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杂谈 > 正文

​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文体

2023-11-07 17:31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文体

这只是一家之言。本人曾热心于辞赋、骈文之作,知道李斯也是一代文豪,凛凛然高不可攀,与庄子、孟子、韩非子一样,都是我十分崇敬的文学大家。但是就辞赋、骈文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还是屈原、宋玉,接着便是李斯的老师荀况更有代表性。撇开比骈文更早的辞赋,单说骈文初祖的话,那也应该是荀况,如果说李斯的《谏逐客书》是“骈文之祖”的话,那么荀况的《劝学》才是“初祖之祖”。

骈体文以双句(骈,二马并驾,取其“成双”之意)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我们来比较一下《劝学》与《谏逐客书》的俪骈风格有什么不同:

《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谏逐客书》: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两文章的铺陈、排比、比喻是不是很相似,甚至李斯的“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有可能都是从荀况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化来的,至少,他以韩非一样,都是荀子的学生,深得荀子文章写作的章法风格。

如此如出一辙的骈章俪句,为什么却视而不见呢?我想这大概是出于对抗当时盛极一时的散文大宗“桐城派”的需要,顺便也为本家先祖正名分、争荣光吧?因为李兆洛所处的嘉靖道光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变法图强的呼声甚高,因此祭出法家代表人物李斯 可能也是其用以之一。

当时,桐城派姚鼐编选了一部《古文辞类纂》,所选文章都是唐宋散文,因此桐城古文再一次风头大盛。李兆洛是有感于《古文辞类纂》的影响,便编选了《骈体文钞》以与《古文辞类纂》相抗衡,他的选文重点在在唐代以前的骈文,意在展示骈文曾经的辉煌。

但是在李兆洛这部书里,“骈体文”并非先秦之后,南朝时期正式形成的那种严格意义上的“骈四俪六”的独立文体,而是包括部分散文,甚至诸葛亮的《出师表》、司马迁的《史记·自序》等也被收录进去。之所以散、骈不分,在他看来,秦汉以上文章都是 “骈体”,散文只是唐宋以后才有的。

我也曾十分喜爱辞赋骈文,所有推崇辞赋骈文的观点,一概持积极支持态度,就是因为自己喜爱。但在当下的快生活节奏,迫使文化不得不“快餐”起来,因此常有慨叹,见

李兆洛如此推崇骈文,当然十分高兴。只是把《谏逐客书》列为骈文初祖,还是有点不能完全接受。

骈文,我们都知道,主要的形式就是追求句式对称。《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