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诸葛亮为何不采用魏延奇袭子午谷(他给诸葛亮计策是什么)

2023-07-15 15:41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诸葛亮为何不采用魏延奇袭子午谷(他给诸葛亮计策是什么)

魏延“子午谷奇谋”只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为什么不敢一试?许多朋友对“子午谷奇谋”有误解,以至产生各种疑问。

子午谷奇谋

228年春,诸葛亮进驻汉中,与众将僚属商议进军方略。

督前部、丞相司马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主要包含3个步骤。

1、魏延率5000精兵、5000背粮人,沿秦岭南麓,出子午谷,不到10天即可抵达长安。

2、魏延认为坐镇长安的夏侯楙是个垃圾,在魏延突然抵达的情况下必然逃走。而长安城内,只有督军御史和京兆太守(文官)防守。如此,魏延可以夺取横门邸阁的粮食,并获取逃散的吏民留下的粮食。

3、魏国东方的援军集结、抵达,至少需要20日时间。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必然能赶在魏军之前抵达长安,与魏延会师。

如此,咸阳以西,可以一举而定。

不过,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十全必克而无虞”,否决了魏延的计划。

对此,后人长期争论不休。有人质疑魏延计划的可行性,也有人质疑诸葛亮过分保守,更有人论及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的微妙关系,遐想连篇。

个人认为:这些质疑都大可不必。

魏延计划的可行性

没有人比魏延对关陇的形势更为了解了。

魏延长期坐镇汉中,负责主持北线防御。直到诸葛亮亲自进驻汉中,魏延才改为前部督,领丞相司马。

关中,是魏攻蜀的基地,坐镇汉中的魏延当然要对其兵力部署、粮草辎重配置、将帅特点有充分的了解!

而关中到汉中的几条通道的情况,也是坐镇汉中的魏延必须掌握的。

魏延认为多少天可抵达长安,夏侯楙的反应,这些都是建立在其充分情报基础上的。

所以,对魏延会不会在子午谷遇袭的质疑就大可不必了。

魏延提出这个计划,也是抓住了一个特殊的时机。

原本,魏国在西线,设立了雍、凉都督,由曹真担任,指挥关中、陇右和凉州的部队。此外,又设立了关中都督,由夏侯楙担任。

如果是曹真坐镇,魏延是没有什么机会的。

不过,刘备死后,蜀国数年间没有行动,西线魏军防备渐渐松懈,曹真被调回了洛阳。

由此,关中的夏侯楙,成了魏军西线的最高指挥官。

夏侯楙确实是个垃圾,不修武备,性情怯懦。

因此,魏延“料将”,认为夏侯楙不但会弃城而走,而且来不及组织坚壁清野。

同时,可以肯定的是:长安并非魏军防御重点。

自董卓、李傕之乱开始,关中地区遭到了严重破坏,居民多迁徙到益州、荆州。

而据《魏略》记载,自马超之乱后,京兆(长安)民多不务农,连耕牛都没有,周边地区“田又荒芜,人民饥冻”。

可以说,彼时的关中,无法养大军。

而魏国在西线的防御,自曹丕时代起,就是“西固祁山”,重心在祁山,长安更非防御重点。

因此,魏延提出直取长安,既是直击关陇魏军的大脑,也是避实击虚。

不过,魏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报,无论“料将”还是“料势”都应该是靠谱的。

所以,我们不必替魏延担心,担心子午谷有没有伏兵,夏侯楙会不会逃走之类的问题。

执行此项任务的人是魏延,魏延为了自己的判断把自己的命都赌上了,我们有什么好质疑的呢?

然而,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计策,是因为:“子午谷计划”的风险绝不仅仅是魏延那5000精兵。

子午谷奇谋的风险

“子午谷奇谋”的最后一步是:诸葛亮大军与之会师长安,同时魏国东方大军前来。

这才是“子午谷奇谋”的本质:魏蜀双方在长安附近决战!

这毫无疑问,是一场豪赌。

诸葛亮敢赌吗?

汉末三国时期,确实不乏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不过,所有的以少胜多,都是弱势方在战略上找到了限制敌人的办法后,才能施展奇谋取胜的。

官渡之战时,曹操“扼其喉使其不得进”,使袁绍兵力优势无法发挥,然后才能袭其粮道,一举翻盘。

赤壁之战时,周瑜拥有水军优势,使曹操兵力优势无法发挥,才能克敌制胜。

夷陵之战时,陆逊在夷陵-猇亭站稳脚跟,使刘备军“如长蛇之阵”,兵力无法展开···

此时,如果诸葛亮军不只是占据长安,而是攻取潼关、武关,也是可能赌一把的。

然而,即便是按照魏延满打满算的计算方法,诸葛亮最多也只能“会于长安”,不可能控制潼关等地。

在关中平原决战,魏军的兵力可以充分展开,魏国东方的物资、兵马可以源源不断地运来,根本不可能遭到任何限制。

相反,一旦魏军骑兵封锁关中往汉中的通道,诸葛亮军不但补给断绝,连退路也没有,就要交代在这里了!

这似乎是曹睿所期待的事情。

后来,诸葛亮发起北伐后,曹睿表示:蜀国弱小,无非是依仗秦岭之险而守。如今他自己跑出来,正好利于我们歼灭他们!

显然,这种情况下“豪赌”,对诸葛亮是不利的。

诸葛亮的打算

诸葛亮的打算,是“断陇右之臂”。

利用蜀军的山地战优势,切断关中与陇右之间狭长的通道,限制魏军兵力优势的发挥。

同时,魏军在陇右地区的防御比较薄弱,蜀军只要阻魏军于关陇大道,蜀军可以“平取陇右”。

一旦取得陇右,蜀汉不但可以在此屯田,摆脱“蜀道难”对运输的干扰,更可以获取优质的马匹、骑兵资源,一举克服兵种劣势,为下一步北伐打下基础。

遗憾的是,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十全必克”的方略到底还是失败了。

当然,即便如此,诸葛亮军还是能安全退回汉中,风险还是得到了控制。

魏延的调整

此后,魏延对自己的方略做出了调整。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以后每次北伐时,魏延都提出要自带一军,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

显然,魏延意识到:以长安为袭击目标并非上策,只有“会于潼关”,才有实际意义。

认识到问题,及时调整方略,魏延也不愧为一时良将。

只不过···诸葛亮每次都否定了魏延的计划。

平心而论,这个时候否不否定魏延的计划,意义已经不大了。

第一次北伐时,魏国防备松懈,无论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还是诸葛亮“平取陇右”都有一丝希望,此后的北伐中,曹魏加强的防御,蜀军无论采取哪种策略,其实机会都已不大了。

魏延是一员良将。

因此,他提出“子午谷奇谋”,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对一员战将来说,袭取长安,无疑是盖世奇功。

然而,就大略而言,这也意味着蜀军要在关中平原与魏军进行主力决战。

一旦失败,蜀汉的北伐大军,连同诸葛亮本人,都可能交代在长安。

就当时形势而言,这样的豪赌,蜀军基本上没有胜算。

因此,诸葛亮以为“悬危”,采取了相对稳妥,自认为“十全必克”的方略。

其实,以蜀魏双方悬殊的实力,无论是“平取陇右”,还是“子午谷奇谋”,要想成功的机会都微乎其微。

后人感佩诸葛亮、魏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汉贼不两立”的志气即可,不必非此即彼,贬一个捧一个。

诸葛亮,是良相,魏延,是良将,都只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