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生活 > 正文

​1955年授衔,我军最年轻的上将、中将、少将分别是谁

2023-11-28 00:02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1955年授衔,我军最年轻的上将、中将、少将分别是谁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军首次对全体有军职的军队干部进行授衔,史称“五五授衔”。其中此次授衔,全军共有60余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军衔。其中: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补授);中将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补授);少将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补授)。

能授予将官军衔的,大多都是参加过十年内战、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的老革命、老干部,90%以上的受衔者出生于1900—1920这个年龄区间,授衔时很多人已经在4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将官并不算多。

那么,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上将、中将、少将分别是谁呢?

首先说说上将,最年轻的上将是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同志,授衔时39岁。

萧华,1916年1月出生于著名的将军县——江西省兴国县。父母都是我党在兴国县的早期党员、大革命干部,父亲一度当过兴国县委书记,家里很早就是地下交通站,在父母影响下,萧华上小学时就为地下党组织送信,1928年参加了著名的兴国暴动,1929年12月被推选为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他很快发挥了杰出的组织才能,迅速在兴国县各个区都建立了团委,还组织了少年先锋队。1930年3月,主席来兴国调研,看到兴国县团委发展如此迅猛,不由得对萧华的组织才能竖起了大拇指,直接调到红四军军委,任青年委员,负责红四军团建工作。

萧华在红四军仅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将团支部设在连上的任务。

见人才难得,主席不仅亲自发展他入党,还将其推荐到政工系统,从此萧华就与军队政工工作结缘。红军时期先后任红四军特务营三连政委、特务营政委、红十师三十团政委。

1933年夏,萧华主持全军青年工作会议,向中央提出了在青年中扩大红军,创建“少共国际师”的建议。不久,在中央苏区掀起扩红高潮,组建起“少共国际师”,17岁的萧华被任命为师政委,创下了最年轻红军师政委的记录。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萧华先后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红二师政治委员。亲自指挥了抢渡乌江战斗。1935年6月后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一师政委、二师政委、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一大队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1937年,抗战爆发后萧华任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委,与旅长陈光一起指挥了广阳、义棠镇、午城、井沟等战斗。1938年6月,343旅挺进山东,萧华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深入敌后的冀鲁平原,瓦解了国民党反动派苦心经营的“冀鲁联防”,国民党委派的乐陵县长牟宜之没想到威震冀鲁边平原的八路司令居然只有20出头,惊讶地说:“这还是娃娃嘛”。从此,八路军“娃娃司令”的名字便在冀鲁边不胫而走。

1939年11月后,萧华出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员、萧华任第一一五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频繁“扫荡” 。

抗日战争胜利后,萧华奉命随罗荣桓进入东北,被任命为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6年11月,为加强南满斗争的领导,上级决定成立南满军区,萧华出任南满分局副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在坚持南满根据地问题上,率先支持坚持南满的正确决定,积极协助萧劲光,指挥四次保卫临江的作战,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态势 。

1948年5月,萧华改任为东北军区第一前线指挥所政委。下旬参加了指挥解放长春的战斗。长春解放后的第三天,萧华和萧劲光又奉命率部日夜兼程南下,参加沈阳外围作战。

1949年3月,萧华任13兵团政治委员,建国后,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同年6月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当时,评定上将军衔,除了国军起义将领和少数特殊情况外,主要看两大方面,一个是任职资历:红军师级干部、八路军旅级干部、解放军兵团级干部,这个是任职资历三条硬杠杠。

二个是1952年全军干部评定的级别。根据1952年3月发布的《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对军队干部设定了9等21级,其中只有一级正兵团级(司令员、政治委员)可完全授上将。

萧华红军时期当过少共国际师、红一师和二师政委,抗战时担任八路军三四三旅政委、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担任13兵团政委,符合任职上将三条硬杠杠。在1952年时是总政治部第二副主任,被评为一级正兵团级,授予上将军衔是完全合适的。

再说说中将,最年轻的就有得争了,有4名中将出生于1917年,是开国中将中出生最晚的年份,这四名中将分别是谢有法、周志坚、刘西元和张池明。

在这四人中,出生最晚的是张池明,出生于1917年8月,1952年军队干部评级时任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张池明,1917年8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1927年秋参加黄麻暴动,任劳动童子团大队长。1931年出任鄂豫皖苏区儿童局常委兼秘书长。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西进川陕后,国军大举进攻,1932年9月,鄂豫皖苏区首府新集失守,张池明跟随少共分局和省委机关转移到皖西北,派往独立第十三团担任少共团委书记。

1932年10月,张池明所在的独立十三团改为红27军二团。11月底,鄂皖工委率二十七军到鄂东,找红军主力部队,留下第二团单独坚持皖西地区的斗争,担负恢复原有根据地的艰巨任务。他们不仅要同国民党的清剿军队作战,还要克服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困难。不久,红七十四师二二一团、红二十七军第二团及军部警卫营编成红二十八军,全军约3000人。1933年初,红28军返回鄂东,即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张池明被任命为红二十五军党委秘书。

1934年,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向西陕北。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会师,组建红15军团,张池明调任军团司令部作战参谋。刘志丹牺牲后,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宋时伦接替红二十八军军长职务,张池明代理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抗战爆发后,张池明先后担任115师344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六八八团参谋长、三四四旅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冀鲁豫支队第二大队政治部主任、687团政委等职。

1940年2月,三四四旅扩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找他谈话,说延安暂时不去了,留在太行山区六八七团任政治委员。7月,黄克诚率新二旅第五、六团、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教导营,超过津浦路,东进苏北地区。

从豫皖苏出发,直到苏北盐阜区,六八七团是单独一路行动。他们的任务是向东发展,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团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八旅二十二团,张池明提任八旅兼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皖东北、苏北的反扫荡、反蚕食、反顽军作战。张池明一边指挥打仗,一边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1940年1月3日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一年来敌人对冀鲁豫边的“扫荡”与我们反“扫荡”的斗争》6000余字的文章。很多首长称他是“能文能武”难得的将才。1943年初奉命到延安学习,并当选为七大代表。

抗战胜利后,张池明奉调东北,任松江军区兼哈尔滨卫戍区副政治委员、哈东地委第一书记兼哈东军分区政治委员、东野独二师政治委员等职,率部进行北满剿匪作战,保证了我党在哈尔滨有一块相对安定的大后方。

1947年5月后,张池明调任东野第六纵队十六师政治委员、六纵政治部主任、43军政治部主任等职。渡江战役后,任43军政治委员,和军长一道率部南进,参加了广西战役。

1950年2月—3月又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海南岛解放后,四十三军驻守海南岛,张池明任海南区党委第二书记兼粤西区党委第一书记。1952年5月调中南军区后勤部任政治委员。

张池明在红军时期当过作战科长,相当于团级干部,抗战时期当过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是军政委,1952年干部评定为一级正军级,按资历和任职条件,授予中将是合适的。

最后说说少将,少将比较特殊,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少将本应该是第五军军长兼伊犁军区司令员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1923年出身,授衔时年仅32岁。

可惜,他在1962年出走苏联,少将军衔被剥夺。

因此,最年轻的少将变为1921年出生的吴忠,1952年干部评定时为第12军第31师师长,定为五等:一级正师级。

吴忠,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1933年加入红军,编入红30军90师268团作宣传员,同年11月,被派到连队任班长。1935年6月中旬任89师政治部共青团书记。1936年夏天进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排长、副连长,晋西独立支队第2团连长、副营长,教导第3旅8团营长,鲁西军区第8军分区地区支队支队长,第5团副团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为保卫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任冀鲁豫军区第8分区第5团副团长、团长、第7纵队20旅58团团长、20旅副旅长、20旅旅长。建国后任18军52师师长兼政委,发起昌都战役,歼灭藏军5700余人,打开了进藏门户。后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1952年,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被任命为志愿军第12军第31师师长,率部入朝参加了1952年冬季和1953年的春季战役。1955年回国后,任第一机械化师师长。

1955年授衔时,军委规定正师级干部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才可评为少将: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入伍,现任正师级以上职务,德才较好。

2.德好才一般,历任团、师职务较久者:1940年8月20日以前任团职,1946年6月26日以前任师职,1949年10月1日以前任正师职。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入伍,现任正师级以上职务,德好资深:内战时任团以上职务,抗战时期及以后不低于2所引任职年限;或曾创有功绩,但目前因年龄、身体、文化等条件的限制才稍弱(较软弱)者。

4.抗战初期入伍,现任军级职务,德才优秀,历任团、师职务较久者(不低于2所列任职年限)。

由此可知,吴忠授少将是因为符合条件1。吴忠在解放战争中算是二野较为优秀的师长:曾率部参加宛东战役、开封战役、睢杞战役、襄樊战役、淮海战役,因为表现优异,20旅经常划归中野一纵指挥。昌都战役更是一战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

20旅(52师)是二野部队中颇能攻坚且战斗力强的主力师。国军亦称该师前身之20旅为战斗力甲、善于攻防和土工作业之主力部队。

由于吴忠优异的带兵表现,1955年我军成立第一个机械化师,军委特地点名吴忠当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