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生活 > 正文

​尉氏县壮大扶贫产业破解产业带贫瓶颈

2024-07-17 21:03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尉氏县壮大扶贫产业破解产业带贫瓶颈


中新网河南新闻8月1日电7月30日,在尉氏县小陈乡返乡创业典型陈扎根的烤鸭荷叶饼生产车间,工人们生产、检验、装箱异常忙碌,原来将生产车间设在北京,如今搬回家乡创业带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陈扎根说这也算是对家乡扶贫工作的一点贡献。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尉氏县创新扶贫形式,通过打造产业扶贫基地、发展种养加产业园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方式,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

基地就业带贫。

尉氏县全县贫困人口中存在6800名贫困人口有一定劳动能力却因家庭情况不能外出务工,这些人员有一定劳动能力,适合做一些技术含量低,简单易操作的加工业。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建立产业扶贫基地、解决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就业的工作思路,即2017年在18个贫困村每村建成一个扶贫产业基地,2018年在14个预脱贫村每村建成一个扶贫产业基地,让贫困户不用出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推动这项工作落实,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制定统一标准,二是建立激励机制,三是强化巡查督导。截至目前,2017年建设的产业基地已经全部投入生产,基地以服装加工、小饰品加工、小电子元件等技术含量低、易操作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吸纳420名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实现人均月工资2000元左右。

当地企业就业带贫

除了安排不能外出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外,县委、县政府还充分利用340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带贫工作,已与45家企业签订了扶贫带贫协议,明确在信贷、土地利用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企业为贫困户就业提供绿色通道,享受优先就业、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在县内就业。

一是依托主导产业带动就业。近年来,该县通过精心打造,已形成了纺织服装、现代家居、健康医疗器械三大主导产业。该县依托三大主导产业带动,先后有2500多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纺织服装企业福甬集团吸纳20多个聋哑人和10多个贫困户在村内加工厂就业。开封凯华皮革有限公司与75户贫困户签订合同,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尉氏金城皮草有限公司目前已与55户贫困户签订合同,解决贫困户就业60人。

二是动员企业建立分厂方便就业。如鑫旺棉业公司在小陈乡靳老村设立服装加工车间,解决贫困妇女就业20多人。福甬集团在小陈乡贫困村靳老村、水坡镇贫困村李岗村投资218万元建立了3个带贫加工厂,总用工300人,带动贫困户就业92人。该县通过在县域内选出一批优势企业开展带贫工作,搞好企业帮带,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在县内就业,收到良好效果。

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带贫。

外出经商或务工成功人士在外面学习了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为了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该县出台政策,发动各方力量,鼓励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吸引在外创业有成的人员返乡创业,主要采取“创业+扶贫”模式,推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效果十分明显。截至目前,已有20多人返乡建立了加工厂。

大马乡胡陈村胡书伟回乡办起了书伟服装厂和扫帚厂,解决了16个贫困人员就业;蔡庄镇蛮杨村朱建军从白沟返乡后,建起了箱包加工厂,吸纳工人75名,其中贫困户15名。新尉园区从郑州引进了喜德芙门业和建豪木业两个家具厂,企业用工总人数220人,其中吸纳贫困村陈村贫困人员31人,月工资均在3000元左右。

来料加工产业带贫。

尉氏县成立承接义乌加工商贸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考产业项目察团到义乌对其来料加工情况进行了考察,引入技术含量低、易操作的服装加工、小饰品加工、仿真花加工等来料加工项目,让留守人员和贫困群众足不出村就赚钱,在家门口就端稳“饭碗”。

发展来料加工即是脱贫攻坚客观需要,也是该县在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劳动力就业转移和产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大马乡胡陈村从义乌引进饰品加工也后,吸纳30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户85人,收到良好效果。(孙俊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