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杂谈 > 正文

​明朝是怎么灭亡的?明朝灭亡的那些真相

2024-10-31 10:41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明朝是怎么灭亡的?明朝灭亡的那些真相

明朝有一批有能力的文官,他们为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明朝军队强,名将不少。明朝制度不错,但跟不上形式的变化以及执行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灭亡实乃气数已尽,最终1644年灭亡。每个朝代的灭亡都是有一定的原因,或者被某些人摧毁,那么明朝是怎么灭亡的?明朝又是被谁灭亡的呢?下面未解之谜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看看关于明朝灭亡的那些真相。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长期两线作战

明朝之所以灭亡,在于长期两线作战。

首先是北方:明朝自开国以来就与蒙古人作战,开始还能占到上风,后来就被蒙古人压着打,连皇帝也被俘虏了去,如此打了两百年,明朝国力损耗很大,与蒙古人签订了《隆庆和约》,赔了不少钱财,边境才稍微安宁一些。谁知蒙古人刚消停点,女真人又兴起,从此明朝直到灭亡,也没有缓过气。

其次是南方:明朝建国之初,东南沿海就有倭寇骚扰,虽然规模不大,却着实让明朝头疼。为此,明朝搞了个“不征之国”,主动向日本示好,希望缓和双方矛盾,日本却不闻不问。后来,明朝又搞了个郑和下西洋,想“耀兵于异域”,以此震慑日本人,谁知日本人仍然不买账,骚扰规模越来越大,而西洋各国又争着上门讨赏,明朝只好收缩防线,再不搞什么下西洋了。明朝中期,倭寇势力坐大,深入江南各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幸好明朝有个戚继光,在东南沿海作战,日本人才渐渐收敛。日本人消停了点,西洋人又趁虚而入,占了澳门、澎湖、台湾。此后明朝直到灭亡,也没能驱逐西洋人。

明朝从建国之初,其正面北方先有蒙古,后有女真,成为明朝的大敌。而在明朝的背后南方,先有倭寇,后有洋人,是明朝的隐患。终明一朝,始终陷于南北夹击之下。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学术

顾炎武在明亡后既参加抗清斗争,又对明亡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沉痛的指出:明不亡于盗寇,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

顾炎武此说一针见血,指出了明亡的内在原因,并不是因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也不是明末的朋党之祸,而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颓败而一发不可收拾。前两者都是外因,是标,而后者才是内因,是根本。

晚明社会,士人大多信奉“心学”。王阳明初创“心学”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宋儒理学。他针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调,提出了“致良知”三字。他要求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求用通俗简练的语言去阐释伦理道德。王阳明开始肯定个体的独立存在价值,变宋儒“捆缚如楚”的被动接受为“轻快洒脱”的自我感悟;也不再象程朱理学那样唯重抽象思辩,而是立足于显示生活,主动承担对“愚夫愚妇”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阳明的“心学”客观上起到了“放纵人欲”的实际作用。于是明代中期以后,知识阶层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提出的思想观点,淋漓尽致地发泄满腔怨恨,无所顾忌地追求狂放不羁的名士风度,顶着“伤风败俗”的骂名创作“淫词小说”。

到明代后期,王阳明“心学”进一步分化。其中所谓“王学左派”更是明确肯定了“人欲”存在的合理性,不但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亦偏离了王阳明的轨道,所谓“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至于“异端之尤”的李贽,更是猛烈抨击程朱理学,认为《六经》《论语》《孟子》都是后人编造而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数也”。当时李贽的学说,产生了惊世骇俗的社会影响:海内无不读先生之书,无不欲尽先生之书而读之者。读之不已,或并其伪者而亦读之也。

从上可以看出,王学特别是王学左派在反对宋儒理学的极端时,自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纵人欲。

人欲放纵容易,要收敛就难。各种清规戒律要普通人去遵守,势必会造成了许多“假道学先生”。但人们一旦找到了纵欲的理论,甚至形成了放纵欲望的社会风气,想要匡正就更难了。明末社会“好货”和“好色”形成了社会的潮流。一方面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择手段。社会上的那些骗子采用的各种方法,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同类骗术的祖宗,应有尽有,为了物质利益而无所不用其极;士人们也毫不逊色,如“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善于撰写祭文。其文价甚高,且一定须预付定金才肯下笔。他有位朋友父亲逝世,想找他帮忙写篇祭文。几天后,文征明竟异常痛苦的找到那位朋友,说:“你就先拿一锭银子放在我案头,这样我才能看着它写出祭文来,写完之后,我就把银子还给你好不好?”这则故事虽然出自野史,但也能反映当时社会士人的普遍心态。另外就是纵情声色,社会各阶层都趋之若鹜。在明代后期的那些拟话本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通奸、狎妓、集体淫乱等。

于是晚明社会风气败坏而不可收拾,士人们在愤激焦躁中如醉如痴。社会之糜烂,比《金瓶梅》中描述的毫不逊色。就是当时主张“寓教于乐”的冯梦龙,在其“三言”中也能发现许多这样的记载。虽然冯梦龙的主观意愿有劝导的目的,却在客观上反而起到了引导作用。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冯梦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小说起到的实际社会功用,最后在忧愤中吐血而亡。

可见,社会主流思想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一个人际关系极度紧张和社会秩序异常混乱的社会中,统治者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思想引导,那么明朝的灭亡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啊!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粮食耗尽

读过不少明史,包括《明朝那些事儿》,发现一讲到明朝灭亡,都大义凛然说,罪在政治黑暗与制度腐败。这结论,你要琢磨,属于“帝国行政史”,其实大而无当,不怎么靠谱。

明代灭亡,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农民军。农军哪来的?来自陕北延安。李自成与张献忠都是陕北人,骨干也以陕北饥民为主。

为何陕北闹饥荒?因为地主兼并土地,民不聊生?不对。陕北土地贫瘠,以小农为主,地主不多。他们没比普通农民多几亩地,要是闹旱灾,他们也一样束手无策。其实,饥荒的原因很简单:明末人口逼近2亿,而粮食增长的空间耗尽,难以负荷,各方面都出现崩溃的征兆。

与此同时,西北(特别是陕北)的军人及预备役军人很多,是明军的兵库。全世界,军人都是必须安抚的,就是现在美国,招公务员也优先照顾退伍军人。然而,西北明军活得实在很惨。崇祯时,都督卢象升巡视边防后给朝廷汇报西北军人惨状:“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实际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队因为欠饷哗变的屡见不鲜。

难道明朝官员没脑子,故意开罪军人?不是。农军起义之初,总督杨鹤计划招抚,出粮赈济。农军一听政府有粮食补助,便偃旗息鼓,招抚受降,不闹事了。但陕北多少人,多少张嘴,政府赈济得过来?本来赈济就杯水车薪,再碰上克扣,“所救不及十一”。最后陕北义军卷土重来,席卷南北,也就天下大乱,不可收拾了。

如果农军是普通农民,政府或许可以动用职业军人击败,但农军的骨干也是职业士兵,明军就打不赢了。原因很简单:同为职业军人,一边是有饭吃的官军,另一边是快饿死的叛军,你说谁的斗志强?而且,官军也闹粮荒,不少官军跟农民军打着打着,饿极了,也造反了。

这个现象,人类史上叫做“马尔萨斯问题”。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必定高于粮食供应,最终导致人类大危机。而且他认为,这个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就算粮食暂时增长了,人口也会跟着增长,但粮食不可能永远增长,因为土地和产量必定有限。那怎么办?一种办法是节育,马尔萨斯赞成这办法,但在避孕药和避孕套之前的明朝,节育只能当作社会奇谈。另一种办法,马尔萨斯也说了,但不赞成,那就是打仗,互相杀戮,杀到最后,人死得差不多了,残存者又可以继续生活。

很不幸,大明帝国只剩下这条路。

饥荒引发叛乱,反过来,叛乱又破坏秩序,秩序一乱,种粮食的人也就少了。这样便是恶性循环:越乱,越没人种粮食;越没人种粮食,越乱。据记载,义军狠,官军也狠,双方疯狂抢粮,叛乱席卷的四川,最后吃光了粮食,吃光了农民,最后部队内部互相残杀,吃自己人的肉,惨不忍睹。

除了节育与杀人,大明帝国就没有别的解救办法?

答曰:有。正在这时,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那就是花生、玉米、番薯、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当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进行。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如番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辣椒等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

对欧洲人来说,最重要的是1588年到来的马铃薯,马铃薯最先到达爱尔兰,而且来的正是时候。爱尔兰不适宜谷类生长,粮食问题向来严重。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英国人又殖民爱尔兰,把好耕地抢走了,爱尔兰人只能在缺水的贫瘠土地上种点东西糊口,经常闹饥荒。马铃薯改变了这一切。爱尔兰人发现,贫瘠的土地种出的马铃薯足够养活家人和牲畜,而且不费什么力气。于是100年间,爱尔兰人口从300万猛增到800万!德国、俄国和法国也大力种植马铃薯,从而结束了欧洲北部的营养不良症和周期性饥荒。原先,欧洲政治中心一直在南方,因为小麦在这里长得很好,马铃薯的出现导致了欧洲政治力量的北移,这种影响持续到今天。

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则是花生、番薯与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这些作物,今天讲起来平平常常,当年却相当于好几个“超级袁隆平”接连问世。比如,番薯耐寒,耐涝,耐碱,适应各种土壤和环境,抗虫能力强,产量极高,据记载:“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而且一年可种数季。明代较好的水田也不过亩产720斤左右,平均亩产不过240斤。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土地养活的人口可以增加好几倍!多出来的田改种其他作物,又能养活更多的牛羊猪狗。土地出产的粮食和肉类大大增加,人口膨胀的压力也就大大减轻了。

花生约1530年到达中国,玉米是1531年,番薯则是1593年。它们到达中国东南时,明末大战乱还未开始。如果崇祯皇帝真有眼力,发现这些高产作物的价值,及时引种到西北,缓解极度紧张的粮食问题,或许可以避免1644年的灭亡悲剧。

真正吃到大馅饼的是清朝。正是清朝的大力推广,这些高产作物才遍植中国,导致从西汉末到明末从未超过2亿的中国人口,在乾隆六十年达到前所未有的2.9亿!

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们的基础,不是什么帝王将相,而是玉米、番薯与花生,这就是“粮食政治学”了。读史者不注意及此,整天揣摩帝王将相,那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网友分析

有人说,大明亡于反腐。有人说,大明亡于没给李自成一个能上访的渠道。还有人说,大明亡于魏忠贤乱政。而崇祯皇帝的哥哥,木匠天才朱由校,临终嘱咐比自己小五岁的弟弟时,却说魏忠贤[可计大事]。

魏忠贤肯定不是个好人,其人党同伐异,残忍恶毒。但魏忠贤对运营腐败的王朝体系,还是有一定能力的。魏忠贤曾经起用在辽阳战败后备受责难的熊廷弼,曾经抛开私怨推荐赵南星等能臣。魏忠贤主政期间,辽东的局势也能保持平稳。由此可见,这位木匠天才的明熹宗,还是有一定识人能力的,魏忠贤的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坏人。

崇祯接班之后,各地流民纷纷举事起义,关外满清也跃跃欲试。崇祯皇帝肯定不是个坏人,但他在大事上,真的是很糊涂。他起用空谈家主政,杀了袁崇焕,17年换了17个刑部尚书。他哥哥明熹宗起用了一个魏忠贤,而他起用了更多的太监,却没一个像魏忠贤那样有能力的。

崇祯,这个所谓的好人皇帝,压根就不具备掌控一个腐败体系的本事,历史上能掌控腐败体系的,都是恶人,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平庸的好人。

大明的历史舞台上,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了能当一个独揽大权的虚荣君王,干掉了魏忠贤,赢得了几声干巴巴的喝彩,也算是过了一把瘾。

至于掌控王朝体系的能力,崇祯手里,最后只有一根能吊死自己的绳子,那些处理军国大事的经验,都被魏忠贤带走了。

1644年4月20日,崇祯皇帝听到了太监在议论[魏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此时,他或许能够明白了,是他的平庸和无能,才会这么快就把大明给玩坏了。5天之后,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朱由检,老老实实上吊去了。

人治时代不可能有永远的朝代 ,大明是注定要亡的,只是碰巧亡在一个假模假样的好人皇帝,打掉有能力的恶人之时。

大明的命运,由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平庸与无能,最后大大加快了亡国的速度 。

关于崇祯为什么会如此平庸无能,有一种戏说,说大明朝皇家出身贫民,暴富得天下,所以害怕士族颠覆,于是选妃选后多是平民家族,不料导致基因一代不如一代。悲催的最后一代两兄弟,一个做了木匠,一个上了吊, 血统和大明都没保住 。

崇祯的平庸与无能,这对大明来说,是一件坏事。这对满清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那一刻,李自成考虑的,是抢来的金银珠宝。那一刻,吴三桂考虑的,是美女陈圆圆。那一刻,多尔衮考虑的,是怎么把大明的江山都抢过来。

至于老百姓,历史上,老百姓从来都不会去考虑这些事情。最后,历史也一样,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这些老百姓。

当历史遇到这种情况,那个天下就没有理由不走向崩溃。(文/蒋祖权)

视频:明朝灭亡竟源于两起通奸案

明朝是被谁灭亡的?是被李自成灭掉的还是满清

当然是李自成。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纷纷来降,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率军,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李自成下令予以“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进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

但从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3]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4],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5]。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据说李自成进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时人许重熙在《明季甲乙两年汇略》借谈迁之口谓曰:“损其奇零,即可代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但可信度并不高。计六奇认为:“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据梁方仲估计,1390年至1486年,中国国内白银总产量只有三千万两上下。明亡前,虽有大量白银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万两。

关于网友对明朝的评价

有网友认为:明朝在我心目中就是个极端无耻的朝代,但惊奇的是它寿命却接近300年。整个明朝就是宦官专权(这点始终彻头彻尾),奸臣当道(比如严嵩父子),后宫干政外戚阴险(郑贵妃,万贵妃,乳母客氏)不断,皇帝绝大多数不理朝政其中又以万历最突出。除此之外就只有太祖,成祖,崇祯了,可是朱元璋和朱棣的残忍好杀滥杀无辜是出了名的,崇祯呢,刚愎自用,疑神疑鬼,是非不明。连朱元璋老家凤阳的乡亲们都是很讨厌明朝的,凤阳花鼓就唱到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在汉族的王朝里我还是比较欣赏唐朝,虽然唐朝末年也有藩镇割据和宦官作乱但时间不算长。唐朝的文化从汉文化看来也算是顶点。有人就这么说,为什么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出在唐朝,像上官婉儿等女官,才女唐朝也是最多。其实与社会风气的开放不无关系。不过话说回来,李唐皇族其实也是鲜卑人的后代。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就是鲜卑人。而明朝则是汉文化封建糟粕程朱理学达到顶峰的时期,对人的禁锢无以复加,因此才会出现李贽,黄宗羲等积极反封建的斗士。

有些明粉还对朱元璋的老婆马皇后很赞赏。可是当老朱滥杀无辜的时候她为什么不劝一下?相反当年唐太宗就很能够有纳谏度量,不仅朝中有魏征这样的忠臣,长孙皇后也挽回了他的很多错误。比如,她哥哥长孙无忌也算唐朝开国功臣。但她坚决反对太宗给娘家过多的优待,她不愿意外戚祸国的事情发生。

还有网友认为:明朝政治昏暗,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言官盛行,这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经常是言官与宦官争权,比较有名的就是东林党。朱元璋废除丞相,朱棣又窜位,明中后期的皇帝又都很贪玩,所以及其腐败,奸臣大宦官出了很多,总之不是一个好朝代。

以上就是未解之谜网小编为大家汇总的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及明朝是被谁灭亡的相关资料,但现在的学术专家们都是各自有各自的说法,官方也没给予权威的定论到底明朝是怎么灭亡的,至于谁的说法准,还需各位看官自行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