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谬生活 > 生活 > 正文

​李白的登黄鹤楼 李白的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23-09-28 08:25 来源:云缪生活 点击:

李白的登黄鹤楼  李白的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的登黄鹤楼和李商隐的杜甫草堂,还有一个地方就是武汉长江大桥。这座大桥是中国最长的一座公路大桥,全长有42.7公里,在建成之后,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座自锚式悬索桥,这座大桥的名字叫做鹦鹉洲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是连接武汉市和鄂州市的一座跨江大桥,这大桥的主跨长度达到了580米,桥面宽度为24.5米,整座大桥的总投资达到了40亿元人民币。

一:李白的登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诗仙”李白所写的一首古诗。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 *** 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的其他古诗

将进酒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静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李白的登黄鹤楼诗

李白有关黄鹤楼诗文的诗题应为《望黄鹤楼》,该诗全文如下:

望黄鹤楼

文/唐·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朮。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三:李白的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坐落在蛇山之巅,临滚滚长江。黄鹤楼在中国人心中,不只是一处名胜古迹,更是一座赛诗楼。

据旧志统计,自此楼建成1700多年来,多达400多首咏楼诗词问世。其中古代最有名的有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等等。而到了近现代,最有名气的当属 *** 的《菩萨蛮·黄鹤楼》,本期我们就来说一说这首词。

在很多人眼里,词为一种曾十分流行的文学体裁,巅峰在两宋。南宋后,词作水平渐渐下降,到了明、清两朝,真正拿得出手的词作屈指可数。除了纳兰性德、王国维的几首外,多数作品都难以称得上经典。到了近100年,真正的写词高手除了 *** 则寥寥无几。

除了我们最熟悉的《沁园春.雪》之外, *** 还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蝶恋花·答李淑一》等多首经典之作,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首《菩萨蛮.黄鹤楼》是其中之一。大家且看: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李白的登黄鹤楼  李白的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1张图片-

这首词写于1927年,也就是93年前。这一年 *** 途经武汉,这时候形势还不明朗,甚至可以说并不乐观,所以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词人的焦虑,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必胜的信心,这一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菩萨蛮"这个词牌始于唐代,兴于宋代,是一则双调小令,其难度是不小的。两宋文人中,王安石、晏几道、辛弃疾等名家都曾写过词作,其中最知名的当属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大家且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了解辛弃疾的朋友都知道,词中之龙也是一个拥有家国情怀的文人。写此词时,他驻节赣州,并不得志。这首词的水平自然不用笔者多说,词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历来为后世的推崇。是的,这10个字充满着辛弃疾式的豪情,面对困境,词人的坚毅令人动容。

与辛弃疾这首《菩萨蛮》相比, *** 词的水平一点儿也不逊色。辛弃疾是一位南宋臣子,他虽心中有万般豪情,却也只能朝西北望着长安城,只能日复一日地期待着能得到皇帝的重用。但 *** 不一样,他是一个开创者,他的词格局并不限于怀才不遇,而是充满了对民族未来的思考。这一点,是 *** 诗词与普通文人诗词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词的上阕一开篇就是两个大气的数量词运用,"九派流中国"、"一线穿南北"何等大气,多少大河贯穿中国,一条铁路连接着南北,祖国的河山 *** 谙熟于胸。镜头再拉近,从大景远景写到近景,眼前烟云弥漫,细雨舒卷,滚滚长江就像被龟山和蛇山紧锁住了似的。这上阕一句一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写有虚写,苍凉中不失大气、雄浑有力。词人看似都是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是情, *** 对家国的热爱藏于字里行间。

词的下阕起句用了黄鹤的典故,昔日的黄鹤已飞向了远方,如今此楼已经成为了供人游览之地。千百年来,众多文人都提到过黄鹤已去这一意象,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也是如此。

这些文人式的咏怀皆只限于写心中的愁苦的落寞,只知感叹今昔之变化,但 *** 不一样,他随后接上一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这就是他与普通文人墨客不一样的胸怀。站在这座赛诗楼上, *** 要把酒浇入这滔滔江水中,让自己内心的思潮如江水般翻滚,让这烟雨莽苍苍的江水重新活起来。只寥寥几个字,气象万千。

纵观 *** 这首词,是既有气魄又有水平,完全不输给古人。有的人在看到光亮时,才能看清前路;而有的人,在一片苍茫中仍能找到前行的方向。很显然, *** 属于后者。咏黄鹤楼的诗词作品很多,但能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的作品寥寥无几。 *** 的经典诗词作品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相信会和笔者一样,对他的气魄及词作的水平赞叹不已。