:“闺妇持刀坐,自怜剪裁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帖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描写了妇女在人日给自己和丈夫剪裁妆戴,与心上人嬉笑玩闹的场景,表现了春节的热闹和欢喜。这种习俗到了近代在部分地区仍然流行。立春日,辛弃疾曾写过“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描写了女子将剪彩作为春幡,装饰鬓发,但是到了现代,这一习俗已经衰落不见。

正月十五元宵节,从古至今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歌舞、集会以及游艺的节日。尤其到了宋代以后,深闺妇女可以借此外出,所以在服饰打扮上十分讲究。由于是夜晚出行,大多会穿戴白色(浅色)服饰。有杂史为证:“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头上的饰品与手中的彩灯往往也会相互关联,这也是元宵节的观灯习俗之一。

明代 仇英 《汉宫春晓图(局部)》 重彩仕女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风里的梦~:古人在春节时如何装扮自己的家?

毛毅静:岁朝图,即专门为年节所作的画,多描绘春节的风俗活动。这类作品内容丰富且设色鲜艳。岁朝图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花鸟画,即画新春时节具有喜庆意义的陈设物品,如瓶、牡丹、柿子等,现在多以“岁朝清供”命名;另一类属人物画,描绘的是人们在新春时节娱乐欢庆的人物活动场景,多以“岁朝欢庆”或“岁朝行乐”命名。在清代以前,岁朝图的称呼只用于描绘春节的大幅场景绘画,而以岁朝图来形容年节时摆放物品图像的用法,始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从图像角度来看,有两种“岁朝图”基本范式,一是以岁朝命名的静物画,另一种是作者并没有题写和“岁朝”相关的文字,但画面中出现的内容却是常见的“岁朝图”模式。总体来看,这一图示主要放置盆栽或花瓶,或放置带有吉祥寓意的花卉蔬果等,且大多作于冬日(月)、除夕或正月(春日、春月),因其都为迎接新岁而绘制,故多被冠以“岁朝图”的名称,如蒋廷锡的《岁朝图》,陈书的《岁朝丽景图》,邹一桂的《花卉图》,金廷标的《曹大家授书图》,乾隆的《先春如意图》,钱维城的《新韶如意图》,胡璞、王学浩、赵之谦的《岁朝清供图》,绵亿的《宜春呈瑞图》,沈焕的《春元如意图》,居巢的《仿元人花果小品》和虚谷的《六合同春图》等俱是如此。

@伊丽莎白的鸭:我国古人偏爱哪些年宵花?牡丹会用在新年吗?

毛毅静:“岁朝”指一岁之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清朝年间,无论是宫里还是民间,都会在岁朝当天挂起岁朝图,取其清雅,求其吉祥,在严冬里读取画中一片生机盎然的春意。历代画家作岁朝图都含有“岁朝开笔,预祝一年万事吉利”之意。

乾隆三十八年(1773)题诗曰:“岁朝图称岁朝悬,宣德贻今三百年。松竹梅兰结好友,柏芝茶柿悟同禅。水仙似许看半面,如意惟征获十全。所欲奢哉消数笔,淳于髠语笑应然。”此诗指出了“岁朝图”的基本模式。同时,帝在《题黄鼎岁朝图》中的诗注所言:“凡画岁朝图者,无不取吉语,此惟写三友,可谓脱尘。”又指出了岁朝图式的特点。

如上,岁朝图式中的花卉是新年常用的年宵花,其中牡丹也是其一。以故宫为例,北京地区的花乡种花历史始于辽金,盛于明清,已有800多年历史。从元《春明梦余录》、明《帝京景物略》、清冯勋《六街花市》等文献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花乡花卉种植、销售的历史以及主要花卉品种、煻花技艺、冬季培育牡丹进献宫廷的记载。

现代过年风俗的由来

@赞美虚无:“岁朝供物”是从哪个朝代流行起来的?和祭祀祖先的传统习俗有关系吗?

毛毅静:“清供”本意为清净、干净的供品、供器。魏晋南北朝开始把佛教供奉的清净之物,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日常生活,如修禊、雅集、书斋之中。书斋中可根据需要,置儒释道造像、法器、供品、瑞草花卉、奇木赏石、字画法帖,以为清供清赏。若空间够大,还可置禅凳或禅椅、禅床,用以打坐调息、闭目养神、小憩。择奇木、赏石置于案头或书斋适宜位置,书斋中顿生瑞气。菖蒲、文竹、兰草之属瑞草,或百合、雏菊之类瓶花,更使案头多了些许生机,有养目凝神之功效。

“清供”一词亦从宋代流行至今。宋代释文珦有《深居》“水石为清供,烟霞作澹交”;魏了翁有《清平乐·蓝田玉种》“蓝田玉种,为我酬清供。香压冰肌犹怕重,更情留仙群捧”;舒岳祥有《即事》“铜瓶棐几修清供,香鼎中间易卷开”。清供最早为香花蔬果,后来渐渐发展成为包括金石、书画、古器、盆景在内的一切可供案头赏玩的文物雅品。清供囊括了博古图式,元素更为丰富多样。新春以“清供”入画的画作“岁朝清供图”,在清中后期的书画领域很是盛行,画家们以清供之品入画,兼工带写,敷衍成诗,使之成为图文并茂的文人画。

回到本题“岁朝”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周磐传》中“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的记载。从中国绘画史来看,《岁朝图》最早出现在唐代,一些仕绅、文人在岁朝时将金石、书画、古董等清雅的物品摆放在临窗的案几上并进行描摹。日常生活物件的选择和摆放就值得探讨。乾隆八年(1743),帝下江南时看到文人过年时均贴《岁朝清供图》,由此联想到宫中收藏的董祥《岁朝清供图》,突觉这类绘画之作需要大力弘扬。自此后几乎每年春节乾隆亲自绘画《岁朝图》,还在画中题诗,这就是“春帖子”的典故。总之,从图式归纳,天竹果、腊梅花、水仙……隆冬风厉,百丼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立春是一年(万物)春生之始,自秦汉农耕社会的各朝天子都会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全年丰收,由此开始三千多年的迎春、立春祭的历史风。

杨柳青木版年画:庆赏元宵(天津博物馆藏)

@药师傅:年夜饭是自古就有吗?放鞭炮、赏灯会是否算古代春节的夜生活?

毛毅静:节令画是具有民俗特色的绘画品种,是适应节日风俗的发展而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它的内容与形式都鲜明地反映了人们节日时的愿望和心情,富有喜庆和欢乐的色彩。节令画不仅普遍地流行于民间,贵族官宦乃至帝王之家每逢节日同样需要美术作品装点环境、渲染气氛,反映节日的欢愉情绪。过去的历史文献、诗文笔记上对宫廷年节的礼仪诸如元旦朝会、上元花灯、舞队百戏及端阳、中秋的庆典等都作过不同程度的描述,但是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并不多。

描绘春节习俗的绘画作品在年画中表现较为多见。用于宫廷节日陈设和装饰的绘画主要有门神和吉祥图画两种。人们祈望平安,但认识和对付自然灾害的能力却很有限,往往将灾害发生的根源归咎于妖魅作祟,而为了避免灾难又只能求助于神力,于是有岁末跳摊和陈设神像以驱鬼的风俗活动。圈臃驱邪的风俗普遍盛行于宫廷和民间,岁末跳摊规模尤为盛大,汉代宫廷岁末大摊由一百多人组成扮演神人的队伍,喧呼圈瞰,将邪疫逐出端门,然后在宫中设桃梗、郁垒、苇菱等以镇鬼。

表现欢庆新春太平景象的岁朝图、观灯图也是宫廷节令画的样貌。传为李篙《岁朝图》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过年题材的作品。此图描绘一大户宅院庆贺新年的情景,街门上的门神桃符,院中天灯高竖,孩子们燃放爆竹,厅堂里设有祭祖的供品,来客和主人互相拜年,一切都呈现出新春欢乐场景等,都是此类题材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