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杂谈 > 正文

​哲学专家王丁:只有中华文化讲“团圆”

2024-06-27 21:16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哲学专家王丁:只有中华文化讲“团圆”

记者 孔雨童

编者按

年年中秋谈中秋。每到中秋,一些惯有的信息都会充斥着我们的周身,天价月饼、中秋礼盒、大闸蟹涨价……

而除了月饼、赏月、团圆、回乡的车流,中秋节还是“什么”?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一传统节日在当代,又有怎样古今之间的张力?

我们邀请了社会学、哲学、戏剧影视领域的专家分别跟我们聊一聊,换一个视角下看到的中秋节。第二期做客的是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王丁。

王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士恒”青年学者。

中秋节和现代社会存在“张力”

齐鲁壹点:中秋节在您眼中是什么样的?

王丁:中秋节和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

首先,节日是怎样产生的?节日就是万物运作节律的这样一个日子。神话时代,人们看到星星、太阳的运行,看到四季变化、万物枯荣,会产生一种节律感,它给人一种“世界是一个不断的周而复始、死而复生的过程”的认知。中秋节就是在这种认知、思维下,人类“月亮崇拜”的产物。中秋节这一天,月相是最明显的,古代人对于月亮这样一种从亏到圆、“死而复活”的崇拜,在中秋节达到顶点。

那么现代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伴随着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现代社会破除了蒙昧年代自然现象的神秘感,不再相信神秘力量,世界周而复始、死而复生,而是相信历史的不断前进。这样看来,节日的本质建立在一种复反的时间观,和一种节律性重复的宇宙观上;而我们现在相信历史是无限向前推进的,这其实是与节日的那种宇宙观和时间观不同的,所以我们现在同时生活在不断向前的“现代”进步时间理解,和周而复始的“古典”循环时间理解之间。

在这之间,张力就产生了,传统的节日在过节的当代人身上,会存在一种“古今之争”,体现出种种现象。

只有中国的中秋讲“团圆”

齐鲁壹点:您怎样看待我国中秋节“团圆”这个重要主题?

王丁:中秋节在最古的时候,仅仅作为一个月亮崇拜的节庆和仪式,它跟春节是一样的,主题就是“happy”,是一个纯粹的让自己开心的的节日,它不是那么讲究团圆的。为什么后来讲团圆了,它其实是儒家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的统一思想以后,儒家人情伦理根深蒂固的一种表现。

因为“家”的这样一个观念,比如说这个叙齿、长幼,包括五伦,它是需要通过“团圆”来呈现出来的。通过经常仪式性的“团圆”,一种很直观的在场,你才能感受、感悟到“家”和这些伦理的东西。

脱胎于月亮崇拜和月相复返的其他版本“中秋节”在许多其他文明中也有,但我们中国的中秋节是唯一一个有“团圆”意味的中秋节。对比而言,你看西方人就很少讲团圆,他们更多讲个人主义,讲社会契约。中国人是以家为主导,很多人只要离开家,就开始想家了。但在其他文化中,外出漂泊闯荡有的并不被理解为“离家”,而是“闯荡”。所以中国人总是以“家”为中心在聚集意义,以离家的远近来理解自身的真实处境。“家”通过儒家伦理的巩固就成了对每个人来说变化的月相,但它总是在那里,总会有一个圆满呈现的时刻。这就是中国的中秋节从月相的变化与圆满,过渡为家的远近变化与圆满的一个文化机制。

从古至今,这样一种节日“团圆”当中,它在不断地在巩固家的一种文化,不断地重演团圆这个理念,其实也是不断在重演这样一个儒家的这样一个基本的观念。这也是我国的一个特质。

这个时代,中秋节越发像“消费日”

齐鲁壹点:在您看来中秋节在今天,有了什么新的特征?

王丁:实际上现在的中秋节,通过大家讨论的一些问题比如“天价月饼”也能看出来,某些时候这个节日越发变成了一个消费节日。

可以说,在现代“买买买”代替了从神话时代开始,所有的节日都有的一个叫做“狂欢”的意义。过去的狂欢比如跳舞啊,游行啊,到现在欧洲还对这种“狂欢”的传统保持得非常好,比如德国人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过一次狂欢节。我们在古代,中秋节这样的大节日,也有大型狂欢活动。

德国狂欢节。

人类要在节日狂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但简单一点解释的话,就是happy,“让自己高兴甚至放肆”,现代人的买买买取代了过去狂欢这种形式。狂欢还有一个可能不被所有人注意,但很重要的点,就是“在今天不理性是可以的”。就是一种让自己就是超脱一下,放松一下,从而获得一种格外的快乐。比如说今天心情不好,我买了一个之前舍不得买的口红,可能就因此获得快乐。

每年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那种新闻,天价月饼啊,大闸蟹券的水分高之类。但是呢,想想为什么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商家也在利用这种心理。

为什么人人爱“过节”?节日是人类的“出厂设定”

齐鲁壹点:节日对人类是一种必需么?

王丁:为什么人类爱过节呢?从另一个角度说,节日像是人类的出厂设定一样的东西。人类的本质就是会自己给自己创造节日的,比如说像非洲一些原始部落,它可能连文字都没有,但只要有那个部落存在,他们就会给自己创造节日。

我们说动物的本能,他们的“出厂设定”跟环境是高度绑定的;但是人类是不一样,人类是可以迁徙到任何环境当中,所以人类需要超越环境制约因素,在自己的观念当中给自己设定一个世界和时间的节奏。

古人喜欢过节,现代人也很喜欢过节,它其实都透露出一个“节点感”。比如说我过元旦、春节的时候,我就感觉,一年过去了,我又可以重新开始。但是如果你从科学或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你没有从新开始对不对,你还是接着向前的。所以说现代人像古代人一样,它需要这种节奏感,给自己一种喘息的机会。要不然我们会活得很累。人是很苦的,我们要经常给自己放假。当我们平时想让自己缓口气,翻新一下,我们也不可能等过年对吧。所以平时可以搞点小的节日,先让自己稍微喘一下。

古人也是跟我们一样,比如在宋代中秋节就是一个很大的假期。

古老的节日在现代,都会有一种“古今之争”

齐鲁壹点:您觉得关于传统节日的“古今之争”还会有怎样的发展变化?

王丁:不只是中秋节,所有延续下来的古老的节日都面临“古今之争”的问题。

传统这个东西,它不仅要主观观念上面认同,它还要一种客观上面生活方式上的认同。一旦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允许我们继续保有这样的观念的时候,那就会产生一些我们所说的问题,比如说老年人会指责年轻人“你怎么不尊重传统节日”“你怎么不过传统节日了”。在有些年轻人心中,一些传统节日的观念可能会变淡。他可能就觉得今天这是个节日,我可以放松开心一下,但是呢,实际上这个节日你叫中秋节也好,你叫端午节、情人节也好,都是一样的。

其实世界各地也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周末去教堂参观做弥撒。老年人就非常虔诚,而一些年轻人嬉皮笑脸的。一些新教的牧师们,他们不得不把自己搞得很潮,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来吸引年轻人。

这样一种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张力,现代生活和传统节日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我觉得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况。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