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杂谈 > 正文

​一次性看完隋朝的三位皇帝及其生平简介

2024-10-14 02:23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一次性看完隋朝的三位皇帝及其生平简介

一、隋文帝杨坚(581-604),年号:开皇、仁寿,谥号:文皇帝。

大象二年五月(580),周宣帝病危,御正下大夫刘昉和内史上大夫郑译伪造遗诏,让随国公杨坚接受遗命,辅佐朝政。

同年,权臣杨坚以谋反罪为借口,诛杀了北周宗室,清除了政治上的反对力量,也为自己在建立隋朝的道路上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杨坚,在朝中已经独揽了大权,在地方上也已经平叛了三总管之乱,显而易见,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拦他登基称帝。

隋文帝剧照。

于是在北周大定元年二月(581),杨坚由隋国公晋封为隋王,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隋王杨坚。三月,经过杨坚的三次礼让后,最终于三月四日,登基称帝。

杨坚新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五月,杨坚派人害死宇文阐,谥号静帝,葬于恭陵。

杨坚篡权建立隋朝后,是如何一步步的整顿和发展这个封建王朝的呢?

来自北方的威胁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面对北方敌人的虎视眈眈,就意欲消除掉来自北方突厥的威胁,而此时的突厥,也想通过自己的武力讨伐,前去掠夺中原地区丰富的财富、人口以及土地。

对于习惯了跟随季节迁徙的北方草原民族,他们对待中原王朝的一贯作风就是进行武力征讨,以此来取得钱财,哪怕自己的军事实力达不到进攻的要求,他们也会通过和亲这种相对温和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并且这种举措也会达到双方都希望看到的边境稳定。

于是,面对刚刚建立的新型王朝,北方的突厥已经按耐不住想去前去咬下一口肥肉,为了增加自己胜利的可能性。

沙钵略可汗甚至还联合了北方各部,在581年率领四十万人马,入侵了才建立的隋朝。

对于杨坚来说,这场建国后的第一场战争,关乎隋朝的荣辱,为了使他更好的立足,要求他只能胜利不能失败。

在杨坚看来,在隋朝之前的北周王朝,采取的就是和亲的政策,北周宣帝就把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千金公主嫁给了沙钵略可汗。

因此,千金公主对杨坚可谓有着国仇家恨,因为他不仅杀害了她的父亲宇文招,还篡权了北周王朝,所以说突厥的这次进攻可能不仅仅是要掠夺隋朝资源,还有可能是有着千金公主推波助澜。

面对突厥大军的挥师南下,杨坚是怎么化解这场危机的呢?

此时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历史人物——长孙晟,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唐朝初期的宰相长孙无忌,他的女儿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长孙晟剧照。

他为杨坚提出了一个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使得隋朝缓解了突厥的大举进攻。

为什么这种战略举措有着很大的作用呢?因为突厥的内部问题较为复杂。

首先是沙钵略可汗还在汗位时,突厥的内部就有着其他三位可与之分庭抗礼的可汗:第二可汗、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

在后来的继承汗位的问题上,阿波可汗与沙钵略可汗和第二可汗有着不同的看法,而达头可汗则专心经营自己的西突厥,实力强大。

杨坚采取了长孙晟的建议后,一方面给予达头可汗可观的财物,另一方面又在沙钵略可汗的使者面前,表现出更加在意达头可汗的使者,因此在第一次突厥攻隋的战争中,达头可汗并未按照约定一同出兵,导致了沙钵略可汗和阿波可汗的失败,也加剧了他们俩之间本就不和谐的矛盾。

最终在583年,突厥开始内部分化,达头可汗与阿波可汗建立了西突厥的联盟,投降隋朝,并开始在隋朝的支持下反攻了东突厥。

最终在外部压力的影响下,沙钵略可汗于584年也投降了隋朝,在此较为稳定的期间,隋朝还平定了南陈统一了全国。

此后的东突厥的实力已经不允许他进攻隋朝,再经过几番反抗后,最终在611年,东突厥也归顺了隋朝,并由西突厥与隋朝亲近的可汗统领,至此隋朝北方的边境得到了安稳。

杨坚在外部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开始着手处理内部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官制问题。

隋文帝杨坚知道北周的六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想要仿照汉魏的制度,设立三省六部,因此它不仅仅能够提高行政的效率,也是隋文帝经过几十年的政治生活摸爬滚打想出来的一个比较成熟的官制。

三省中的尚书省,是六部的上级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国家的基本行政事务,他们负责官员、户口、礼乐、军事、刑法和工程,并以此为根据,将他们划成吏、户、礼、兵、刑、工等六个部门,也称为六部。

三省中的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政令,同时也是文人的汇聚之地。

三省中的门下省,也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政令,同时还要管理皇城以及负责皇帝的生活起居。

三省六部制确立之后,权利更加集中于皇帝手中,并使得它成为了隋唐两朝三百多年中通行的政治制度,也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提供了借鉴。

因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国家急需大量新的人才,面对这种情况,隋文帝杨坚在587年下诏命令各州举荐人才,通过考试后可以留下做官,这种措施也成为了科举制度的开端。

开创科举制的原因难道仅仅是因为国家亟需人才吗?

显然并不是仅仅因为国家亟需人才,还因为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使得做官只看出身,不看品行操守,也不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很容易产生问题。

再者说,选官的人大多出身名门后,皇帝的权利就很容易会被架空,他们也需要没有什么出身的人才来为自己效力,这样也能够打压名门望族的势力。

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哪些?

当时科举考试的有两门:一个是明经,也就是考生解读儒家的经典,主要考察记忆和博学。另一门就是秀才,它不但要考察文学才华,还会让考生提出对治国的个人意见,比明经要难上许多。

后来在隋炀帝杨广的改进下,设立了进士科,主要负责考察人才对国家治理的意见,这项措施也成为了日后科举制中最为重要的考试科目。

经过隋文帝杨坚的设立科举制,隋炀帝杨广在此基础上的改进,继续完善了科举制度,将选官的标准制度化,选官的过程透明化,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隋唐之后所沿用,直至清朝末年。

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间,锐意进取,积极改革,但晚年变得生性多疑,并听信谗言,废除了杨勇的太子之位,并立晋王杨广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在604年,隋文帝于仁寿宫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于泰陵。

二、隋炀帝杨广(605-617),年号:大业,谥号:炀皇帝、明皇帝、闵皇帝。

杨广剧照。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着手修建大运河沟通南北。

605年,隋炀帝杨广下诏要求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起于洛阳,终于山阳,修建它的目的就是要把黄河和淮水连接起来,这样从洛阳出发的船只就能够直接从黄河走到淮水,中间不必再经由陆路,换乘车马,大大的缩减了运输时间。

隋炀帝杨广修建它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进攻高句丽,拥有了便捷的水运,就拥有了征服高句丽的第一步。

通济渠修建两年后,隋炀帝杨广下旨修建永济渠,目的就是为了震慑高句丽,为了加快修建永济渠,对高句丽发起进攻,朝廷看见参与开河的丁男不够,就把妇女也强制征发到工地上。

有的百姓怕自己活活累死,甚至会砍掉自己的手脚,来冒充残疾人去躲避繁重的徭役。可以说,永济渠的修建完成,完全是用河北百姓的命生生堆砌起来的。

此后,隋炀帝杨广还下诏开凿通往会稽的江南河,这样是以便自己征服高句丽后,仿效大禹在会稽会盟诸侯。

只是隋炀帝没有想到,他所耗费的钱财没有得到回报,而是把隋朝一步步的推向了深渊。

611年,隋炀帝杨广开始下诏征讨高句丽,拉开了三次征讨的序幕。

607年,隋炀帝为了震慑与高句丽勾结的突厥,率领大军北巡,刚好看见了高句丽的使者在突厥,隋炀帝见状便决定出兵高句丽,最终在612年,御驾亲征,总共动用一百三十万兵力和运输辎重的农夫两三百万。

为了从水路进军朝鲜半岛,就需要大量的战船,隋朝的官吏就强迫工匠日夜在水里造船,导致工匠的腰部以下生蛆。

面对如此庞大的开销,官吏们趁机贪赃枉法,这也是导致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后的隋炀帝杨广不顾内部百姓的怨声载道,执意进军高句丽,然而此时的军队士气已经涣散,在进攻的路上,就有士兵开始不断的逃亡。

隋炀帝还想继续进攻高句丽,可惜此时的隋朝,已经处在了分崩离析的边缘,天下大乱,反隋的起义军迭起,四年之后,杨广巡视江都时,被宇文化及及其叛军所杀。

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横施暴政,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暴君的骂名。

三、隋恭帝杨侑(617-618),年号:义宁,谥号:恭皇帝。

617年,唐国公李渊攻入长安,拥立其为帝,义宁二年,隋恭帝杨侑将皇位禅让给李渊,之后被幽禁长安。时年十五岁时,因病去世,葬于庄陵。

自此,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