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古代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秀才是现在的什么学位)

2023-09-14 09:11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古代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秀才是现在的什么学位)

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英俊的考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最终高中状元跨马游街

我们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好像是个人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拿到状元头衔,难度不高呀。

但我们都被影视剧给骗了,为什么呢?因为简单来说,古代科举制度的等级秩序十分严格,秀才是无数莘莘学子一辈子苦苦追求的级别,那么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我们当今的硕士能否轻易过关?今天七弦君就给大家讲一讲有关科举的那些事,不尽全面但是有所思考。

古代用人制度的发展史

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包括春秋战国时代,一般国家都采取世卿世禄制度,王侯将相的位子都是世代相承,但是这样的话很难保证人才的持续输出,因为范围太窄,不能保证官僚队伍的人才的纯洁性。

所以到了秦汉时代,出现了军功爵制、察举制和征辟制,这样就为贫民百姓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活跃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盛行,门阀大族控制了人才的选拔权,庶族子弟无缘官场,社会阶层再度固化。隋文帝杨坚完成大一统之后,为了更好地考核人才,开始采取考试的方式,但不是正式的科举制度。

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度并不断完善,天下英雄尽入皇帝手中。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位期间,科举制度开始不断地完善,直到宋朝近乎成熟。

宋太祖赵匡胤在北宋第一次科举考试中就录用了19人。一直到1905年科举被废,其本质都没有大的改变,作为为朝廷选拔有用人才的唯一途径。

秀才是进入科考的第一步

在古代受教育资源的限制,以及封建思想的影响,考取功名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容易。科举考试分为了四个阶段:童生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和殿试(进士)

要想取得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就必须要先参加童生试,参加童生试的人被称为"童生"

童生试是三年两考,而且过关率很低。考试还分为四场,第一场和第二场是一文一诗。第三场复试一赋一诗或一策一论。第四场复试更侧重对于经史子集的深度理解。

当然这里的童生可不是指青少年,还有可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七弦君记得《聊斋志异》的蒲松龄考了一辈子还是童生。

童生试被录取后才能称为秀才,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考,也就是说秀才是迈入科举考试的第一步。

举个例子,清朝总人口大概3、4亿人左右,每年录取的秀才占总人口的1/15000。每个府院试两年考三次,每次录取25人左右,平均每年37人,每个县5人。相当于全县高考前5名,比现在北大清华的录取率还低。

秀才享受的待遇不低

虽然秀才是最低级的功名,但可以享受不少特权,比如:免赋税徭役、免下跪礼、犯罪不随意受刑、公事直接禀告知县等待遇。

古代服饰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的,秀才也有自己专门的制服,这凸显了秀才在古代的地位;古时候秀才是有特权买丫鬟,只要有钱就可以买丫鬟来服侍自己。

而且很多秀才一辈子考不中举人、进士,当不了官,但也会因为有"特权"而沾沾自喜。

有的人一生只考取了个秀才,但因秀才知书识礼,博学多才,也是民间活跃的特殊阶层,他们可以开私塾,做教书先生,到富有人家做老师,还可以做幕僚等方法来维持生计。

虽然经济不会富裕,但至少有谋生的技能,甚至养活十几个人都不成问题。

秀才的读书量巨大

单是童生试就要有四场考试,而且考试的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古时的读书人即使没能考取个秀才,也必须是熟读四书五经了。

基本必读书目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一共大约65万字,读起来很辛苦。

因此,秀才的读书量巨大,不仅仅是四书五经,还有诗词,歌赋,以及诸多的文章,甚至是熟练背诵,能深度理解体会其中的含义。

秀才虽然处于科举链的底端,但秀才已经是饱读诗书,经过层层选拔的顶级精英人才了,绝对是出类拔萃。

当今全国每年有近千万的考生,清华、北大只有每年7000人的本科生录取名额,平均录取率为0.07%,也就是说大约每一万考生中,仅有7个人能被清华、北大录取。

据统计清朝一共出现过46万个秀才,平均每年1700多个,与北大、清华7000的数字还差好几倍。

从结果来看,古时的秀才远远高于现在清华、北大的本科生,相当于优秀的硕士或者博士的学历,难怪可以拥有那么多的特权,虽说很多落得"穷秀才"的称呼,但足以证明秀才也是相当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