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生活 > 正文

​小岗村四十年:当年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地方,如今怎么样了?

2023-11-30 01:50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小岗村四十年:当年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地方,如今怎么样了?

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部有个小村子,它地处丘陵地带,因地势隆起而被命名为小岗村。

小岗村面积仅有15平方公里,人口也不过3000多人。然而,这个其貌不扬的小村子却创造了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奇迹。

过去的小岗村有多落后,从它的“外号”上就可以看出。

曾经因为过于贫穷,被起了个“三靠村”的别名。所谓三靠,就是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

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的粮食生产力极为低下,一个人一年的口粮仅仅40斤,平均每人每天1两多一点的粮,温饱根本无法满足。

所以村民们只能靠讨饭维持生计,家家户户无一例外。若说起外出讨生活的技巧,村里当时人人都颇有心得,可这终归不是长远之计。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小岗村的村民实在忍受不了这上顿接不上下顿的日子,最终在生产队副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1978年冬天,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生产队副队长严俊昌把生产队各户代表召集在一起。

除去外出讨饭的两户人家外,小岗村仅剩的18户代表在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内,开了一个秘密会议,目的就是探讨一下这20户人家以后出路。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自己的想法:“这日子怎么过,连饭都吃不上”“是啊,要我说不如把田分下去,大家自己干”,谁承想这一个提议竟让大家一拍即合。

可包产到户并不是一件小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该怎么干必须有清晰的规划,这让生产队的队员们犯了愁。这时,作为村里主心骨的严峻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包产到户当然可以,但是必须得先把国家和集体的粮食上交,剩下的再自行支配。”

严峻昌指出了核心的原则问题,一众队员也纷纷点头认可。

对于这一破天荒的举动,严俊昌心里也没底,但是看着村民想改变生活面貌的热切感,他已经做出了最坏的打算。

这事要是干不成,哪怕是坐牢或者被杀头也毫无怨言,毕竟现在都已经这样了,再坏能坏到哪儿去?

而队员们更是纷纷表示,要是队长因此而受到处分,那么他的孩子由大家一起来抚养。

就这样,18户村民代表以身家性命为抵押,秘密签署了一份协议,在协议上签字并按了手印,一个个鲜红的手印彰显了村民们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

正是这份协议,不仅拉开了这个穷的不能再穷的小村庄的改革序幕,也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如今,大包干纪念馆里收藏着这份对中国农村改革至关重要的契约。

穿过时光的隧道,他们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按下的这一个个鲜红的手印,已经形成一种精神感召力量,现在依旧让人动容。

说干就干,分田到户后,小岗村村民的生产热情被极大地提高。果然,小岗村食不果腹以乞讨为生的过去一去不返。

过去吃粮都只能靠返销,哪还能给国家上交公粮。而1979年,在大包干实行的第一年,小岗村竟然就向国家上交六万多斤的公粮,这一数字实在是让人喜出望外。

这一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竟然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五年粮食总产量之和。

而在人均收入上,小岗村也实现了飞跃,从过去的人均收入22元变成了人均400元,是过去的十八倍,“不再过讨饭的生活”这一朴素的梦想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得以实现。

包产到户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让小岗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顿时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赞扬声络绎不绝,但质疑的声音更多。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个老人的肯定,让小岗村大胆迈开了步子。这位老人便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论中,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生产方式,并鼓励一些条件允许的地方也采用包产到户。

而在1982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在国家文件层面正式肯定了包产到户。

“岁月如歌连号角,一声平地起惊雷。”在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上,小岗村勇于探索先人一步,在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小岗村的尝试宛若一声惊雷,在中国大地上吹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此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开展了起来。

然而,大包干之后,小岗村却并未在发展的路上一路领先。

20世纪90年代,在尝到大包干的甜头过后,小岗村的发展势头渐渐回落,单一农业生产的局限性成为阻碍小岗村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此时,市场化的浪潮正浩浩荡荡地席卷而来,如何抓住市场化机遇成为摆在小岗村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小岗村逐渐办起了企业,尽管村集体收入有一定的增长,村子的面貌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到了2003年,小岗村的年人均收入还仅仅是2000元。

而此时,华西村已经在乡村旅游领域做得有声有色,这让小岗村这个“改革第一村”的面子多少有些挂不住。

如何让小岗村的发展迈向新的台阶是省里关注的一件大事,一批批驻村干部纷纷下派助力小岗村的发展,沈浩书记就是在这时候来到了小岗村。

2004月9日,沈浩来到了小岗村,他不是第一个来到小岗村的干部,却是第一个留在小岗村的干部。

由于前几任驻村干部并没有干出多大成绩,因而村民对沈浩的到来也没有放在心上,可渐渐地却发现沈浩和别人不一样,以至于后来当沈浩任期结束的时候,村民竟然集体联名上书请求沈浩留任。那么,沈浩到底让村里有了哪些改变?

老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沈浩来到村子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子修了一条致富路。

眼下村民最愁的就是村里的路了,可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别提有多糟心了,道路发展不起来村里的产业也发展无望。

于是,沈浩借助省里的新农村建设工程,申请了50万元的修路资金。

钱是有了,可是怎么干又成了让沈浩犯愁的事了,如果要是把工程对外承包,这50万资金可是有些捉襟见肘。经过村委的激烈讨论,最后决定“自己干”!

这是给自己干活,再加上还有工资可以拿,村民的修路热情极为高涨,既不叫苦也不叫累。

而沈浩书记更是把活抢在前头,跟着大家一起搅拌砂浆,没有一点领导干部的架子。

就这样,在沈浩的带动下,一条平整宽敞的水泥路横穿小岗村。但如何凭借这条路,让村里发展起来?这是沈浩日夜思虑的一件大事。

沈浩深深地认识到,单靠输血远远不如自己造血更持久。于是,沈浩把目光投入到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上。

凭借着大包干政策,小岗村早已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何不建立个大包干纪念馆来弘扬这种精神?上级部门的认可更是点燃了沈浩干事的热情,于是他又带领村民轰轰烈烈地建起了大包干纪念馆。

2006年6月19日大包干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内讲述了小岗村大包干这一中国农村发展改革史上的大事。

大包干纪念馆的建成,吸引了一批批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小岗村的村集体收入又多了一个来源,而大包干纪念馆仅仅是小岗村旅游发展规划上的一环。

农家乐并不是当下才有的新鲜事,但15年前,小岗村就已经引领潮流,走在了农家乐发展的前沿。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农村的特色商品和景观也让城里人充满了向往。

于是,随着小岗村的农家乐的开办,村民们在家就可以实现就业增收,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沈浩书记为小岗村所做的贡献远不止这些,无论是改善就医环境,还是引进外企招商引资,抑或是发展教育把穷根……桩桩件件都是心系百姓的好事实事。

在与小岗村村民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沈浩书记把群众当做了亲人,而小岗村的村民更是对沈浩产生的深深地依赖。

于是,2006年10月,当沈浩书记任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村民集体联名上书,请求沈浩书记留任。

请愿书上村民们一个个鲜红的手印,饱含着小岗村振兴发展的决心。就这样,沈浩留在了小岗村,没想到竟再也没有离开。

2009年11月6日,沈浩书记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留在了他热爱的小岗村。

他为小岗村所做的贡献,将永远彪炳于小岗村发展的史册之中,也将永远铭记于小岗村人的心中。

而当年那鲜红的手印,也成了对沈浩书记功绩的最好嘉奖。村民们带着沈浩书记未竟的事业,进一步走上了振兴发展小岗村的道路。

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下,如今的小岗村驶上了乡村发展的快车道,“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美好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兴则乡村兴。小岗村抓住产业发展的先机,探索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在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藏粮于技,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小岗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

北大荒集团、盼盼食品、蒸谷米公司……一个个集团企业助力小岗村产业链条的延伸。

在旅游服务业,小岗村更是喜获诸多荣誉称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多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推出让小岗村的旅游服务行业一路领先。

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是关键。如今的小岗村经济发展遥遥领先。

在2021年,小岗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200万元关口,并持续向新的台阶迈进,就连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已经突破30000元。

2022年,小岗村更是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实施起了“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重点项目”,总签约投资35个亿,涵盖旅游、食品、农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其目的是既完成产业融合的目标,又实现乡村的再度振兴。

如今,再提起过去的讨生活的时光,老一辈小岗村人都纷纷感慨,难以想象短短几十年,生活竟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小岗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根植于内心的“改革魂”赋予了小岗人敢闯敢干的劲头。

小岗村不断探索着基层治理的新方式。村规民约地树立、美德银行的开办、移风易俗的推进……一个个创新之举让文明之风吹遍小岗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小岗村因改革而兴,更因改革而发展,如今的小岗村在深化改革的路上仍进一步探索前行,朝着“百亿小岗”的目标不断奋进,必将谱写乡村振兴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