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历史 > 正文

​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时候的事(历史上湖广填四川发生的朝代)

2024-04-24 10:29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时候的事(历史上湖广填四川发生的朝代)

在湖南、湖北,隔一座山,方言就不同,有些话还听不太懂。

然而,听起四川话、重庆话时,总觉得十分亲切,完全不像是千里之外地方的方言。

其实,这可不是巧合,大家本来就是一家人。

今天的四川人、重庆人,大多是湖南、湖北迁徙过去的。

这就要从“湖广填四川”说起了。

湖广填四川

所谓“湖广”,一般指的就是两湖:湖南、湖北。

元代时,设置了湖广省,辖区包括了湖南、湖北、广西和贵州大部及广东雷州半岛。

明代时,设立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时,设立湖广总督,所管辖的地方主要是湖南、湖北,不过,名称上,依然延续了“湖广”一词。

所以,“湖广”,实际上主要指的是“两湖”:湖南、湖北。

历史上,湖南、湖北曾有两次向四川大规模移民,也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第一次大移民:元末明初

四川,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生产、生活。

尤其是在李冰建都江堰之后,巴蜀地区就更是沃野千里了。

到西汉时,原属于关中的“天府之国”殊荣,也为巴蜀所专属了。

然而,从南宋末年开始,巴蜀地区的人口发生了锐减。

南宋与蒙古的战争一爆发,蒙古军即攻入四川腹地,与南宋反复厮杀。

川中子弟抗蒙也很积极,一直打到南宋朝廷投降还在抵抗。

40年间,川中大地烽火连天,人口锐减。

据统计,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四川的人口为660万,而到了1290年,人口只剩下61万!

元代末年,四川再次发生战乱。据方孝孺所记,“青巾之虐”,使当地“百无一二”。

这种情况下,领近的湖广地区,出现了两次向四川大规模移民。

1、明玉珍招募湖广移民。

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元末群雄割据时,从属于徐寿辉。

徐寿辉被陈友谅所杀后,明玉珍拒绝服从陈友谅,定都重庆,割据巴蜀。

明玉珍治蜀期间,治理得当,“蜀人悉便安之”。

巴蜀暂安,但是湖广依然战乱不休,因此,随州、麻城等地不少移民进入四川。

明玉珍也积极招募湖广移民,以充实力量。

2、明初的“强制移民”。

此后,朱元璋攻灭了明夏政权。

然而,朱元璋攻巴蜀时,四川地区再次遭受了较大的人口损失。

据《广安州新志.侨寓志》记载,明将廖永忠在“抚慰”广安等地时,“颇肆杀戮,复徙楚之黄麻人来实兹土”。

因此,在平定巴蜀次年,大明统计人口时,重庆、四川的民户有84000余户,以一户人口计,大约在40多万。

因此,朱元璋也开始了“政策性移民”,以充实巴蜀人口。

据《邻水百家姓》所记载:朱元璋移湘楚之民入川,先后有刘、范、贾、黄、谈、吴、喻、熊、陈、戴、邱、周、梅、吕、王、姜、甘、邓、彭、包、游、查、汪等姓氏嵌入另水各地。

迁徙的方式,很有明太祖“以猛治国”的风范:强制移民。

据邻水包氏族谱所载:洪武四年二月二十二日,皇榜晓谕,乡村人民秋后填川,不遵旨徙川者,杀无赦。

如此,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湖广填四川”就发生了。

不过,事实上,当时的湖广人口在战乱中损失也不小,“江西填湖广”也同步在进行,因此,此次迁徙的人口约为50万左右。

50万不算多,但考虑到此前民户40多万的情况,移民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

第二次大移民:清代前期到中期,长达100多年

明代末年,四川再次连遭兵乱。

先是张献忠入川,留下“屠川”之说。(“张献忠屠川”的细节、规模尚有争议,但其确实曾进行破坏性屠杀没有争议)

随后,满清入川,又是一场大规模兵灾。

值得一提的是,巴蜀子弟确实是好样的,当年抗蒙元抗到了最后一刻,此时抗清也抗到了最后一刻,“夔东十三家”,是坚持到最后的大规模抗清武装。

再后,三藩之乱,四川地区再次成为战场,并几乎经历了“三藩之乱”的全过程。

其间,地方的地主武装、土司武装,也相互征战,破坏极大。

连续的征战,使四川的人口再次损失惨重。

明末四川人口约为600万,到康熙初年,只剩下60余万。

当时,一些大清官员来到“天府之国”上任时,途中几乎看不到人,连成都也有老虎出没。

一开始时,大清统治者认为,这应该主要是因为川人为逃避战乱外迁避难,因此,采取了“以川民而实川户”的政策,试图鼓励外迁川人回川。

然而,效果不佳。

如此,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开始了。

1、康熙时期,“政策性迁徙”。

康熙七年,出台政策:外省的客籍“无业游民”入川,就可以插占广业,获取土地,开耕立户。

此后,政策加码:只要是外来的移民,就可以“户给水田亩三十,旱田亩五十”,还有“官给牛、种”。

而且,移民来川者,“准入籍出仕”,“入籍者,准其考试”,提高其权利、地位。

为了扩大效果,大清还开启了“销售模式”:无论本省还是外省文武官员,只要能招到30家,就可记录一次,招到100家,“即刻升转”!

不只是在职官员,候补官员,只要能招垦荒民300户就能“授予署职”。因此,一些家境稍好的候补官员,不惜自掏腰包,招人入川!

在这种政策的刺激下,各省都出现了向四川移民的现像。其中,距离最近、交通最便捷的湖南、湖北最多。

2、自发移民。

古代人“安土重迁”,一般不愿意离开故土。

所以,一开始,是要政策大力拉动。

然而,到康熙晚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当时,两湖地区人口压力已经比较大,家中人口增加了但可垦的土地没有增加,而且,两湖地区这段时间连年水灾、旱灾、蝗灾,带来了生活困难。

与之相比,入川的亲戚故友们,一则有政策优惠,一则有肥沃土地,生活不错,一些早入川者还开起了作坊。

因此,大量湖广人自发开始迁徙入川。

到18世纪末,外地移民占到了四川人口的80%左右。

此后,由于四川人口迅速增加,压力增大,大清逐渐取消了优惠政策,开始对移民入川采取限制政策。

然而,这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直到道光年间才告一段落。

顺治十六年,1661年,四川人口为16096户,推算人口在50万左右;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四川人口为2050万!

从此,四川成为人口大省。

在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前,四川省的人口超过1亿,为全国第一。

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规模人口迁徙非常常见。

除了“湖广填四川”,还有“江西填湖广”、“大槐树移民”等各种共同记忆。

所以,今天的中国人,不要再有什么“地域歧视”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各地的人们已经融合到了一起,早已是一家人了。

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说,大规模移民,往往是不得以而为之的。

大规模人口迁徙,往往起于苦难,也伴随着苦难。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苦难中,中国人跌倒后爬起来,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开创出虽苦难,但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