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杂谈 > 正文

​普利策:不会说英语、逆袭为纽约新闻大亨、40岁双目失明

2024-11-12 08:00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普利策:不会说英语、逆袭为纽约新闻大亨、40岁双目失明

最近读完普利策奖的创办人,约瑟夫普利策的传记,感慨这可真是个神人,可惜早生了150年,科技限制了他的发挥。

本文内容参考湛卢出版的《普利策传》,全书近50万字,爱读书的可以去看。没时间看书的,就往下看吧。

1 逆天改命到美国

普利策是匈牙利犹太人,1847年出生。他小时候家里很有钱,可惜父亲重病后钱都花光了。他妈妈艰苦抚养孩子,后来又再婚。到17岁,普利策不想在家躺平,他决定自己改变命运。

他的决定是到美国当雇佣兵(这是改变他一生的决定),坐着大船到了美国,还能领美元。南北战争期间,他很幸运也没去一线打战,战争后,他在纽约就地解散。

这时候,他无家可归了,打仗时的战友都是一个地方来的,连英语也不会说。满大街都是找工作的兵,他只能去说德语的圣路易斯市碰运气。

2 从卖苦力的到资本家,需要几步

逆袭正式开始! 首先他只能当苦力,比如同时养16头骡子,比如当马夫、服务员。后来,他利用当地图书馆自学英文,又在政府部门帮助下,开始做一些文职工作。

接着,他到圣路易斯邮报,应聘当了记者。这个工作很适合他,任何地方,他敢推门就进,自己找新闻。虽然英语是自学的,但他写的报道很棒。这得益于他之前受过良好的教育。

靠做记者可以养活自己,但没法大富大贵。普利策显然不满足这个定位,他还想从政。感谢当时美国正处在野蛮生长年代,一切都没有固化,各州自己制定宪法。新闻也是为政治服务。议员可以兼职写报纸社论,记者做好了也可以参选。

普利策第一次当州议员的过程十分神奇,当天是个雨雪天,各党派没选好候选人,普利策本来是做会议记录的,刚离开一会。可能是大家开会太累了,有人说,干脆就选普利策吧。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开会的时候,别缺席,缺席准派活。

普利策假谦虚了一会,然后就却之不恭了。不过第二年竞选连任,他就失败了。毕竟他没有什么资历。

和从政比起来,普利策更惊艳的是商业才能。 下面就说说他是怎么从打工人变成报纸老板的。

当时他和报纸老板忙着给大选写材料,这个报纸还有几位合伙人,害怕他们惹事,把报纸搞黄了。当时办报纸和破产都是家常便饭。其他合伙人就商量着卖股份,钱还是揣兜里安全。

普利策就以低价接手了。大选结束后,老板们回到报社,这时候普利策的地位今非昔比了,老板们看他有点不顺眼,又高价把他的股份买走了。

普利策小赚一笔。

接着,他看中一家破产的报纸,这家报纸有美联社资格。他预先找好了买主,再用代理人偷偷把报纸买了下来,2天后交付给买主,印刷机什么的则卖了破烂。2天他赚了5倍。

这些钱够他花好几年的。没有了工作,普利策先是旅游散了下心,接着当起了风险投资人。他给美国工程师伊兹投了2万美元,加深密西西比河的河道。成功后,这个工程获得了政府的投资,普利策按比例拿回投资,又大赚一笔。

晃悠了一圈,普利策还是觉得干新闻适合自己。这次他想踏踏实实的做一份报纸。他选中一家破产的晚报,购买后就和其中一个竞争报纸合并,对方也很聪明,两家报纸合并,一起击垮了剩下的另一家晚报。

接着普利策购买了合伙人手中的股份,成为圣路易斯晚报市场,第一大报的唯一老板。

至此第一个小目标实现,这时候他才32岁。下一步,他盯上了纽约的报纸。

3 所有馈赠都暗中标好了价格

普利策很早就想有一家纽约的报纸了,毕竟圣路易斯只是中西部城市,政治的焦点还得看纽约、华盛顿。

这次他从铁路大王古尔德手里,买下一份亏损的报纸,叫做纽约世界报。古尔德赚钱很厉害,但不擅长卖报纸。但他还是把报纸卖了30多万美元。

由此可见,任何资产都要买核心区域的,想当初普利策买老家的破产报纸,最多只要几千块。普利策哪有30多万呢,他和古尔德商量,来个按揭付款。首付10%,其余4年付清。

不知道他签下合同的时候,怕不怕自己破产呢?

买下报纸后,他首先想故伎重演,找人合并。这次他看上了自己亲弟弟艾伯特。 亲弟弟比他晚2年来美国,在长椅上睡了一阵后,也加入了新闻业。

后来弟弟就直接去了纽约,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现在也有了一家发行规模不错的晨报。弟弟走的是明星八卦路线,而且财务自由,他可没兴趣合并

可弟弟忘记了他哥哥是什么性格,拒绝哥哥没几天,他发现自己办公室的记者们就走了

连亲弟弟都不放过,可以看出普利策的野心和手段。

之后,他拿出了做记者的看家本领,抨击权贵、报道底层人民生活,有热点追热点,没有热点就制造热点。很快把纽约世界报做成了网红报纸。普利策更有钱了。

然而就在他到达声望和财富的顶峰时,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失明了

普利策是工作狂,也是一个对员工及其苛责的微观管理者,常年在煤气灯下加班到深夜。新闻是他的一切。

为了报纸,他可以抛下待产的妻子,睡在办公室。常年辛苦熬坏了眼睛

现在,他永远不能看报纸了。

4 缠斗赫斯特,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失明后的普利策,自然无法改变控制欲。他雇了很多男仆、秘书,在世界寻找绝对安静的疗养地,同时用电报远程遥控工作。

报业的后起之秀赫斯特盯上了他。

赫斯特来自旧金山,比普利策小16岁。其才智、野心都可以说是普利策的翻版。而且他还有一个普利策不具备的优势,家里有矿。

赫斯特的祖上在加州淘金,积累了厚厚的家产。少年赫斯特和IBM的小沃森一样,是个花花公子。但成年后却褪去了浪荡的外衣,成为青年才俊。

他把家里破产的报纸起死回生,然后也来纽约买下一家报纸。巧的是,这家报纸就是艾伯特普利策的。

赫斯特和普利策的对决正式开始了。

两人先是在布莱恩的总统竞选上切磋了一把。赫斯特支持布莱恩,虽然最后竞选输了,但赫斯特提升了报纸销量。

如果普利策年轻10岁,赫斯特绝对占不到便宜。可现在普利策只能通过电报遥控管理,也不能亲自去挖新闻了。只能靠手下的编辑和赫斯特斗,编辑们求胜心切,也就不怎么讲究起来。经常被赫斯特的报纸带到沟里。

本来纽约世界报是一份以社论见长的报纸,虽然不如当时的纽约时报严肃,但基本的素质还在。而和赫斯特斗争后,两家报纸的格调开始庸俗化,再加上割肉式降价,最后连图书馆管理员都看不下去了,把他俩撤刊了。

在新闻界,这一段商斗被誉为“黄色新闻大战”。读者们你们可别兴奋,这个“黄色”是真的黄色yellow,不是你想的那个黄色。

因为赫斯特把普利策的一个漫画编辑挖过去了,这个编辑画的漫画主角是一个穿黄色衣服的小人。两家报纸头版都是这个黄色小人在眼前晃。这么个黄色。

而真正让二人分胜负的是“美西战争”。关于美西战争,因为时间限制,我不多展开了。你只要知道这是美国从地区强国,到世界强国的一场重要战争

更详细的内容,可听我讲书音频,喜马拉雅 http://m.ximalaya.com/weizhubo/13988227

赫斯特和普利策都知道这是一场关系到自己报纸存亡的最重要的新闻,牟足了劲报道。

这时候,家里有矿的优势就显示了出来。赫斯特可以往前线派战地记者,而普利策因为之前的新闻大战,已经亏损很多,无法照猫画虎,甚至只能洗稿赫斯特的头版新闻。

最终,赫斯特通过这场战争把自己的名字和普利策绑在了一起。俩人从前辈后辈变成了同一档次的新闻大佬。而普利策的用户流失,关键是名声也不如从前了。

5 捐钱不如办学校

斗争之后的普利策痛定思痛,他不想和赫斯特这样斗下去了,这样他的名声也不好,报纸还亏损严重。

而且这时候他已经失明几年,四处疗养也没有抚平身体的痛苦,他开始考虑身后事-如此巨大的财富,要怎么分配呢?

他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声誉,他想捐一个新闻学院出来,让记者可以和医生、律师一样受到专业的教育。他还想设立一个新闻、文学类的奖项。

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想捐200万美元给大学建新闻学院。但是在设计具体建造方案时,双方没有谈拢,因为普利策要求组建由美国大学校长组成的顾问团来参与建设。而哥大校长不愿意有竞争大学的校长参与。

中间普利策又和当时的总统罗斯福打起了官司,最终直到普利策死后,这笔捐款才顺利执行。

普利策在遗嘱中,将报纸的股权和管理权,按照不同比例留给了3个儿子,给妻子和女儿设立了信托基金。同时,他特别强调,《纽约世界报》永远不能出售。

然而,类似皇帝希望自己的王朝能万世流传,但终究会失望。普利策的报纸没有挺过1929年的大衰退。他的三个儿子都没有能力和意愿,保留这份报纸,最终报纸被其他报业集团收购。

普利策的报纸现在已经无人知晓,但普利策奖流传了下来。

附:

普利策奖(The Pulitzer Prizes)。是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于1917年设立的奖项,后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被誉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策奖由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是在4月中旬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5月颁奖。

普利策奖包括14项新闻类奖项和7项创作类奖项。新闻类奖项的获奖者不限国籍,但必须在美国媒体中发表过作品;创作类奖项的获奖者则必须是美国公民,仅有的例外是历史写作奖,作品涉及美国史的外籍作家具有获奖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