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杂谈 > 正文

​改革开放初期文艺作品图片 改革开放初期文艺作品是什么

2024-02-18 08:55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改革开放初期文艺作品图片 改革开放初期文艺作品是什么

【开栏语】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开放的开始。以此为起点,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这四十年里,在文化、艺术、娱乐、体育领域出现了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这四十年,是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也是商业大潮蓬勃发展的年代。

新京报独家专访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体娱领域的四十位“先锋”人物,他们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创新和耀眼的成就,他们见证着时代的改变,也引领着时代的发展,他们都有着过人的魅力,也经历了精彩的人生。新京报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陆续推出这些改变了时代的“先锋”人物专题。

杨澜 有权利去尝试失败,也是一种自由

出生于1968年的杨澜,几乎每一步都踩在时代变革的节点上。1986年,在国内“走出去”的热潮之下,她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希望在国际贸易或文化交流领域找到发展机会。然而1990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社会招聘,让非播音专业出身的杨澜一下踩进了媒体行业,争取到主持《正大综艺》的机会,并在1994年成为中国首届“金话筒”奖得主。

正在事业风生水起之时,杨澜却选择逆流而上,1994年她毅然离开央视的“铁饭碗”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并在1998年推出中国首档深度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这档节目至今已访问过全球近千位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精英翘楚。杨澜同样也是中国较早的文化企业创业者之一。1999年她与丈夫吴征创办了阳光媒体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在杨澜看来,无论是《杨澜访谈录》的诞生,还是阳光媒体集团的建立与发展,每一次开创性的尝试,都离不开改革开放后,时代给予个体的无限可能性,“在这个环境下,虽然没有人能够保证你成功,但你开始有权利去尝试失败。这也是一种自由。”>>>

陈铎 《话说长江》走出的第一代电视主持人

中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早期称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黑白电视,9月2日正式开播,这是中国电视事业的开始。

1958年7月,19岁的陈铎高中毕业后,9月进入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工作,成为我国第一批电视工作者,见证亲历了中国电视的发展。

陈铎最初因为“不能保卫祖国”并不想从事电视行业,没想到后来却一干就干了一辈子。在陈铎的职业生涯中,曾任演员、编辑、导演、摄影、配音、解说等,参与了电视剧与文艺节目的制、播、演等工作,算是干遍了广播电视行业中的各个领域。

1983年,陈铎和虹云主持的25集专题纪录片《话说长江》曾在央视创下了40%的收视纪录,是央视二十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收视率最高的一部。陈铎也因为儒雅的形象和亲切的解说,成为一代著名的播音主持人。>>>

林兆华 导了三十六年戏 最想“中国学派”得以传承

在中国文艺领域,电影、电视、戏剧,甚至网剧、综艺中,有千百位从事导演工作的人。但有资格以“大导”两个字指代,而且毫无争议的,只有一位,他就是戏剧导演林兆华。

从46岁开始执导戏剧,到今年82岁。36年间林兆华独立执导了60多部戏剧、歌剧、戏曲等作品,此外合作、跨界执导的作品近20部。

他的创作力如此旺盛、创造风格如此独特、创作密度又如此惊人。自有了林兆华,中国现代戏剧的样子改变了。

1982年北京人艺排练厅《绝对信号》的试验演出,林兆华手上一只手电筒当追光,观众席地而坐甚至坐在了角落不用的景片上,这之后林兆华为中国戏剧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人们看到了一种更为自由的舞台表演,该戏也被视为是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开端。

林兆华此后多次打破传统舞台观演关系,观众惊艳“原来戏剧还可以这么演”:他在舞台上养过马;在人艺召集过隔壁胡同工地的百来号民工上台演戏;为了排演《樱桃园》承包过一片果园……>>>

梁天 他曾代表80年代“城市后进青年”

梁天的单眼皮、小眼睛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观众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喜剧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时至今日,他在《我爱我家》中的经典表情包依然在各大社交平台广为流传。作为一个作品产量不是很多的配角演员,三十多年来,他仍然时不时被拉回大众视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演绎的角色引发了当下都市青年的情感共鸣,那种玩世不恭、懒散自在的状态正是很多都市男女心之所往的。

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陈佩斯的喜剧、王朔的小说对梁天的影响很大,再加上他自身带有的独特气质,他绝大多数角色都是一些“不务正业”的胡同串子,比如《二子开店》里与二子合伙开店的无业青年麻杆;《顽主》中与于观、杨重合开“三T公司”的无业青年马青;《喜剧明星》中一心想成为大明星的售货员梁子;还有《我爱我家》里那个整日游手好闲,无远大志向的贾志新。这些角色,其实也正表现了改革开放之后很多社会青年的真实状态。“后来有一个对我的定位,我觉得比较能接受,就说梁天是八九十年代城市后进青年的典型代表。”>>>

网络改变雪村,音乐不再只负责抒情

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句忘不掉的旋律:“俺们那旮都是东北人……”

2001年,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似乎都能哼上几句《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借助网络,传遍大街小巷的这首歌,引起了网络flash动画的创作热潮,在几个月里滋生出数十个版本的动画作品,更使其创作者兼演唱者——“雪村”,迅速为人所知。

至今,雪村仍被誉为“网络歌手第一人”。

很多人认为,“网络歌手”这四个字,和阳春白雪、高雅艺术挂不上什么边儿。但其实,雪村出身于书香门第,还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的高材生。同时,雪村的兴趣也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在电影、电视剧中常出现他的身影。

但也许是当年那首歌的“后劲”太大了,至今人们提到他,想到的还是那句“翠花,上酸菜!”

这样一首风格鲜明且红遍全国的歌,也为雪村带来了烦恼——从此人们对他以及他的音乐有了固定的印象。经常有人找到雪村,想请他再创作一首“像《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那样的歌曲”,这令雪村哭笑不得,因为在他看来,《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并不是他的风格,“我觉得包子重要的是馅而不是皮,歌词就是那个馅。我是没有风格的人,因为我的歌什么风格都有。”>>>

谢飞 改革开放头十年,学会拍人性的复杂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谢飞比同时期的导演起步要稍晚几年。1979年,《小花》(张铮、黄健中执导)、《生活的颤音》(滕文骥、吴天明执导)等影片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生机。四年后,谢飞才独立执导了自己的首部影片《我们的田野》。虽然起步晚了些,但谢飞却后来居上,之后陆续推出了《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等佳作,特别是后两部作品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1965年谢飞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就一直留校任教,张艺谋和陈凯歌等都是北影改革开放后恢复招生的第一批学生。1992年9月,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2月,谢飞导演的《香魂女》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93年5月,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又斩获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一年之内,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全部被谢飞师徒三人承包了。在谢飞看来,“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在思想和美学表现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60岁之后的谢飞逐渐退出了创作领域,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最初只是使用“豆瓣”“微博”记录看片心得的谢飞,成为拥有大量粉丝的老“网红”,被网友称为“最大牌网络影评人”,谢飞本人对此既开心又谦虚,认为网友写影评的水准比他还要好,“有很多影迷,他们对片子的分析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得可细啦。”>>>

白岩松 《东方时空》就是对的时代里本该做的事

白岩松1968年出生在一座边疆小城,在他十岁之前没有勾画过什么未来,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1985年,他考入北京广播电视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来到北京。时值中国快速改革的年代,校园里涌动着理想主义气息。那时白岩松喜欢朦胧诗和摇滚乐,大学毕业后原本想创办一份流行音乐报纸,却阴差阳错地被正在招兵买马的《东方时空》“相中”。

1993年5月1日,央视新节目《东方时空》在早晨亮相。在这之后的日子里,台前幕后的那些有活力的人开启了中国电视“把宣传变为传播”的变革,它改变了观众打开电视的时间和收视观念,开创了电视新闻人的先河。《东方时空》的开播,让电视人站在观众的角度上去看待新闻。“关注老百姓”是其最核心的理念,把电视台采访者和普通观众之间的视角拉为平等,是其最大创举。新闻改革的实验正从这里开始。

在白岩松看来,《东方时空》的诞生和改革开放密切相关,“没有邓小平南巡,就没有《东方时空》。”上世纪90年代初,思想和社会空气重新活跃起来了,改革开放中间的每一个举措,都会带来个人和集体命运的改变。>>>

陈明 从深圳酒吧驻唱开始,做流行乐开垦者

1994年对于中国流行音乐来说举足轻重,原创流行歌曲开始井喷式发展,诞生了“94新生代”:南有李春波、陈明、杨钰莹、毛宁等,北有陈红、陈琳、谢东、孙悦等。

作为“94新生代”南方阵营的主力唱将,陈明素有“南国歌后”之称。在改革开放40年中,她留下了《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快乐老家》《等你爱我》等诸多经典歌曲。自上世纪90年代初步入歌坛,陈明作为国内第一批签约歌手,在亲历了中国原创流行音乐的数载沉浮后,至今仍是音乐界活跃的实力派歌手之一。从1993年首张专辑《相信你总会被我感动》到今年的《在未知命运的河流上》,无论是在卡带盛行的年代,还是数字音乐的今天,她的作品都拥有着傲人的质量,以及极高的流行性与传唱度。陈明说,如果没有那个时代音乐人的努力,也不会有现在流行歌坛的繁荣。>>>

翟俊杰 打破领袖由特型演员包办惯例,创新主旋律电影

1986年,翟俊杰的第一部电影,与杨光远联合执导的《血战台儿庄》上映,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将镜头聚焦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电影,开启了军事历史题材打破“模式化”“概念化”的先河。

此后,翟俊杰三拍“长征”,力排众议起用了早年有“奶油小生”之称的唐国强来饰演毛泽东,是中国影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必须由特型演员饰演领袖人物的惯例。

他在《大决战》中,改变了一直以来对蒋介石的脸谱化刻画,在《我的法兰西岁月》里,首次用青春偶像片的手法拍摄革命先驱的年轻岁月,在《共和国不会忘记》里,直接描写了国企改革经历的阵痛,“在当时是很前卫的”。

在翟俊杰看来,这些题材上、艺术手法上、思想主题上的种种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放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不可能的”。

如今已年过七旬的翟俊杰,努力保持着与时代的同步,充满对于当下青年流行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了解时下最热销的化妆品品牌,也了解“萌萌哒”“么么哒”的意思,翟俊杰十分感恩改革开放为电影带来的繁荣的进步,也保持着警惕,“不能忽视近几年的浮躁现象,比如电影被资本绑架、演员高片酬、泛娱乐化、低俗化等,要坚守底线、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