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甘露之变介绍 甘露之变爆发的原因及结局
唐朝甘露之变介绍 甘露之变爆发的原因及结局
唐文宗甘露之变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谋诛
宦官
而失败的一次事变。被
宦官
所掌握的
皇帝
中,并非所有的
皇帝
都任由宦官胡作非为。他们中还是有人想铲除宦官势力,重振当年祖上的荣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宗所发动的甘露之变。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事件简介
甘露饮恨哭献幽唐文宗李昂
公元835(大和九年)11月21日,27岁的唐文宗在大明官紫宸殿和李训等人,试图诛灭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随以观露为名,将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行刺,后与以仇士良为带边的宦官集团发生了激烈冲突,结果李训、王涯、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株连甚众。史称“甘露之变”。
事件概述
甘露之变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谋诛宦官而失败的一次事变。被宦官所掌握的皇帝中,并非所有的皇帝都任由宦官胡作非为。他们中还是有人想铲除宦官势力,重振当年祖上的荣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宗所发动的甘露之变。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唐朝地图
事件详情
有一次,文宗读《春秋》,到“阍弑吴子余祭”一段时,别有用心地问身边翰林侍讲学士许康佐:“阍何人耶?”许康惧怕宦官权势,不敢回答。后来得知文宗欲谋除宦官的意图后,生怕惹祸上身,于是假称有病,罢为兵部侍郎。而当时的朝臣中绝大多数都像许康佐一样,畏惧宦官,只求保身,不敢参与文宗的计划。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在位之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身为大唐帝国的皇帝,竟然找不到一个有勇气的人,文宗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李训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了文宗的视线。
李训,字子垂,初名仲言,后改名为训。他出身名门,为肃宗时宰相李揆的族孙。长得也是仪表堂堂,有大家风范,“仪状秀伟,倜傥尚气”,还“颇工文辞,有口辩,多权数”。李训进士及第后,当了一阵子太学助教,后来又任河阳节度府幕僚。但不久就出了武昭一案。 唐穆宗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李训的从父李逢吉为宰相,与另一宰相李程不合。刚好石州刺史武昭被贬官,李程为了陷害李逢吉,就派人告诉武昭,说李程本来想给他官做,却被李逢吉阻止了。武昭信以为真,迁怒李逢吉。有一天,武昭越想越生气,告诉左金吾兵曹茅汇,说他打算刺杀李逢吉。结果,这句气急败坏的话被人告发,武昭被逮捕入狱。 本来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就算武昭还恨李逢吉入骨,也掀不起大浪了。李训却在这个时候冒了出来。他觉得有机可乘,要帮助从父李逢吉打击一下李程。李训去见曹茅汇,要他指证武昭是与宰相李程合谋。但李训的计划没有得逞,武昭被杖杀,李训也被流放于象州(今广西象州东北)。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李训做事急功近利的风格,正是这种作派,导致了他后来在甘露之变中的失败。
文宗即位后大赦天下,李训遇赦北归。当他得知朝政尽在宦官王守澄之手、而王守澄宠遇郑注时,不禁叹息了一通,说:“当世操权力者皆龊龊,吾闻注好士,有中助,可与共事。”于是,准备了厚礼去拜见郑注,其实就是投奔其门下的意思。二人都是善于辩论之人,一见如故。郑注不但将李训引荐给王守澄,还推荐给文宗。文宗见李训相貌堂堂,口若悬河,又多权数,十分高兴,“以为奇士,待遇日隆”。
当时的宰相李德裕认为李训是个小人(指武昭一事),不应该得到重用。文宗却说:“人谁无过,俟其悛改。”不顾宰相的反对,拜李训为翰林侍讲学士。文宗将想诛灭宦官的心事密告李训、郑注,当时李训已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宰相),郑注任翰林大学士、工部尚书。李、郑都表示愿意为文宗效力,积极地出谋划策。可想而知,这对文宗是何等大的鼓舞。因为李训、郑注二人都是王守澄所引荐,尤其郑注还是王守澄的亲信,所以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郑注,他一直是以王守澄心腹的形象出现的,尤其在宋申锡一事中,正是他向王守澄揭发了宋申锡的计谋,从而导致文宗苦心策划的计划流产。那么为什么这个时候,他突然又开始支持文宗呢?此刻,他已经是位极人臣,为什么要突然倒向处于弱势的文宗呢?从前面郑注几番化险为夷的经历可以看出,他绝对是个识时务、知大体的聪明人。这只能说明,郑注突然倒向文宗,是想得到更大的利益。而对于李训,毫无疑问,他是个典型的投机分子。李训和郑注都曾经为常人所不为,所以,在看到帮助皇帝取得成功后的巨大利益后,二人都甘心为之效命。
李训任宰相后,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一系列对策。首先开始整顿吏治,消除朝中的朋党之争。水火不容的两派首要李宗闵、李德裕等都被贬出朝廷,又大力提拔“新进孤立无党之士”。在对待宦官的策略上,李训则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他先擢升被一直王守澄抑制的宦官仇士良为中尉,分去王守澄的权势。随后将王守澄不喜欢的宦官全部贬到外地为官。其实,作为同一类人,王守澄生怕同类分自己的权力,因而少有喜欢的宦官。而与王守澄有仇的韦元素和杨承和等实力派大宦官都被处死,由此还博得了王守澄的欢心。
当时天下流言纷纷,都说宪宗为宦官陈弘志所害,文宗因此恨陈弘志入骨。当时陈弘志任山南东道监军,李训以文宗的名义将他召至青泥驿,“封杖杀之”,从而泄了文宗心头大恨。文宗也因此更加信任李训。经过一系列有预谋的计划后,王守澄被彻底孤立起来。李训见时机成熟,便让文宗逼王守澄喝毒酒自杀。曾经不可一世、人见人怕的大宦官王守澄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除掉了。李训也因此而威望大增,“每进见,他宰相备位,天子倾意,宦官卫兵皆慴惮迎拜”。宦官们威风扫地,气焰大为收敛。
李训与郑注又密谋,打算彻底诛灭宦官。因为宦官手中握有军权,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军事力量,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于是,李训先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执掌军队,以为外援。二人约定,在王守澄下葬时,命宦官中尉以下者全集中于浐水送葬。然后由郑注率亲兵将宦官全部砍杀,一个不留。如此,大事必成。 本来按照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相当大。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李训是个投机分子,在紧要关头,他的投机心理开始作祟了:他认为这是不世之功,他要独占其功!于是,在没有通知郑注的情况下,李训临时改变了计划。他和宰相舒元舆,金吾将军韩约等人想出一计。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登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而立。金吾将军韩约奏称金吾左仗院内石榴树夜降甘露,是祥瑞之兆。文宗事先已经知道计划,故意表示惊讶,派左、右军中尉,枢密内臣仇士良、鱼弘志等宦官前去看个究竟。
宦官离开后,李训立即调兵遣将,部署诛杀宦官。而当仇士良等宦官来到左仗时,发现韩约神色慌张,情态反常,大冬天的竟然头冒冷汗,不禁心中起疑。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帷幕。仇士良等发现幕内执兵器者甚多。他们立时恍然大悟,察觉事变,遂仓皇出逃,门卫欲关闭门,已来不及了。
仇士良等逃回殿上,劫夺文宗退入宫内。这时,金吾兵已登上含元殿,李训立即指挥金吾兵护驾,并大呼:“卫乘舆者,人赐钱百千!”金吾兵应声而上。仇士良见情势危机,急忙决开殿后罘罳,挟持文宗抄近道入内。李训急忙攀住乘辇,死死抓住不放。仇士良与李训撕打时,跌倒在地,李训扑上去,将抽靴中刀刺杀时,仇士良却被宦官救起。
这时,京兆少尹罗立言率京兆逻卒三百余人从东边杀来,御史中丞李孝本带御史台从人二百余从西边冲来,两方与金吾兵会合,杀死宦官数十人。李训仍抓住文宗乘辇不放,一直拖到宣政门,被宦者郗志荣击倒在地,帝辇进入东上阁,宦者关闭了阁门。一场搏斗就此结束了。
李训见事难以成功,遂脱下紫服,穿上从吏的绿衫,走马而出。他在道上扬言说:“我何罪而窜谪!”因此无人怀疑与阻拦他。在李训出逃的同时,仇士良指挥宦官率禁兵千余人,对在京师的公卿百官与吏卒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中书、门下两省及没有逃走的金吾士卒被杀死六百多人,皇宫内“横尸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宰相舒元舆等也被逮捕下狱,遭到严刑拷打,被逼自诬谋反。李训家被劫掠一空,京城的无赖们也趁火打劫,整个长安鸡犬不宁,京师被搅得天翻地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李训出离京城后,投奔终南山僧人宗密。宗密与李训有旧交,欲给他剃发为僧,但众僧徒不同意,李训只得离开山寺,在奔往凤翔的途中,被盩屋镇遏使宗楚所擒获,械送京师。押送到昆明池的时候,李训怕被送到神策军中受到酷刑折磨,最后一次施展了他的滔滔口才,成功地说服押送者,斩下他的首级送往神策军。之后,宰相王涯等与甘露之变毫无关系的人也都被杀,死者达几千人。
长安血流成河的时候,郑注正带着亲兵依照约定出发。行至扶风县境时,听说李训已经失败,郑注立即返回凤翔。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他的下场将会跟李训一样。其实,郑注此时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赶紧逃跑。然而,郑注却没有跑。不但没有跑,反而在家里静静等待,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
仇士良控制了京师局势后,立即派人持密敕给凤翔监军张仲清,命他立即杀死郑注及其亲信。张仲清也是一个大宦官,他得知京师发生了巨变,心中恐惧,六神无主。押衙李叔和为他献计,建议以召郑注议事为名,将其诱来,事先设下伏兵,一举杀死。张仲清依计而行。
郑注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不会不知道这是一场鸿门宴。出人意料的是,他不但欣然赴行,而且当李叔和要求他将亲兵留在外面的时候,他还完全照办。这只能说明一点,郑注来之前就完全想好了,他是来讲和的,也就是说,他想像以前投靠王守澄那样,重新投靠张仲清。他本来就是个江湖人物,是个赌徒,为了身家性命,他愿意再赌上一把。而且他有这个自信,也有这个本事,他滔滔不绝的口才不但曾经使他化险为夷,而且平步青云。
郑注进来后向张仲清恭顺地见礼。张仲清也很客气,请他落座,然后叫人上茶。这让郑注看到了希望,他礼节性地端起茶,打算喝完一口就开始大展辩才。然而,就在他举杯饮茶之际,他身后的李叔和抽出刀来,当场杀死了他。郑注临死前的心理,应该是壮志未酬的悲哀吧?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少惊涛骇浪,他原本靠宦官进身,之所以孤注一掷,是希望靠诛杀宦官获得更大的晋身。然而,到头来,他也没能闯过这最后一关。
更让郑注死不瞑目的还有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不但跟随他的亲兵尽数被杀,他全家也不分老幼全部被杀,他的亲信幕僚节度副使钱可复、节度判官卢简能、观察判官萧杰、掌书记卢弘茂等也全部遇难,“死者千余人”。
至此,李训和郑注这两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以悲惨的命运谢幕,为他们殉葬的除了无数人的生命,还有文宗铲除宦官的雄心壮志。
历史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宦官擅权的情形在东汉、唐朝和明朝最为严重。而唐朝尤有特点:连天子的废立也常常由宦官来决定。从唐穆宗起,唐代有九个皇帝,其中穆宗(821~824年在位)文宗(827~840年在位)、武宗(841~846年在位)、宣宗(847~859年在位)、懿宗(860~873年在位)、僖宗(874~888年在位)、昭宗(889~903年在位)七个皇帝为宦官所立。只有敬宗(825~826年在位)是穆宗册立的,最后的皇帝哀帝(904~907年在位)是藩镇朱温所立,不关宦官的事,然而只有四年唐朝就亡国了。所以可以说,唐朝后期八十年,皇帝是宦官所掌握的。
从文宗的父亲穆宗开始,皇帝由宦官拥立。掌握唐朝廷政权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宦官。当时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掌握朝政,穆宗在宦官手下当皇帝,只求奢侈放纵的生活得到满足,根本不想参与朝政。穆宗希望长生不老,宠信方士,结果服用长生药时中毒而死,只当了三年皇帝。太子李湛即位,就是唐敬宗。
唐敬宗
敬宗倒是穆宗册立的太子,但即位时才十五岁,不思进取,一味玩乐,还荒唐之极地创造了击球将军的官衔。敬宗性情暴躁,刻薄寡恩,稍有不如意,就拿左右的人出气,因为左右都怨恨他。有一天,唐敬宗“打夜狐”还宫,兴致盎然,与宦官刘克明、击球将军苏佐明等二十八人饮酒作乐。酒酣之时,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烛火忽灭,刘克明等人合伙将敬宗杀死于室内。敬宗在位不足三年,死时才十八岁。 随后,刘克明等假冒敬宗旨意,拥立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为皇帝。又开始谋夺其他宦官手中的权力,结果惹恼了被称为“四贵”的四大宦官——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以及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魏从简、中尉梁守谦。这四人是是宦官中的实力派。为了自保,王守澄等人领禁兵迎立敬宗弟江王李涵为皇帝。此举得到了以三朝元老大臣裴度为首的朝廷重臣的支持。结果,王守澄等派出的禁军杀死了刘克明和苏佐明一伙,绛王李悟也死于乱兵之手。江王李涵即位为文宗,即位后改名为李昂。
文宗虽然由宦官拥立,表面上对宦官示以恩宠,内心却不堪忍受。他无法忘记拥立他的王守澄正是杀死宪宗(文宗祖父)的凶手,感到自身毫无保障,想利用朝臣来时抗宦官,南司(朝官)和北司(宦官)的斗争在文宗一朝时表面化了。 太和二年(828年),名士刘蕡(音fen,同焚)应试。他在时策中公开反对宦官,要求唐文宗屏退宦官,将朝政交还给宰相,兵权交还给将帅。刘蕡的对策很受主考官的赞赏,但因为惧怕宦官,没有敢录用刘蕡。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文宗为了对付宦官,选用宋申锡为宰相,密谋诛灭宦官。但事不机密,宋申锡的计划被宦官王守澄的亲信郑注发觉而败露。王守澄派人诬告宋申锡谋立皇弟漳王李凑,文宗虽然半信半疑,但始终害怕危及自己的帝位,于是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
郑注是个极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貌不惊人,身材短小,双目下视,不能看远,但却“敏悟过人,博通典艺,棋弈医卜,尤臻于妙,人见之者,无不欢然”。早年时以行医为生,周游天下。
当时襄阳节度使李愬患有痿病,郑注诊治后,用偏方治好了李愬。李愬十分感激,厚待郑注。郑注也从此踏入了官场,在李愬麾下任节度衙推。之后,郑注开始参与各种军政之事,为李愬所倚重。由此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许多人认为郑注因为医术高明而受到李愬重用,有点“专作威福”的意思。
宦官王守澄当时为监军,听说此事后也对郑注相当不满。他明白地告诉李愬,打算赶走郑注。李愬回答说:“郑注实在是天下的奇才。将军可以试着与他交谈,如果不称将军的意,再赶走他不迟。”随即派人去叫郑注来拜见监军王守澄。开始,王守澄还有些勉强,感觉与郑注交谈会有失身份。不料郑注一开口,“机辩纵衡”,顿时令王守澄刮目相看,马上将他请入内室,“促膝投分,恨相见之晚”。
第二天,王守澄对李愬说:“果然如公所言,郑注真是天下奇士。”从此,郑注经常出入王守澄门下,关系异常亲密。王守澄非常器重郑注,将他引为心腹。
元和十五年(802年),王守澄调回京师任内职,郑注也一路跟随。不久,王守澄与陈弘志为争权夺利,谋害了宪宗,擅立李恒为帝,即穆宗。王守澄由此登上了枢密使的要职,并将郑注引入禁中。而郑注依靠王守澄的权势,广结朝臣,势力越来越大,甚至“达僚权臣,争凑其门”。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有拥戴之功,升为骠骑大将军,充右军中尉,权倾朝野。郑注也跟着水涨船高,“权势熏灼”。侍御史李款不满郑注依附王守澄,上疏弹劾郑注。王守澄为了保护郑注,将他藏到自己统帅的禁军右军中。不料左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与王守澄不和,恨乌及屋,连带恨上了郑注。左军将李弘楚与韦元素计划诡称中尉有病,召郑注前来医治,乘机擒而杀之。
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郑注也按时应召而来。此时,他已经预料到针对自己的危机,所以一到场,就侃侃而谈,口若悬河。韦元素“不觉执手款曲,谛听忘倦”。李弘楚三番五次示意韦元素动手擒拿郑注,韦元素均毫不理睬。最后的结果,韦元素为郑注的风度大为倾倒,送给他大批金帛,隆重地把他送了回去。郑注再一次用个人的魅力化险为夷,他的过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而在王守澄的周旋下,宰相王涯也扣压了李款的奏疏,还任命郑注为侍御史,充右神策判官。
时隔不久,文宗突然患病,说不出话来。御医多方诊治,却不见其效。于是王守澄引荐郑注给文宗治病。文宗服了郑注调制的药后,非常见效。文宗大为称赞,从此,郑注得到了文宗的宠幸,文宗甚至任命这个江湖郎中出身的人为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郑注受命以后,还不计较个人恩怨,举荐曾经弹劾过自己的李款接替自己原来的职务。
当时李宗闵为宰相,郑注很不喜欢他。因为李宗闵这个宰相却当得不是很光彩,他任吏部侍郎时,结纳女学士宋若宪及知枢密使杨承和,由于二人的内助,才进为宰相。刚好此时京兆尹杨虞卿获罪,被投入御史台狱,李宗闵极力营救。文宗很不高兴,认为李宗闵朋比为奸,于是贬他为明州刺史,不久再贬为处州长史。
在这个时候,郑注揭发了李宗闵与宋若宪和杨承和勾结一事,与王守澄不和的宦官杨承和、韦元素,以及宋若宪等,“姻党坐贬者十余人”。郑注因此擢为工部尚书,充翰林学士,从此得以充任近侍,深受文宗倚重。谁也不会想到,身为王守澄心腹的郑注,日后竟会成为甘露之变中的核心人物。
文宗与宋申锡谋除宦官失败后,文宗处处受制于宦官。他想依靠朝臣铲除宦官势力,而朝臣之间只忙于朋党相争。对此,文宗无可奈何地叹息说:“去河北贼(指藩镇)易,去朝中朋党难。”但文宗并不甘心,仍在暗中物色合适的联盟人选。
事件背景
唐宪宗信奉神道
唐朝中期,唐宪宗平定淮西以后,开始信奉神道,下诏求能炼长生金丹的方士。公元820年,他服了金丹以后,脾气变得暴躁不定,宦官因而常常被认为有罪而处死。不多久,他遭宦官暗杀,暴死于宫中。
从唐穆宗起,唐代有九个皇帝,其中穆宗(821~824年在位)文宗(827~840年在位)、武宗(841~846年在位)、宣宗(847~859年在位)、懿宗(860~873年在位)、僖宗(874~888年在位)、昭宗(889~903年在位)七个皇帝为宦官所立。只有敬宗(825~826年在位)是穆宗册立的,最后的皇帝哀帝(904~907年在位)是藩镇朱温所立,与宦官无关,其后只有四年唐朝就亡国了。唐朝后期八十年,皇帝是宦官所掌握的。
平定藩镇之乱
唐宪宗虽然平定了藩镇之乱,但对宦官一直是信任并依靠的,所以宦官的势力很大。宪宗死后,宦官王守澄、陈弘志擅自立李恒为帝,这就是唐穆宗。穆宗病死后,他的儿子敬宗只做了一年皇帝,就被宦官杀了,王守澄等人又迎立李昂为帝,这就是唐文宗。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因拥戴有功,由枢密使升为骠骑大将军。表面上,文宗对宦官加以恩宠,但内心非常恨他们。特别是看到杀害宪宗的凶手还没有被惩治,宦官们却权力大到可以任意弑杀、拥立皇帝,文宗心里更加不能忍受。公元831(太和五年),文宗曾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如何剪除宦官。可是秘密却被京兆尹王泄露,于是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计划也失败了。但文宗不甘心,仍在悄悄地物色能帮他除去宦官的人。
文宗患病
两年后,文宗患病,嘴里说不出话来。王守澄推荐了他手下的官员郑注,给文宗看病。郑注早年以行医为业,那年他到襄阳时,襄阳节度使李愬患病,他给李愬使用了偏方,李愬服用后十分见效,就让他留下来做官,军政之事都让他参加决定。但是由此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许多人认为郑注因为医术高明而受到李愬重用,从而作威作福。宦官王守澄当时为监军,听说此事后也对郑注相当不满。他明白地告诉李愬,打算赶走郑注。李愬回答说:“郑注实在是天下的奇才。将军可以试着与他交谈,如果不称将军的意,再赶走他不迟。”随即派人去叫郑注来拜见监军王守澄。开始,王守澄还有些勉强,感觉与郑注交谈会有失身份。不料郑注一开口,“机辩纵衡”,顿时令王守澄刮目相看,马上将他请入内室,“促膝投分,恨相见之晚”。
第二天,王守澄对李愬说:“果然如公所言,郑注真是天下奇士。”从此,郑注经常出入王守澄门下,关系异常亲密。王守澄非常器重郑注,将他引为心腹。
重用王守澄
公元802年(元和十五年),王守澄调回京师任内职,郑注也一路跟随。不久,王守澄与陈弘志为争权夺利,谋害了宪宗,擅立李恒为帝,即穆宗。王守澄由此登上了枢密使的要职,并将郑注引入禁中。而郑注依靠王守澄的权势,广结朝臣,势力越来越大,甚至“达僚权臣,争凑其门”。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有拥戴之功,升为骠骑大将军,充右军中尉,权倾朝野。郑注也跟着水涨船高,“权势熏灼”。侍御史李款不满郑注依附王守澄,上疏弹劾郑注。王守澄为了保护郑注,将他藏到自己统帅的禁军右军中。不料左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与王守澄不和,迁怒与郑注。左军将李弘楚与韦元素计划诡称中尉有病,召郑注前来医治,乘机擒而杀之。
文宗憎恨宦官,但经过太和五年的失败,他又不敢向朝中大臣明说这件事。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思,常常秘密为文宗献计;又向文宗推荐了进士李训。文宗见李训仪表堂堂,善辩论,多有手腕,十分高兴,对他越来越信任。
密谋除掉宦官
李训、郑注对当时的朝政都很有自己的见解,能准确地指出政治中的弊病和症结,加上他们又是王守澄推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文宗便与他们密谋除掉宦官的计划。他们认为,可以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以毒攻毒的方法除掉宦官。
当年拥戴文宗的宦官,除了王守澄,还有一个仇士良。但仇士良一直受王守澄的压制,没做上大官,于是他们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分掉了王守澄的一部分权力,使王守澄很不高兴。后来,李训等人还除掉了另外几股宦官势力。
李训当了宰相后,又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官阶比过去高,但王守澄的军权却被解除了。公元802年10月,文宗叫人往王守澄的家中送了一杯毒酒,除掉了他。
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
李训他们知道,要除掉宦官,就一定要掌握军事力量,因为有权势的宦官大多掌有军权。为此,文宗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以便组织军队,作为外援。李训精心挑选了一些有才干的名臣子弟,作为郑注的助手,还让文宗任命罗立言为京兆尹、韩约为禁卫军将军,作为接应。
李训与郑注又密谋,打算彻底诛灭宦官。因为宦官手中握有军权,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军事力量,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于是,李训先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执掌军队,以为外援。二人约定,在王守澄下葬时,命宦官中尉以下者全集中于浐水送葬。然后由郑注率亲兵将宦官全部砍杀,一个不留。
然而,李训却在没有通知郑注的情况下,临时改变了计划。他和宰相舒元舆,金吾将军韩约等人想出一计,此计即“甘露之变”。
-
- 后赵建立于什么时候?后赵历史介绍
-
2023-10-25 19:52:35
-
- 消失的古国之高昌国历史介绍 高昌民族历史简介
-
2023-10-25 19:50:20
-
- 宋朝的中央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AD960-AD1276
-
2023-10-25 19:48:04
-
- 楚庄王:从一鸣惊人到问鼎中原
-
2023-10-25 19:45:49
-
- 消失的古国之庸国历史介绍 庸国历史简介
-
2023-10-25 19:43:34
-
- 商王朝诸侯国庸国及其君主世系 商王朝都有哪些方国?
-
2023-10-25 19:41:19
-
- 消失的古国之柔然国历史介绍 柔然民族历史简介
-
2023-10-25 19:39:03
-
- 司马光砸缸救出来的小孩是谁
-
2023-10-25 03:54:28
-
- 1987年9月29日:龙羊峡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
2023-10-25 02:58:39
-
- 明朝的海军为什么会衰落
-
2023-10-25 00:34:09
-
- 吴承恩的资料简介
-
2023-10-25 00:31:55
-
- 宋朝历史上有没有宋江这个人
-
2023-10-25 00:29:39
-
- 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
2023-10-25 00:27:24
-
- 徐达和常遇春是什么背景 为何精通领兵打仗
-
2023-10-25 00:25:09
-
- 三国历史上陆逊是怎么死的
-
2023-10-25 00:22:54
-
-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和背景
-
2023-10-25 00:20:39
-
- 古代那些白袍将军究竟有多厉害
-
2023-10-25 00:18:24
-
- 历史上最会反腐的皇帝
-
2023-10-25 00:16:09
-
- 我国货币体系是怎么产生的
-
2023-10-25 00:13:54
-
- 彭祖的延年益寿秘诀是什么
-
2023-10-24 16: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