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杂谈 > 正文

​豫剧祥符调名家宋桂玲,文武双全一代名伶

2024-09-29 23:55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豫剧祥符调名家宋桂玲,文武双全一代名伶

宋桂玲,女,

(1933年4月15日-1999年5月17日),河南开封人,豫剧小皇后,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8岁进开封快乐戏院学戏,专攻刀马、花旦。12岁便以“文武双全”之誉担任主演。1985年任河南省豫剧一团艺术指导。她的唱腔俏、醇、脆;身段娇、娴、美,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她主演过150多部戏,塑造了近百位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早年经历

宋桂玲,女,豫剧小皇后。

祥符调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为国家一级演员。1933年4月15日,农历癸酉年三月廿一日生开封。10岁进开封快乐戏院学唱豫剧,专攻刀马、花旦。曾师从豫剧老艺人赵清和,后又曾随京剧艺人金丝猴学练武功,12岁便以“文武双全”之誉担任主演。她性情刚烈,学艺刻苦,勤于钻研。从艺57年,积一身绝技。宋老师一生演出了近150部戏,不仅以花旦、闺门旦著称,而且能翻能打,是豫剧女演员中少有的“文武全能”。

1952年,年仅19岁的宋桂玲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会演,以一折《投衙》竟与“豫剧皇后”陈素真获同等奖励。之后,又赴朝鲜前线参加了“抗美援朝”慰问演出,20岁时已闻名遐尔。诗人阿蔚四十年后忆及当年看宋老师演出《陈妙常》的情景,曾赋诗赞曰“苦恋潘生意绵绵,禅堂焉能拴心猿!难得秋江睹风采,耿耿于怀四十年。”

她的《秦香莲》《桃花庵》《穆桂英下山》等在广大观众中享有盛誉。尤其是经她精心修改的传统剧目《香囊记》(修改后名为《抬花轿》),精彩至极,轰动一时。1982年4月在北京演出时,国际剧协英国中心主任米歇尔、朱里安特意拜访宋老师,十分推崇她的表演、演唱。著名导演谢添也非常喜爱此剧,要为宋老师拍电影。时至今日,《抬花轿》的剧名已经代替了以前的《香囊记》《文武换亲》,每逢欢庆时刻, “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的唱段还都是必唱的曲目。此剧已经成为了豫剧花旦行当的看家戏。

宋桂玲

演艺经历

宋桂玲老师的唱腔俏、醇、脆;身段娇、娴、美。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她主演过150多部戏,塑造了近百位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抬花轿》中的周凤莲,便是其中颇具特色、生动鲜明的一个艺术形象。《抬花轿》原名《香囊记》,在豫剧舞台上已流传多年,虽未达到家喻户晓,但无数戏迷耳熟能传。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宋桂玲认为《香》剧是以反映张志诚和王定云的爱情为主线,周凤莲只是个陪衬角色,因此她想把这个心直口快、爽朗天真、乐于助人的人物在舞台上树起来,成为《抬花轿》的主角。于是先后四易其稿修改剧本,而后在白口、化妆、人物性格、做戏等方面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多侧面、全方位加重周凤莲的分量。特别是坐轿时的一段唱,为了达到声情并茂,唱腔与舞蹈巧妙结合,宋桂玲每天对着录音机从早上8点到12点,翻来覆去地唱,一字一句地听,同时配上坐轿动作,一点一滴地琢磨,一招一式地练,整整苦练了两个月,直到演出后观众用热烈的掌声开了“收条”,她才如释重负。修改后的《抬花轿》把凤莲刻画得娇媚而不轻浮,憨直而不带傻气,因此“坐轿”一折的唱腔,很快不胫而走,广为传唱。

宋桂玲

宋桂玲老师热爱戏曲事业,热爱观众。就在她逝世的前几个月,还带病参加老年乐艺术团,经常为老干部慰问演出,有时中午拔了吊针,下午就粉墨登场,临终前在病房还向徒弟们授艺。1999年5月17日,农历己卯年四月初三日逝世.

曾在《闹书馆》中饰秦雪梅、《大狼山》中饰九花娘、《大破天门阵》中演穆桂英、《刀劈杨藩》中演樊梨花。解放后,主演过《穆桂英下山》《香囊记》(《抬花轿》)、《三哭殿》《蝴蝶杯》《陈妙常》等传统剧目及《李双双》《铁流战士》等现代戏。

宋桂玲

对艺术的追求

宋老师是个倔强的女人,非常要强,总想靠艺术征服人,从来不巴结逢迎别人,从小到老都这样。正是这种性格,使得她学戏比别人刻苦,练功比别人勤奋,也正是这种性格,她才能很早的在艺术上出人头地。十多岁的时候,她就红遍了整个省城开封。甚至整个河南都为这样有艺术天赋的小演员震惊,当时的报纸纷纷称她为“豫剧小皇后”。赶走日本人后,演出比以前频繁了,对棚的事情也就多了。场面只要宋桂玲一到,那场面立即改观。

当时在郑州,四个剧团对垒,而且有被列入五大名旦的演员,一个戏班为了能得到那面红旗从而领取额外的报酬,从开封请来了宋桂玲,果然,人们果然象难民拾灾粮一样向这个戏台前拥来。当时的会首由衷的赞叹到“宋桂玲,真灵!”。时隔50年,宋老师的回忆录在台湾出版的时候,陈立夫听说是民国期间“豫剧小皇后”的著作,欣然题了书名。她学戏唱戏的时候,正赶上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战争给人民,尤其是给艺人带来的痛苦她深有体会。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自由,让她深深的体会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顾生命危险去慰劳朝鲜战场上的解放军战士。

因为爱这个新生的祖国,她决意到当时的老区濮阳等地去“提高那里的文艺水平”,无庸置疑,这是首要的原因,除此之外,据当时在和平剧团琴师(王素君老师的丈夫)后来回忆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解放前后的“和平剧团”来了两个大主演,一个是李志贞,另一个是关灵凤,这两个人的水平确实也是非凡的,她们主演的绝大多数都是陈派戏,关灵凤是樊粹庭的学生,不用细说,肯定是以陈派戏主打。李志贞也是陈素真的崇拜者,观众中曾这样一句戏言“李志贞,真不中,三天两头《义烈风》(李的水平其实是很高的,在宋老师的回忆录里有记载,甚至曾令宋老师感到有隐隐的压力)。当时的宋桂玲正是从少年向青年过度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都渐趋向独立,她看出了群众对反复演唱老剧目的不满情绪,想改革,而当时的和平剧团没有革新的氛围,她也想出去独闯一翻天地,创立属于自己风格的流派。可是,她低估了老区的困难,低估了宣传对艺术文化的重要性。

濮阳-安阳-新乡,饱经了辗转之苦,宋桂玲依然没有看到成功的曙光,那儿的人民是热情的,可是那里的文化是跟郑汴洛相比是落后的,甚至是荒凉的。当时的人员调动手续非常的严格,更何况稍微有点名利思想的人都不会到那个地方,因此那里的编剧,舞美、乐队都比较紧缺,想出精品是非常困难的。“文化大革命”对她的艺术流派的形成更是起着巨大的阻止作用,但是任何时候,宋桂玲都没有停息过追求艺术的脚步。

宋桂玲的艺术水平和创新理念,在开封是出了名的,,文革后,开封市艺术学校请回了她,让她做开封戏曲学校第一副校长,可是她觉得自己不是搞行政的料,自己的心思依然在舞台上。就在这个比较空闲的时候,她开始跟周则声合作,改编了豫剧传统戏《香囊记》,原来,这个戏以姚淑芳唱的最好,素有“门搭子点炮,姚淑芳坐轿”的说法,在此之前,河南省豫剧二团,吴碧波,唐喜成,李文彬等也排演了此剧,如果没有过人的胆量与艺术水准是不敢冒此风险的,但是,宋桂玲抱着自信,费尽巨大的心血,终于把此剧演绎的空前的富于观赏性。

宋桂玲一改原来的两个轿夫为四个轿夫,并亲自为戏中坐轿一折设计了四个轿夫的抬轿动作,并去掉了许多老戏词中的不合理,不文雅的部分,(时间问题,不便展开叙述),经过多次斟酌,宋桂玲决定把戏名由原来的〈香囊记〉改为〈抬花轿〉。宋桂玲结合自己嘴皮子快,吐字清的特点,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自己又独立设计了一段快流水(这个香囊绣得真好看),至今无人敢轻易乱学,后来的演出者,往往删除这段难度较高的唱段。

排演后,进京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文化部部长竖起大拇指夸赞周凤莲的人物塑造到位,外国文艺人士纷纷进后台,看看演周凤莲的演员是何许人物,能发挥到如此水平。演出之后,著名导演谢添就想把此剧改编为电影,但是当时开封市政府竟然搅黄了此事。此事没有成功,谢添才又导演电影〈七品芝麻官〉。尽管没有拍成电影,但是“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的唱段却永久流传下来。

宋桂玲《抬花轿》剧照

《抬花轿》的巨大成功让人们又回想到了宋桂玲这样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河南省豫剧一团这时急需一个唱工好的演员加盟,于是宋桂玲应邀来到河南省豫剧一团,并担任一团艺术指导的职务。

宋桂玲自己加快了学习的步伐,她靠查字典的方法,增加自己的词汇量,起初是片段地把古典或者现代文学中的名句用的唱腔或者念白中去,再后来,随着知识的丰富,她已经能写比较的文雅的唱词了,在里面的唱词里,就有她进步的痕迹。就是这种坚韧的劲头,保证了她有能力给后人留下一本史料性的回忆录《艺海钩沉》。

宋桂玲与陈素真大师

晚年的努力

退休后,宋桂玲还是在孜孜不倦的为艺术奋斗着,她的遗憾很为老年乐的姐妹们理解,用王素君老师的话说“我们不忍心看着这样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的精美作品不为人们所熟悉”。在老年乐全体人员,尤其是马鸣昆、王素君、吴碧波的帮助下,她整理了自己了自己的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唱腔,结集出版。这些唱腔虽然不能代表她的全部艺术,但是毕竟可见一斑,虽然没能见到自己的唱腔出版,仅仅是能见到录制出来的母带,她就高兴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但是在出版的时候,出版社居然跟她要出版费,她真正的生气了,拿回自己的磁带,什么也没说,回家了,他刚关上门,泪水就流了下来。

因为常年活动在舞台上,宋桂玲和子女联系交流的机会很少,照顾的也很少。到了晚年,倍感对子女充满歉意,由于自己不能巴结逢迎,也没能给子女造什么福,子女甚至心有怨恨。

由于种种原因,她跟自己唯一的男孩几乎没见过面,有一天她儿子来找她,让她给他找个工作。亲生儿子,多年不见,可以想象当时宋老师的心情,可是她的性格,她的人际关系确实没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结果儿子因不理解而怀着怨恨走了,留给宋桂玲的则是一辈子的遗憾与锥心之痛。这是她内心深处的痛。她曾说这是她最大的但极少向人提及的心病。人到晚年,依然不能见到儿子,在谈到这样一件事时,她的泪水悄悄的流了下来。

最后的依伴

90年代中期,放着很多高干宋老师不要,跟年已古稀的张庭奎成了老年夫妻,张老先生早年也是宋老师的戏迷,一起的生活倒也不少快乐,这里面有宋老师很大的苦衷,她确实受打骂怕了,所以想找一个真能互相关爱的人,其次是张老先生喜爱宋老师的艺术,愿意帮她联系出版回忆录的事情,宋老师老了,子女都不在身边,自己又有心肌炎,她能靠谁呢?所以,这话对她很有诱惑力的,因为她最爱的还是艺术。

宋老师的心肌炎发作时,再痛,她也没有哭过,但是,这三次哭,对她的打击是很大的,之后,她病了,病的很厉害,开始住的河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没几天她仅剩的3万多元的存款花去了两万多,当时河南省豫剧一团的经济也很紧张,因为她不善于跟人说好话,她怕住久了,在剧团报销不好说,于是主动找理由要求转院,随后住进了一个中医院。

经常有戏迷去看她,还有戏迷邀请她去金水河畔唱戏,每每这个时候,她都高兴得象回到了舞台上。

主要作品

1 宋桂玲 穆杨会 劝小将你不必 .flv

2 宋桂玲 抬花轿 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flv

3 宋桂玲 抬花轿 这个香囊绣得真好看 .flv

4 宋桂玲 游龟山 那一日抱父尸泪流满面 .flv

5 宋桂玲 状元媒 自那日与六郎因缘相见 .flv

6 豫剧 大老爷公堂上来问案 对绣鞋选段 宋桂玲演唱.flv

7 豫剧 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 抬花轿选段 宋桂玲演唱.flv

8 豫剧 回府来我未把那上房走进 抬花轿选段 宋桂玲演唱.flv

9 豫剧 那一日抱父尸泪流满面 蝴蝶杯选段 宋桂玲演唱.flv

10 豫剧 劝小将你不必秉性太刚 穆桂英下山选段 宋桂玲演唱.flv

11 豫剧 三班衙皂高声喊 对绣鞋选段 宋桂玲演唱.flv

12 豫剧 抬花轿 宋桂玲录音主演.flv

13 豫剧 这个香囊绣的真好看 抬花轿选段 宋桂玲演唱.flv

14 豫剧 自那日与六郎姻缘相见 状元媒选段 宋桂玲演唱.flv

15 豫剧 抬花轿 选场 宋桂玲、王素君录音主演、李英、杜宏伟配像.fl[1]

获奖记录

1952年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出《蝴蝶杯》中“投衙”一折(饰胡凤莲),获一等演员奖。

1953年赴朝鲜,在战地演出《花木兰》《克敌荣归》《红娘》《断桥》等戏,被评为人民功臣。

1954年起先后担任开封民乐剧团和安阳地区豫剧团团长。

1956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获一等演员奖。她主演的豫剧《黄金婵》《茶瓶计》等曾灌制过唱片。

人物评价

宋老师在舞台上光彩照人,玉振金声,然而,舞台下面的宋桂玲老师却是历尽坎坷,没有能够很好地施展她的艺术才华。从朝鲜回国后不久,她一片真诚地率团下放,“支援老革命根据地”,辗转于安阳、濮阳、新乡等地26年。再加上她那“不唯上、不媚俗”的秉性,使她受到了不少排挤、迫害。《抬花轿》一剧拍摄电影的事,硬是给某些人搅黄了。宋老师还有过一场不幸的婚姻,这使她倍受折磨。晚年,宋老师还忍受着病痛的摧残。由于幼年练功曾数处骨折,导致晚年夙夜周身疼痛,难以入眠。1995年,宋老师经人介绍,终于找到了一位合适的伴侣。然而,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她竟于1999年5月17日因病辞世,怎不令人痛心疾首!更让人气愤的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宋老师的艺术资料没有留下来,令人思之心痛不已。石磊:著名的剧评理论家,是祥符调的权威,在宋老师病重期间,他与别人看望宋老师,对宋老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宋老师不爱利用式的结交人,以至于石磊对她也不是很熟悉)。在听了宋老师的磁带后,他自言了一翻话对宋老师也许是正确的:成在好强,亏在倔强,我们认识她太晚了。

艺术特色

《抬花轿》(原名《香囊记》)一剧,她在50年代初已把“疯丫头”周凤莲唱红后,又不断揣摩,不断改进,为使周凤莲的性格更丰满,于20世纪70年代末第一次在新娘子坐花轿时加上了一节欢快活泼的唱段。韵味醇厚的祥符调[二八板]把这个戏唱得欢,唱得活,唱得热闹腾天。宋桂玲又根据自己嘴皮子快、吐字清晰的特点,还在该剧中加进了难度很大的两段唱——夸香囊和夸妹妹,听来如珠落玉盘。后学者则因难度过大,对此两段唱腔很少问津,令人抱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