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生活 > 正文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

2023-08-19 01:29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

释迦牟尼 ,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创立者(佛陀),迦毗罗卫国人资料整理:苏先生来源于:网络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1)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2)

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3)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4)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5)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生有一子名罗睺罗。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 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6)

出家到摩揭陀国:佛陀29岁出家(或19岁、25岁)。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 然后南行至当时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新型思想家。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 剃发和托钵是当时出家沙门的风尚,表示与婆罗门的对立。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7)

禅修:他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阿罗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而退出; 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还是离开了。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8)

苦行:释迦牟尼苦行处是尼连禅河畔的优娄频罗聚落。苦行流行于各时代,主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达到解脱,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时间深入极端苦行,摧残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为他将丧命。最终他认为苦行无益,因无法达到觉悟与涅槃,所以放弃。 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认为这可能有所帮助。他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陈如等五随从因此厌弃他。这成为佛后来表达佛教立场的开端,即佛教的教义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行。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9)

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此时他35岁(或31岁)。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10)

他来到位于波罗奈城郊外的鹿野苑,这里距伽耶城约210公里, 有野鹿自由活动,当时的宗教家聚集于此。他找到五比丘,他们有意表示冷淡。佛表明自己已经证悟,将示法教化。五人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质疑,但最后认可了他并听闻教导。他们在鹿野苑过着集体生活,五比丘一一领会了说法的内容,成为佛的首批弟子。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11)

在波罗奈城的活动:最初说法之后,释迦牟尼暂时留在鹿野苑。波罗奈城当时是水陆交通枢纽,经济贸易很活跃。该国富商俱梨迦长者之子耶舍在听闻说法后决心出家;耶舍父母和妻子也皈依佛教;耶舍的朋友们也纷纷出家,据说有54人。在波罗奈度完雨期后,佛嘱咐他们独自分头游历各地,而他自己独往摩揭陀的优娄频罗聚落。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12)

释迦牟尼前期以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为中心传教,较晚才涉足北方憍萨罗国的舍卫城。皈依于王舍城的须达多长者,是舍卫城的首位佛徒;由于他的活动,佛教才在舍卫城奠定了基础。他买下太子祇陀的一块地,修建祗园精舍赠送给教团,释迦牟尼后半生才得以在舍卫城传教。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13)

尽管有外界种种阻碍,佛教也在舍卫城得以广弘。波斯匿王的皈依有重要作用,他看到佛受民众崇敬,自己也成为佛教的热心保护者。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14)

佛陀事业末期,还是碰到了严重的内部纠纷。佛的堂弟提婆达多因意见不合而造成僧团分裂,这发生在成道后30年左右。据说提婆达多想获得僧团领导权。他在戒律上提出倾向苦行的“五法”, 佛不同意,他遂带领支持者离开僧团。 提婆达多与外道六师之一的晡刺拿是亲密好友,二人的思想都否认轮回和善恶业报。在当时沙门体系内,对苦行与轮回说的立场是较重大的问题。这两方面,提婆达多都与释迦牟尼根本对立 。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15)

释迦牟尼晚年,释迦族被憍萨罗国吞并。北传佛教说琉璃王攻入迦毗罗卫大举屠杀,释迦族人几近灭绝,佛曾两度试图阻挡。在强邻兼并政策下,弱小的迦毗罗卫迟早要接受被吞并的命运。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16)

生命的最后一年,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住了一段时间。从灵鹫山回故国迦毗罗卫,是最后的旅途。然而他在返回故乡的途中逝世了。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17)

佛入灭时身边大弟子只有阿那律和阿难在,遗体被移至郊外天冠寺。七天后大迦叶和僧众集合,与末罗居民以轮王礼荼毗。遗骨在集会堂安置七天,末罗人以歌舞香花表达恭敬。周围八国遣使,经徒卢那调解,遗骨平分八份;徒卢那把瓶子带回供奉;迟到的孔雀族人见遗骨已被分完,便带走骨灰。所以共八座佛骨舍利塔、一座瓶塔、一座骨灰塔。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18)

佛陀时代,被称为“中国”的北印度恒河流域,是当时世界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十六大国在此争雄,其中摩揭陀国和憍萨罗国是二大强国,此外还有众多小邦国。雅利安人统治区的新兴国家都是君主制;婆罗门文化圈外为共和政体,执政者罗阇(“王”)为定期选举。因统治需要,种姓制度逐渐严格起来。婆罗门(西部当权)和刹帝利(东部当权)都是奴隶主阶级;吠舍少数分化为中小奴隶主或官商阶级,绝大多处于奴隶边缘;首陀罗(非雅利安)多为手工业者,实际是种族奴隶。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19)

各城邦政治秩序比较稳定,农工商业都相当发达。印度海外贸易早已开始,由于商品贸易的繁荣,出现了新兴富商。在各国通过扩大领土的战争中,刹帝利掌握实际的军事力量,获得政治地位,取代婆罗门种姓的权威。即使在哲学方面,也有婆罗门向刹帝利转移的迹象。一般认为,这一时代新政治和新文化的中心是在摩揭陀。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20)

佛陀待人谦逊有礼,对主动上门的辩论者,他总是心平气和地与他们讨论。他的态度是理智而非感情的,对来求教者总是顺应谈话的对象,循韬善诱,引发别人自作思考。他不喜欢向他们发表滔滔讲演,也没有无意义的话。他善于用比喻,从生活中选取来的比喻来阐述比较难懂的佛教教义。他的谈话很富于幽默感,例如他会用挖苦讽刺口气讨论婆罗门教。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21)

最著名的门徒是“十大弟子”。南传所说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迦旃延、优婆离、罗睺罗、阿那律、劫宾那、拘希罗、纯陀。北传所说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迦旃延、优婆离、罗睺罗、阿那律、富楼那、须菩提、阿难。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22)

家族祖辈:祖父师子颊,祖母迦旋娜。生四子一女,长子净饭王,其他三子为白饭王、斛饭王、甘露饭王。父亲:输头陀那·乔达摩(净饭王),是由迦毗罗卫城高层推选出来的执政官;刹帝利阶级。生母:摩诃摩耶·瞿昙弥(大幻化夫人),拘利族天臂城善悟王的女儿;她产下释迦牟尼后七日逝世。继母: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幻化;大爱道),净饭王的续妃,大幻化夫人之妹;出家成为比丘尼。姊妹:公主难陀,净饭王所生,生母是大爱道。弟弟:王子难陀,净饭王所生,生母是大爱道;他在佛第一次回迦毗罗卫时出家。堂弟:提婆达多,随佛出家;他的思想主张与佛对立,后另立教团;他比佛小约30岁,是阿难的同母兄。堂弟:阿难,佛成道约20年出家,是佛的侍者;他是提婆达多的亲弟,两人约同岁,父亲是白饭王。堂弟:阿那律,随佛出家;后来双目失明;父亲是甘露饭王。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23)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24)

家庭

夫人:耶输陀罗(释迦牟尼的表妹,罗睺罗的生母,其父善觉王是摩耶夫人的哥哥);瞿夷;摩奴陀罗。儿子:罗睺罗,耶输陀罗所生,后来随佛出家。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25)

释尊这位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思想巨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有他的感染力。他的形象和他的教导,给予人们巨大而深刻的意义。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26)

释迦牟尼的传教路线与足迹:佛陀教化凡四十五年,传播区域主要在恒河平原。以摩揭陀国王舍城和憍萨罗国舍卫城为两大据点,沿着当时已开辟的商路,向其他各城市传教。在各地都有人布施精舍之类的建筑物,居住说法时间较长的是王舍城竹园精舍、舍卫城祗园精舍;此外有王舍城的耆婆园和七叶窟、舍卫城的鹿子母讲堂、毗舍离城郊的重阁讲堂和庵摩罗园、憍赏弥城的瞿师罗园、迦毗罗卫的尼拘律园等;其他还有王舍城北的耆闍崛山(灵鹫山)、舍卫城附近的拓梨山、憍赏弥城的恐怖林和支提山等。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27)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28)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29)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30)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31)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32)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33)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34)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35)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36)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37)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38)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39)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40)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41)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42)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43)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44)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45)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46)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47)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48)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49)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50)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51)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52)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53)

佛教释迦牟尼故事(释迦牟尼乔达摩)(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