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生活 > 正文

​一位日本人,历经20年直到去世,拿出了全部身家,为了中国治沙

2024-11-06 13:46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一位日本人,历经20年直到去世,拿出了全部身家,为了中国治沙

很多人不知道,即使在当地现在也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个日本人和他的事迹。

在中国有雕像的人很多,但是生前就建造雕像的很少,而且还是中国人为感谢纪念一位日本人在他生前就建造的,仅此一位。

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两次接见、获官方认证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获得的国内国际荣誉更是无数,可以说为中国的的治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人类的治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镕基总理曾特意在公开场合提到远山正瑛并感慨地说:“一个92岁的日本老人来中国治理沙漠,他很伟大!我们应该向这种远山精神学习啊!”

远山正瑛(1906-2004),毕业于京都大学农学系,曾任鸟取大学农学系教授,日本沙漠实践协会会长、日本著名治沙专家、日本鸟取大学名誉教授,农学博士。在日本远山正瑛被誉为“沙漠之父”。 2004年2月27日,远山正瑛因肺炎去世,享年97岁。

远山正瑛生平:

1906年出生于日本山梨县富士吉田市。

1934毕业于京都大学农学系,后曾任鸟取大学农学系教授。

1935年9月,从京都大学毕业并获取农学博士,受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的指派来到中国留学。因为他从小就对儒学对中国文化异常感兴趣,这次远行令他兴奋不已。

从北京开始,他对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宁夏等6省进行为期2年的考察。

1936年8月,计划从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坐马车向西沿着黄河前往宁夏考察。作为一名农业学者专家,看到当时的中国大西北寸草不生,漫天风沙的景象,感叹不已就想用自己的学识改变这里的环境。

途经包头时,当时这里除了陆地交通还有黄河码头,交通十分便利,环境非常符合沙漠治理的试验工作,便以“袁瑛”这个名字在包头郊区用30块大洋买下一块试验田。

可惜,在他正欲大展宏图之际,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见了太多的惨无人道,良心让他不忍直视,不愿助纣为虐而又无能为力只能回国。

回国后继续开展研究1942年他在日本鸟取机场附近的湖山沙丘一角开始了治沙实验工作,希望能使沙丘变良田。他和他的团队成功的在这里种出了西瓜、白萝卜、芦笋等农作物,把这块沙丘改造成可耕种的良田。

最终日本24万公顷沙丘在远山正瑛手里得到有效治理。最后还留下了一公顷沙丘作为纪念警醒和教育学习作用。

也因此在日本远山正瑛被誉为“沙漠之父”,美国《明星》杂志称誉他为“日本沙人”。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退休的远山正瑛毅然决定致力于中国沙漠研究,开始计划考察在中国治沙。

1984年,78岁的远山正瑛在日本组成“中国沙漠开发日本协力队”,自任队长。自此,远山正瑛开始了在中国长达十余年的治理沙漠的漫长历程。

经过他的研究计划,到中国前,远山便已对中国的沙漠有了初步的认识。

1985年来到中国后,经与中国政府相关方面的沟通,远山正瑛与中国科学院甘肃省兰州市沙漠研究所达成协议,决定在腾格里沙漠的沙坡头地区进行葡萄栽种实验。

在日本沙漠成功经验,让他在腾格里沙漠的沙坡头地区进行葡萄栽种试验的过程很是顺利。

葡萄种植成功后,叶子和果实落地后又变成了价值极高的肥料,这些肥料让当地的沙漠地带开始有了土壤。如此周而复始,沙漠逐渐变成一块可以耕种的良田。最终,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次成功让远山正瑛大受鼓舞,于是在1990年他又将目光转向了更为贫瘠,沙漠化更为严重的内蒙古库齐沙漠地区,是中国第七大沙漠。

经与内蒙古政府沟通,最终远山正瑛将治沙点试验地选在了库布齐沙漠的恩格贝。

“恩格贝”在蒙语中是“平安吉祥”的意思,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库布齐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北临黄河,南依鄂尔多斯高原,历史上这里也曾是绿草如茵。后来由于过度垦荒放牧及滥砍滥伐,到近代这里成了一片荒凉的沙漠地带。

在远山正瑛来到这里前,我国政府就已经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1978年就开始了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恩格贝地区所属的伊克昭盟当年还没有发现煤炭资源,在内蒙古还是一个比较穷的盟市,而且那个年代我国各地地方政府普遍缺少资金,尤其是治沙这种需要大规模支持力度的生态计划没有国家的支持很难有成效。

1989年,当时羊绒的原绒价从16元/公斤飚升至160元/公斤,被人称为“软黄金”,经济价值巨大,鄂尔多斯羊绒集团花了12万元买下了恩格贝30万亩荒漠。计划要在恩格贝建立种山羊繁育基地,集团副总裁王明海带领人马进沙漠。先后投入600万元在沙漠中也只换来点点嫩绿。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公司决定撤出恩格贝! 而此时的王明海,却再也割舍不下这片荒漠了。辞去待遇丰厚的集团副总裁职务,承包恩格贝,治沙还绿!

远山正瑛在1990年来到恩格贝实地考察,当时他已经84岁。远山正瑛被王明海他们艰苦的治沙经历所吸引,决定就此贡献他有限的人生。

当时的库布齐沙漠年均降雨量仅250毫米,不足一瓶矿泉水的量。 仍然是荒凉的可怕,一桶水难倒英雄汉,连电都没有通上。一碗米饭半碗沙,放学回来找不着家。没水没电,遍地黄沙,哪能看见一点点绿草草。

为了增加存活率,一棵树苗种植后至少要浇上六桶水往返12次才能完成。而且,在种植前,树坑的深度和宽度、树苗之间的距离必须符合远山正瑛制定的标准,曾有志愿者疏忽,在挖一个树坑后深度少了几厘米,当场被远山正瑛看到严肃批评。当时会有当地领导过去视察,也要被正在植树的远山正瑛晾在一边。

治沙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大量的金钱,为了给恩格贝治沙,回国变卖了自己老家的祖产,他奔赴日本各地进行演讲,为争取到更多日本公众的支持,组织8名儿童组成了“绿色少年沙漠黄河学习团”四处活动并以他们为题材拍摄了《让黄河披上绿装》的电影,在全日本播放。他还经常上日本的电视台节目,以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中国的沙漠治理,告诉日本民众治理中国沙漠就是在保护日本的环境。

他还号召日本民众“每人每周省下一顿饭”, 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支持中国的绿化事业,并发誓:“请相信恩格贝一定会变成绿洲,今生今世,不治沙成功,我绝不离开恩格贝,不然我就从日本最高的楼上跳下来”。同时他认为中国对日本是有恩的,日本应该为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赎罪。

经过他多年不懈的努力,截止1995年,已经有24支从日本到中国的绿色协力队,他们全部自费买工具、树苗到腾格里沙漠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苗,这些树苗最终染绿了一片又一片的沙漠。

1998年9月29日,中国政府向46名对中国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颁发“友谊奖”,他是获奖者中年龄最大一位,受到了钱其琛副总理的接见。

就在获奖后,政府邀请所有获奖者参加由朱镕基总理主持的国庆49周年招待会的。

但是,获奖当天恰逢日本协力队要去恩格贝植树,所以他当天领奖后便立即返回恩格贝同队员们植树去了,没机会见到朱镕基总理。

获奖后第二天,在国庆49年招待会上朱镕基总理在接见与会专家时,他特意提到远山正瑛并感慨地说:“一个92岁的日本老人来中国治理沙漠,他很伟大!我们应该向这种远山精神学习啊!”

之后远在恩格贝的远山正瑛得知朱镕基总理的评价后,他说:

“我本来不是为了赢得朱总理的表扬才回到恩格贝的,我只不过坚持了自己的信条而已,那就是不论有什么情况,现在绿化中国的沙漠才是我的第一目标,我把这叫做“现场第一主义”,干实事的人,不应该脱离自己的目标四处游离。”

2002年,已经95岁高龄的远山正瑛回日本过年时摔坏了腿,之后不顾腿伤就要返回中国,刚到恩格贝,就摇着轮椅直奔试验田,这种精神,这种行动,这种无私,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做到!

2003年,96岁的远山正瑛,被授予有着“亚洲诺贝尔奖”之称的“拉蒙·麦格赛赛奖”。 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这样说道:“日本自卫队应该放下枪炮拿起铁锹,去中国的沙漠种树!”

2004年2月27日,远山正瑛因肺炎去世,享年97岁。

他曾经说过希望自己能活到130岁,这样就能有足够时间帮助中国治理好沙漠。

在他的影响下,当时就有几千人不远千里多次来到中国植树治沙,在他逝世后,此前一直跟着远山在中国植树造林的一个叫安田的日本志愿者,毅然放弃自己在日本的事业,继续完成远山正瑛的遗愿。

远山正瑛先生去世后,当地政府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地为他修建了纪念馆,陈列着他部分资料和实物。远山正瑛纪念馆外围长9米,深9米,象征他终年99岁。

他的一半骨灰被撒在恩格贝的土地上。

荣誉的一生:

在他79岁高龄之时,义务到中国的治沙,整整20年,直到逝世。足迹遍布中国的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地。

从83岁到97岁时,每天在中国的库布奇沙漠恶劣的环境下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共有335批6600余名日本志愿者来恩格贝自费参加了沙漠的植树。

到了2001年种下树木300万棵,染绿黄沙4万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个人种树最多的纪录。

远山正瑛被聘任为库布其沙漠恩格贝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总指导,被中国政府授予“友谊奖”还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荣誉市民” “中日友好使者”称号和“骏马奖”、 “拉蒙·麦格赛赛奖”、联合国 “人类贡献奖”。

最大的荣誉,经过多年的发展库布其沙漠得到了根本控制,现在恩格贝已经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自治区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个日本人为了我国治沙事业,自掏家产,不计回报,无私奉献,古往今来,试问还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